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利用营口市地震台记录到的地震资料,对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和1999年海城岫岩5.4级地震的活动特征及地震地质背景进行分析。认为这两次地震同属一种类型在不同地段上的地壳应力在不同时间的释放.从中找到它们之间共同的活动特征以及不同之处,这对于本地区地震分析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近30年来营口地震台记录的海城7.3级地震的余震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按不同的震级进行统计,分别作出M-T图和N-T图,可供今后监测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近30年来营口地震台记录的海城7.3级地震的余震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按不同的震级进行统计,分别作出M-T图和N-T图,可供今后监测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盐津5.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为地震预测预报积累经验,提供地震预报依据.分析研究盐津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等方面的规律,从理论上认识地震前的地震前兆变化、形态表现等明显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5.
2013年11月23日山东省莱州市发生Ms4.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东侧.该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但是地震序列的h值小于1.根据地震的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发震断层呈NE向.该地震打破了华北地区6个月的ML4级地震平静,可能预示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复苏,拉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序幕,对华北地区6级地震具有指示意义.此外,该地震是1995年苍山Ms5.2级地震后,山东内陆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引起了广泛的政府和社会关注,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的月相效应进行了分析,表明该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月相效应;分别对华东、安徽地区1970年以来4.5级和4级以上地震的月相调制比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华东MS5.5级、安徽MS5.5级以上地震活动受月相调制作用显著,分别提出了华东地区MS≥5.5级及安徽地区MS≥5.0级地震发生前月相调制比的定量预测指标,它对这两个区域大震的发生具有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西宁及邻区1900年以来M≥5.0、1970年至今ML≥3.0地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活动规律,认为研究区近2~3年内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具备发生M5~6级中强地震的条件,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对青海北部及邻近地区1976年以来ML≥3.0地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活动规律,认为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正处于第四个活跃期,下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在柴达木地震带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块体的东缘、南缘、西缘均发生过8级强震或多次7级以上地震,而北缘历史上仅发生过1次7级地震,可见块体周缘的强震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中强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差异也较为显著,1929年以前,块体北缘没有中强地震记录,而块体东缘、南缘、西缘却是中强地震的丛集区域,1929年以后,块体周缘的地震活动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多种迹象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特别是西北缘的地震危险趋势将进一步加剧。b值空间扫描结果显示该区域也是低b值高应力积累区域,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历史中强地震均发生在这些高应力积累的区域。在关注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的同时,也应特别关注超长平静区内蒙古临河至晋冀蒙交界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整理和剖析兰聊断裂带中南部及其周边地震重力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兰聊断裂带中南部重力场时空变化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特别是2003年来兰聊断裂发生的几次ML4级左右地震的前兆特征,研究了强震孕育发生过程重力异常特征及探讨断裂带周边重力特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云南曲靖—昭通断裂带北段的大毛滩断裂上多次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探槽揭露,发现有较多的古地震遗迹,如地震断层陡坎、崩塌体、地震沟槽、堰塞塘和断裂崩积楔等。主要分布于大毛滩断裂的纸厂坝、苏田坝、大毛滩和六马场地区和木杆河断裂的手扒岩、马家坪一带。 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以前,曾发生过四次古地震事件,地震时间间隔为 4000—7000 年;距今5000--10000 年,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时间间隔为1500—2000 年,从5000 年至有历史记载的公元 1216马湖地震,古地震的时间间隔可能是 1000—1600年(不计田坝、丁木、李子湾事件);自公元 1216 年到现今的 782 年间,共发生了四次强烈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 195年,但从1844年以后,地震的时间间隔为 73—57年。可以看出自公元1216年以来,该区的地震时间间隔在大大地缩短。  相似文献   

12.
楚雄中强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姚安5.9、6.5级地震以来,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呈现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的现象。通过对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得出以楚雄-南华地震带为活动主体的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跃,楚雄地震带南段和北段6.0级以上地震活动存在互相呼应、相继活动的现象;20世纪,云南7.0级强震活动时段,楚雄区域中强地震在时、空、强...  相似文献   

13.
震相识别与分析是地震预报与速报的基础.为识别赣南地区的震相,用震例统计和实例说明了不同距离,不同方位,不同类型的地震震相特征、地震震相与爆破波形的区别,并阐述了如何快速、准确地对有感地震进行速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东大别地区层析成像研究结果,对研究区重大地震事件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霍山地区的2次MS≥6.0级地震在深部地壳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970年以来的12次MS≥4.0地震在25 km深度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5.
分形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分形的基本理论,对分形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地震分形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一些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开展进一步工作的意见,认为应该对区域和全球的地震分形进行全局性、系统性的研究,逐渐探索地震分形的物理机制和动力学机制,从而在地震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安徽及邻区(29°~35°N,114°~120°E)1976年1月—2009年7月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目录,统计分析了不同空间范围内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及邻区平均震源深度8 km,优势深度分布为5~15 km,其中霍山地区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3~8 km。中小地震震源深度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安徽中西部...  相似文献   

17.
2019年8月20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连续发生两次有感地震.为研究本次地震的控震断裂及琼南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综合分析了琼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和主要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近EW向九所-水断裂在琼南地区起主要控震作用,沿断裂带小型地震频繁而密集发生.震中周边的NW向乐东-田独断裂较其他方向断裂活动时代最新,...  相似文献   

18.
安徽数字测震台网地震编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测震台网数字化系统运行以来,编目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地震震相分析均在数字化记录波形上进行标注,地震发生时刻、经纬度、震级由软件自动计算,生成地震目录和震相报告,数据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台网子台数量增加,地震定位更加准确,在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汶川8.0等多次大地震前后气候、森林、植被等因素强烈变化的对比研究,表明地震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人类、动植物等带来巨大灾害。地震灾害可能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而某些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可能为地震预报预测研究提供重要的震兆信息。同时,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974年4月22日和1979年7月9日在江南水乡溧阳先后发生的两次中强地震的灾情进行回顾以及地方地震部门在抗震救灾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总结,同时,对这两次中强震前的相关异常进行分析,这样可为我们今后的地震预报提供参考,也可为我们以后的抗震设防和抗震救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