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力科  郭履灿 《灾害学》1995,10(4):80-85
1994年世界重要灾害地震32条(其中中国4条),因地震死亡者2400人(中国5人),受伤15500人(中国1149人),其中最严重的5次地震造成约3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全球6级以上地震134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15次),地震多发生于环太洋地震带,尤以西太平洋地区地震活动性较高,并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6,(2)
1.地球最终能养活多少人经济学家通常用粮食的多少来推测。现在世界粮食产量大约每年20亿吨,这足以满足100亿印度人的生活;但是如果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这个数字只有25亿。如果人人都成为素食者,那么地球上现有的14亿公顷耕地可以维持100亿人的生存;如果人类能利用所有陆地和海洋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地球能支撑170亿人口。2.人失去的器官可以再生吗自然界的许多生物均具有组织器官再生的能力,人类也存在这种潜能,如血液的不断更新,肝脏切除后的再生、皮肤损伤后的  相似文献   

3.
《民防苑》2006,(2)
21世纪全世界将面临着淡水资源的匮乏,淡水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战略研究的热门话题,淡水已经升格为与粮食、能源相提并论的三大战略物资之一。我国拥有13亿人口,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是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而且这些有限的水资源的分布极不理想。很大一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地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如我国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淡水资源的匮乏已经开始阻碍当地国  相似文献   

4.
持续农业,气候变化与有害生物持续治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淑华 《灾害学》1997,12(2):92-96
21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首先将面临着对粮食及其它农产品的需求量的增加。要达到粮食稳定和人类的需求量,其制约的因素很多。本文就气候变化、有害生物的持续治理、对持续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1996,(4)
未来世界将会怎样人回到2020年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将从目前占世界人口的42%上升到60%。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比农村快一倍。环境工业经济的社会转化将有利于环境,因为高速发展的服务与信息工业,例如健康护理、计算机和金融服务等,很少或不排放二...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一种不分国界的全球性自然灾害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本世纪全世界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60万人,近50年粗略统计,经济损失已超1000亿美元,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大城市和人口高度集中的重要地点位于地震活动带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震学家B.Bllham最近研究了本世纪末全世界100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发现有40%的大城市位于板块边缘200km范围,或紧靠曾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到2035年将有6亿人口生活在这些城市里。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地震灾害对策。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1995,(1)
近30年来世界灾害经济损失增加了30倍据最新资料研究,从1965年至1992年,全球共发生4653次自然灾害(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受灾的自然灾害统计在内),灾害死亡360万,受灾人口30亿,直接经济损失达3400亿美元。近30年来,自然灾...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以陕西省1960~1990年10个代表气象台(站)的降水距平率和分布面积为指标将旱涝程度划分为5级,然后分析了各级旱涝程度下的暴雨、冰雹、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度及相应的农田成灾、倒塌房屋、死亡人口、减产粮食等损失,从而建立起了自然因子-灾害-损失之间的平均定量关系,为进行自然灾害评估奠定了基础,最后对研究期间做了检验和预测试验。  相似文献   

9.
山东沿海的9216号台风暴潮灾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桑云  王文海 《灾害学》1994,9(1):44-47
在1992年第16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作用下,山东沿海发生了特大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43.5亿元,死亡76人;砂质海岸遭受强烈侵蚀,损失土地约145.3ha。  相似文献   

10.
陈洪玲  邹明 《灾害学》1991,6(4):67-70
1990年,我国自然灾害除台风、雪冻灾外,其它灾害与上年相比均偏轻。经核定,1990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5.7亿亩,其中成灾(减产3成以上)面积2.6亿亩,绝收面积5000多万亩;全国有2.9亿人受灾,其中成灾人口1.8亿,因灾被迫转移安置579万人,  相似文献   

11.
最近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向国际科联及“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提出在“国际减灾十年”期间开展大城市易损性研究的建议。IAEG预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即65亿人)的50%将集中在不到陆地0.7%的城市中生活.这些城市的土地大部分已使用了许多世纪,有的甚至使用了几千年。而在选址时往往  相似文献   

12.
《灾害学》1989,(3)
我国是一个灾多灾重的国家,每年都有水、旱、地震、风、雹、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全国约有一半以上人口和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之二以上的工农业处在洪水和其他灾害的威胁之下。一般年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7亿亩,成灾面积(减产3成以上的播种面积)近3亿亩,因灾少收粮食近200亿公斤,因灾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仅此两项,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每年受灾人口2亿多,除地震灾害外,每年因灾死亡5000—  相似文献   

13.
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四大类主要气象灾害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近5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平均每年粮食受灾面积达0.52亿hm^2,粮食损失超过500亿kg。干旱是危害最大的灾种,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的57%。20世纪90年代以来旱灾的发生较以往大幅度加重。我国农业应该采取的减灾对策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相似文献   

14.
《防灾博览》2006,(3):46-47
从1961年开始,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06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灾害防卸协会副会长秦大河3月23日在北京提出,中国每年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四亿人次,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此,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灾害发生时给予政府和社会公众足够的科学避灾指导,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酒祸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酒的生产及消费大国。据统计,目前全国酒民已达1.6亿人,再加上一般的爱酒者,人数可达到3亿左右。酒的年产量已达1380万吨,且正以每年23.5%的速度增长,而耗费的粮食每年达200多亿公斤。酒的消费如此之大,对粮食是一大浪费。  相似文献   

16.
《民防苑》2006,(3)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求也持续增加,结果导致了湖泊面积快速缩小。同时,日益增多的生活污水和工农业生产污水又导致了湖泊水质的恶化。世界水资源论坛副主席威廉·科斯格罗夫指出,世界上约有10亿人口依靠其附近的湖泊饮水、打鱼、灌溉、运输或  相似文献   

17.
印尼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岛屿有人居住。全国有2.3亿人,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海岸线长3.5万公里,各类港口总数达700余个,河运、海运船只6600多艘。  相似文献   

18.
肖兰喜  冯志泽 《灾害学》1995,10(2):26-30
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为例,以其1990年基础数据和1990年静态震害人员、财产损失预测为基础,以未来5年预测的房屋、人口、财产变化结果为变量,给出了动态震害人员、财产损失预测的方法及其初步预测结果。该方法还可以根据房屋、人口、财产的实际变化情况,实现“滚动式”的震害人员、财产损失预测。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当今全世界人口已突破50亿,而城市人口已占40%左右,据估计2000年全世界,要有60亿以上的人口,其中有一半多将居住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由于工业膨胀和人均水消费量的提高,需水量已增长到超过天然来源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地下水被取竭,而且受到很难恢复的污染。人口密集的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每一个工业区和居民区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液体废物——废水。对废水不加处理,任其排放就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对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敏  王慧军 《灾害学》2014,(1):115-119
利用1985-2010年统计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河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各种自然灾害对河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人口、受灾面积对河北省1985-2010年粮食产量影响较强,风雹灾受灾未成灾率,粮食风雹灾成灾率、粮食旱灾受灾未成灾率对河北省1985-2010年粮食产量影响较强。提出稳定和提高河北省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以保证河北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