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以太网的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已成为智能小区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将数字对讲系统与目前已成为许多小区基础设施组成部分的宽带网络共享同一物理网络,则可以大大降低数字对讲系统与小区宽带网络的综合布线成本.本文以数字可视对讲系统为例,根据该系统实际测试的带宽数据,分别针对公寓型可视对讲系统和别墅型可视对讲系统的应用,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可视对讲系统与小区宽带共享物理网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区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诸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的应用、物联网、各种识别技术,给可视对讲产品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可视对讲必将朝着多系统融合、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和智能家居的方向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智能、安全、便捷和绿色的环境。一、楼宇可视对讲产品发展楼宇可视对讲系统由门口主机、室内分机、管理主机、管理平台和相关配件组合而成,实现访客视频对讲确认和开锁的智能系统。系统把小区和楼宇的出入口、住户及小区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通信包含在同一网络中,  相似文献   

3.
赵琳 《中国安防》2007,(8):68-74
IP对讲,是指“全数字对讲“,也有的叫“全IP对讲“.IP楼宇对讲系统全面解决了语音、视频、数据在互联网上的传输问题,使智能小区系统在真正意义上与Internet溶为一体,从而实现数据、语音、视频的三线合一.随着安防行业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作为可视楼宇对讲市场的新星,IP对讲将引领楼宇对讲的数字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国标《建筑及住宅社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指明智能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数字化,数字化也是可视对讲系统发展的必由之路.预计不久的数字化产品性能价格比将优于传统总线产品,传统总线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数字化可视对讲产品即采用网络技术,基于TCP/IP协议的IP可视对讲产品将占有市场主要份额.……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可视对讲系统智能节点的设计方案,并介绍了该系统中智能节点的软、硬件设计方法.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高可靠性等特点,在小区、大楼、医院、仓库等的安防监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周挹水 《安防科技》2003,(11):57-58
随着近几年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日益增多以及小区的环境、平面布置种类的不断变化,用户对可视对讲产品的功能会提出各自的个性化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本公司推出了一款模块化联网结构的可视对讲主机系统.  相似文献   

7.
智能家居与楼宇对讲市场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家居行业在近两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住宅、智能小区应运而生,得到了众多开发商和消费者的青睐。谈及智能家居,我们不得不提及楼宇对讲,事实上,智能家居产品是基于可视对讲的平台发展起来的,但智能家居的技术要比可视对讲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8.
王晖 《中国安防》2007,(8):84-87
所谓IP对讲系统,就是利用宽带网络数据传输平台,以话音、视频和数据传输为基本手段、以信息存储转发应用共享为可选手段,通过各种可视通信终端,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像打电话一样方便“的可视通话号码,向用户提供网络可视电话、VOIP、视频监控、大楼和小区的可视对讲、个人视频聊天、个人信息存储转发、视频点播、可视远程教育、IPTV、可视远程医疗等多种新颖和个性化的多媒体通信服务,并可以实现和其他符合国际电信联盟规范的通信系统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独有的大规模小区建设及物业管理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楼宇信息系统的全新概念,分析了中国目前围绕小区智能化建设而发展的可视对讲系统、安防报警系统、家居自动化系统、家庭信息及娱乐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特别提出了以可视对讲系统拥有的通信平台和音视频多媒体平台为基础来构建楼宇信息系统的方案,标明了其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为楼宇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几年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日益增多以及小区的环境、平面布置种类的不断变化,用户对可视对讲产品的功能会提出各自的个性化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本公司推出了一款模块化联网结构的可视对讲主机系统。 可视对讲主机是系统的主要设备,使用频繁而且容易损坏,功能上各个用户的要求差别较大,因此将产品各主要功能部分模块化具有维护简便、超强兼容性、扩展性强、  相似文献   

11.
楼宇对讲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至今,历经了近20年的时间.伴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热潮,楼宇对讲生产厂商目前已达500多家.产品也从非可视对讲到黑白可视对讲,再到彩色可视对讲,然后升级到家庭数字终端;楼宇对讲系统也从独立系统发展到联网系统,然后从通过各种总线方式联网发展到运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联网;功能也从单一型到智能综合控制型,进步非常迅速.  相似文献   

12.
基于ARM和以太网的数字化家庭智能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环境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要住得宽裕,到住得安全,再到住得舒适,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在家里也要求享受数字信息带给人们的无穷便捷与快乐。市场上从早期出现的对讲系统和可视对讲系统再到近年来逐渐出现的“智能小区系统”概念,都是为了满足这些人们日益增长居住要求。智能小区现在包括很多方  相似文献   

13.
郭丙华 《安防科技》2006,(12):34-35,11
为适应智能建筑的发展,设计了一套智能可视对讲监控系统.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可视对讲部分、视频监控部分和门禁一卡通部分的数据传送到监控终端,并且实现了对各个组成部分的统一控制,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施工安装、布线的成本.通过对系统的软硬件调式,运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小区内弱电系统的数字化趋势,包括数字可视对讲、小区宽带、数字监控及智能家居等基于以太网的系统要求能共享同一物理网络。而通过划分VLAN(虚拟局域网)的方式可在减少主干网络重复布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网管型交换机则是实现智能小区的以太网系统VLAN划分的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技术的导入,使楼宇对讲颠覆了传统可视对讲的概念,许多厂商在数字化对讲的平台上将数字可视对讲系统扩展成为智能家居系统,组成一个由家庭安防、远程控制、家庭自动化、娱乐化、社区服务等系统组成的家庭综合管理平台,伴随2013年智能硬件的"野蛮"生长,智能家居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很多轻量级智能家居产品从家庭环境、安防、灯控、插座等领域创新,搅动智能家居新浪潮,楼宇对讲作为重要一员,市场表现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一 概述 智能化家居系统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有如将可视对讲、安防报警、三表远抄等集成为一体的小区智能安防系统,国内外生产此类产品的厂家很多,组网方式及其网络平台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如485总线、CAN总线、  相似文献   

17.
可视对讲系统中涉及的传输信息有视频、音频和数据,传统的可视对讲系统一般采用各信号独立传输的方式,最少需四条传榆线,这种传输方式导致可视对讲系统连线多.安装维护复杂.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可视对讲系统中引用频分复用技术,在信号传输端将视频、音频、数据调制为复合信号,同电源叠加后经两条线传输,在接收端再对复合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各信号.采用两线制传输信号的方式使得可视对讲系统连线减少、安装维护简便,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18.
可视对讲系统是一套现代化的住宅服务措施,提供访客与住户之间双向可视通话,实现住户对访客的图像、语音双重识别,从而增加安全可靠性。更重要的是,一旦住家内所安装的红外报警探测器、烟雾探险测器、瓦斯报警器等设备连接到可视对讲系统的保全型室内机上以后,可视对讲系统就升级为一个安全技术防范网络,它可以与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心或小区警卫进行有线或无线通讯,从而起到防盗、防灾、防煤气泄漏等安全保护作用,能为屋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很  相似文献   

19.
冠林     
正电容触控畅快操作新一代可视对讲的美好体验产品名称:7寸高清触摸屏智能梯口机产品型号:AH-SA71VKC公司全称:福建省冠林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网址:http://www.aurine.cn一、研发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多样化,民众对智能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可视对讲产品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导入让楼宇对讲系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力促其向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可视对讲受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影响,诸如超大屏幕、电容式触摸屏、iPhone风格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等设计元素,在楼宇对讲产品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近期,福建省冠  相似文献   

20.
作为智能楼宇市场的后起之秀,厦门狄耐克通过短短6年的发展,员工从几十人壮大至目前400余人,年销售额近亿元,产品涵盖数字智能家居系统、安保可视对讲系统、低碳节能对讲系统、电话可视对讲系统、TCP/IP联网可视对讲系统、无线门铃系统等多种产品系列,产品销售网络遍及全国80多个城市及周边地区,以每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发展。是什么让这颗破土的春芽迅速长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本刊记者采访了狄耐克公司总经理缪国栋先生,也许从他及狄耐克的发展历程中能我们能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