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1998 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成因和汛在贯彻中央“32”字治水方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整治险工险段,加固长江干堤进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阐述了利用高新技术对长江干堤进行整险加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现状,并就今后如何采用高新技术加固长江干堤,确保堤防工程体系工程质量,建立相应的安全实时监测体系和开展防汛抗洪中的关键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如基于3S技术的雨情、汛情、工情、灾情的预测、预报及评估、决策支撑体系的应用与推广,堤防工程隐患的探测、监视、诊断与险情、险段的抢护整治加固材料和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洪泛敏感区工农业结构和种养模式的优化、示范与推广等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气象因子与地理因子对长江三峡库区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气象因子与地理因子对雾情(能见度)的影响程度,定量描述以厘定影响雾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地理因子,为能见度监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选用2011~2012年长江三峡航道湖北宜昌至重庆宜宾段29个人工观测雾情台站资料和12个能见度观测仪资料,首先采用判别分析法寻找不同月份对雾情等级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进一步采用通径分析法对量化的雾情资料分析地形地貌及气象因子对其的直接、间接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常规气象要素对判断站点中雾和大雾的符合率在50%以上。风速、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秋末和冬季雾情等级的最主要气象因子。气象要素中的1 000 hPa湿度对能见度值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518 2,而地理要素中山体与河面的落差对雾的滋生有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变,对于透视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规律以及促进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优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多时相同期Landsat卫星数据以及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夜间灯光数据进行校正,并采用其他辅助数据法对比分析获取城镇建成区面积的阈值,在此阈值基础之上选取景观总面积、总斑块数量和聚集度指数等总共8个典型景观格局指标, 继而使用FRAG-STATS 4.2 软件对1992~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快速扩展,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了9.68倍,斑块数量增加了2.39倍,斑块密度也得到较大的增加,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和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景观斑块形状复杂度逐渐上升,中小城市不断壮大,同时出现了较多的新兴小城镇,总边界长度和平均边界密度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56%和21.58%,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城镇间聚集度越来越高,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3)最大斑块指数和聚集度指数两个指标在整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但是景观总面积、总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等8个指标在演变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波动和无序化,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出不规则和无序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长江山区航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江航道局布设在长江航道沿线重庆段39个人工雾情信号台近3 a的雾情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重庆段航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以上雾情及整个长江山区航道(宜宾到宜昌)逐里程的经度、纬度、水道宽度、河面弯曲度、河道变化剧烈度、河道支流岔道等6类地理信息因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模拟了长江山区航道雾情综合指数的地域精细化分布。统计结果显示:长江山区航道雾总体上呈现冬多夏少的季节特点,但也有冬少夏多或四季比较平均的情况存在;大多数雾情形成于0~8时,结束于8~12时,其中大雾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重庆段航道雾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涪陵的蔺市到丰都段、万州的黄花城分布最多,年均大雾30~50次,最少的安坪至夔峡段年均不到5次。模拟结果表明,利用地理信息因子及神经网络法基本可以模拟出重庆段航道雾情分布状况,此方法推广应用,可获取整个长江山区航道雾情的精细化分布,输出结果与航道雾情资料分析及实地考察调研结果在分布趋势上比较接近,但由于试验存在局部误差收敛及因子选择局限性问题,因此模拟结果还不能完全代表航道雾情的实际分布状况,模拟试验还需更多资料及影响因子加入  相似文献   

5.
长江产业带开发区处于超常规发展期,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开发区总方向应坚持以工业、外贸,出口为主的方针,以浦东为龙头,发挥地区优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长江产业带经济发展。开发区大体划分为六种类型:工业加工型,高新技术产业型,贸易型、工业港口型,综合型和度假型。  相似文献   

6.
长江水系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四大家鱼是我国淡水养殖和捕捞的主要对象,本文从影响长江水第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的主要因素出发,对目前鱼类养殖场普遍存在的四大家鱼种质退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长江水系四大家鱼天然产卵场,利用长江故道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四大家鱼种质资源,保护四大家鱼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性能,建立长江水系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监测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长江产业带开发区处于超常规发展期,以工业开发为主导,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开发区总方向应坚持以工业、外贸、出口为主的方针,以浦东为龙头,发挥地区优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长江产业带经济发展。开发区大体划分为六种类型:工业加工型、高新技术产业型、贸易型、工业港口型、综合型和度假型  相似文献   

8.
从地学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看长江分蓄洪区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蓄洪区是平原防洪的一种重要措施。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长江中游地区共规划分蓄洪区14处,其中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和杜家台分洪区为国家确定的重点蓄滞洪区。随着长江上游三峡等一系列大型电站的兴建,中游堤防加固工程的实施,长江中游仍需要200×10\+8m\+3分蓄洪区。基于地学规律和长江中游目前的 防洪形势,从有效的防洪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考虑,建议取消荆江分洪区和其它一般分蓄洪区,仅保留洪湖分蓄洪区和杜家台分洪区,重点建设洪湖分蓄洪区。建议按照“梯级化”和 “垦殖和养殖区”进行洪湖分蓄洪区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长江山区航道雾情等级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山区航道相邻的5个观测站雾情等级及临近地区的气象要素,采用判别分析法,分季节、不同情景建立中间站雾情等级与其余4站雾情等级的判别方程,实现航道上任意地点雾情等级插值。结果表明:当周边2个站及以上观测到雾情时,目标站大多数实际雾的等级能准确推算出;当周边3个站及以上站没有观测到雾情时,目标站雾情插值基本依赖气象要素判断;春季和冬季雾情等级与气象要素高度相关,判别符合率高,而夏季和秋季空报有雾的概率较大。判别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雾情等级空间插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长江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长江水系渔业资源的特点出发,对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动态监测体系的系统构成,职责分工,经费来源和管理原则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天河流域的森林与灌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最新资料,综合记述了长江最上游(通天河段)森林灌丛的自然地理条件、类型与分布、资源量与资源特点以及评价与建议,初步揭示了其高寒特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建立水源涵养-护牧林的生态经济型防护体系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2.
在初步分析长江1998年水情与防汛情况的基础上,对长江防洪体系中各项措施的情况作了研究,说明在98年抗洪斗争中已建控制性水利枢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如三峡工程已建成则防汛情势会有本质变化;长江主要堤防均保证了安全,出险多的是一些保护面积相对小的堤段;分蓄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从而难以决策实施计划分洪:“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应区别对待,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很严重,但不是影响98年洪水的主要因素。长江防洪  相似文献   

13.
重庆在长江经济开发中的主体功能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重庆市的宏观经济态势及在长江经济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重庆作为中心城市在长江经济开发中的5大主体功能,即:沿长江地区开发开放带的4大核心之一、三峡地区的发展极、长江上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点片区、长江城市群和大产业圈的重要发展轴、长江流域大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提出了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及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4.
略论我国长江渔业资源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长江渔业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我国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着重在立法上从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初步形成了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从而有效遏制了长江渔业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的趋势,最大限度保证其可持续利用。阐述了长江渔业资源现状、地位及破坏长江渔业资源的几种因素、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肯定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在保护长江渔业资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其不足之处。长江渔业资源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立法工作的不完善,决定了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还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随着长江渔业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立法力度的加大,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也必将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给各地水源地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能够对事故进行模拟预警和快速响应显得日益重要。针对突发性水污染的特点,采用贴体正交网格对河道进行空间离散化,采用平面二维瞬时排放水质数学模型与GIS 集成,基于GIS的可视化功能实现了长江武汉段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动态模拟和水源地污染物浓度超标预警。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预测了长江上突发性事故排放形成的污染带的在江内的时空迁移状况,为武汉长江段水环境保护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概述了引起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雨情,从天气气候角度分析了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指出了最直接的原因是副高移动的反常,特别7月15日以后副高突然南撤南海季风爆发晚,南亚和东亚季风强度偏弱、夏季赤道辐合带偏弱热带地区台风生成少、生成时间晚,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三峡水库调节对长江中下游汛末水位的影响,基于2006~2011年三峡试验性蓄水实例,采用长江中游江湖耦合模型定量解析了近6年因三峡水量调节直接引起的长江中下游水位变化分量。结果表明,三峡使长江中下游汛末水位提前快速消落,枯水提前约半月余;螺山、汉口和大通三站汛末水位因三峡的水量调节而分别下降07,06和041 m。水位频率分布有明显变化,汛末中高水位区间内频率有所下降,而低水位频率则升高。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每年汛末将集中蓄水,长江中下游供水量减少必成为常态。汛末水位的这些趋势性变化可能会对水资源利用和湿地生态造成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以长江江苏段内河港口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港口区位商、分工系数、同质化等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揭示了我国当前长江下游内河港口群的体系特征、竞争态势和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长江江苏段内河港口群呈现出以苏州港为核心,南京港为次中心,苏中南内河港口群为支线的“一霸一超、多足鼎立”的发展格局;(2) 除集装箱货种运输仍保持枢纽港的垄断地位外,当前江苏段港群总体建设水平较高,但存在着港口之间过度竞争和同质化的问题;(3) 江苏长江港口群结构调整速度逐渐减缓,出现规模等级稳定的趋势。最后从一体化的区域治理角度出发,对江苏长江内河港发展态势进行审视,提出港口发展策略优化、再定位和再分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内河港口群;竞争格局;一体化;长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