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震  孔德芳  汪家道 《环境工程》2012,(Z2):82-84,112
以掺硼金刚石(BDD)作电极的自制电解槽装置处理医院污水的消毒效果。在全回流处理模式下消毒处理医院废水,采用多管发酵法测定粪大肠菌群数。掺硼金刚石(BDD)作电极,在电极间距为2mm、医院污水Cl-浓度为200mg/L、pH值在7.0~8.0范围内、电流密度8mA/cm2、接触时间≥9s的条件下,对医院污水粪大肠菌群的去除率最佳,出水满足《医疗机构污水排放标准值》粪大肠菌群数均不得超过500MPN/L。掺硼金刚石(BDD)作电极的自制电解槽装置处理医院污水不需要添加化学药剂,对粪大肠菌群消毒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厌氧水解—生物接触氧化—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对医院原污水处理进行改造 ,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 996 )中的二级标准和《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GB1 84 6 6— 2 0 0 1 )。  相似文献   

3.
水循环过程中因受自然因素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杂质和异物带入水循环形成污水。污水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若这些污水若不经处理就排入地面水体,就会使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仍可能有病原菌,因此必须对污水进行消毒。本文分析比较了紫外线消毒以及氯消毒技术的适用条件、优缺点,还比较分析比较了二氧化氯消毒以及臭氧消毒技术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并对污水消毒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污水氯、二氧化氯消毒处理中水质及毒性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从水质和毒性2方面比较了氯、二氧化氯消毒对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质特性方面,氯消毒对污水色度影响不大,而二氧化氯消毒明显降低了污水的色度;氯、二氧化氯消毒前后污水的DOC基本没有变化;氯消毒后污水的UV230明显增加,二氧化氯消毒后污水的UV230略有降低,当二者投加量均为30mg/L时,氯消毒使污水的UV230增加约0.7cm-1,二氧化氯消毒使污水的UV230降低约0.05cm-1.在毒性生成方面,氯、二氧化氯消毒产生的急性毒性均随消毒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氯消毒产生的急性毒性明显高于二氧化氯消毒;氯消毒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污水的遗传毒性,而二氧化氯消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水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5.
邹启贤 《环境工程》2011,29(3):48-52
选择氯和紫外消毒技术对深圳滨河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中试研究,比较了氯、紫外消毒技术的消毒效果、持续杀毒能力、消毒安全性、消毒成本和受水质量参数影响程度五方面内容并得到相应的数据以进行横向对比。据试验结果和该污水处理厂工程实际情况,推荐采用紫外污水消毒工艺。  相似文献   

6.
随着紫外线消毒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污水紫外线消毒后微生物的光复活特性值得关注。文章综述了光复活的机理、具有光复活能力的微生物种类、影响光复活的因素以及光复活的评价方式等,以期为系统研究光复活提供参考。具有复活能力的微生物种类较多,主要和体内所含光复活酶相关。影响光复活的因素涉及微生物、污水特性、紫外线系统及光复活条件四方面。评价光复活的方式至今没有统一标准。光复活及其对污水消毒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二氧化氯和氯消毒对几种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出水遗传毒性的影响,发现当二氧化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均先迅速降低后趋于稳定,而当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不同.进一步研究氨氮对污水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变化的影响,发现氨氮对污水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污水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氨氮含量较小(<10~20 mg/L)时,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小于消毒前;当氨氮含量较大时(>10~20 mg/L),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大于消毒前.  相似文献   

8.
高雄市污水海洋排放消毒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使用次氯酸钠试剂进行消毒以及另建消毒池费用太高的情况,高雄污水排海工程利用电解海水得到次氯酸钠用于排海污水的消毒处理,同时将放流管作为消毒剂与污水接触的反应器,降低了运行成本。本文对该消毒方案进行了试验室模拟,研究了反应过程中余氯的变化规律、有效氯投加量、停留时间以及流速对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速对灭菌效率影响不大,控制加氯量为2.0mg/L,保证30~60min的接触时间,即可保证污水进入海水前达到满意的灭菌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镇人口日益增多,人口步入老龄化,医院、疗养院、诊断中心等大中型医疗机构不断新建、迁建。由于排放污水中污染物复杂,病毒种类多,按照环保法规要求,需要采取处理措施使其达标排放,文中以安徽某市立医院为例介绍大中型医疗机构污水处理的工艺设计过程,并提出消毒采用二氧化氯粉剂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严冬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110-112
紫外消毒技术相对于氯化法消毒,能够快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粪大肠杆菌,操作简单方面,无副产物生成,对周围环境和人员安全可靠,在中国许多污水处理厂都已取代氯化法消毒并广泛应用。阐述了紫外消毒和微生物光复活现象的原理,并通过大量试验来研究紫外消毒技术去除粪大肠杆菌的效果,及经紫外消毒后出水中粪大肠杆菌光复活现象对紫外消毒效果的影响,提出可采用出水避光排放、增加紫外照射剂量、延长照射时间等方法来控制微生物光复活现象。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氯消毒前后污水毒性的变化及消毒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发光细菌试验和umu试验,分别考察了二氧化氯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对污水二氧化氯消毒后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氯消毒剂投加量的增加,消毒后水样的急性毒性不断增大,但遗传毒性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二氧化氯的消耗量不断增大,消毒后水样的急性毒性先增大后减小,遗传毒性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由于消毒条件对污水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有着不同的影响,说明污水中产生急性毒性和产生遗传毒性的物质不同,对于某一种污水,通过控制消毒条件可以使消毒后污水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都较低.  相似文献   

12.
廖雨枫  王正  潘旸  李爱民 《环境科学》2024,45(3):1561-1576
在水资源紧缺的当下,污水再生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环保战略更是资源战略.消毒能有效杀灭病菌和阻断介水疾病的传播,是保障再生水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消毒剂会不可避免地与水中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具有毒害效应的消毒副产物.围绕污水在再生消毒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毒副产物,针对其检测识别方法、生成条件(前体物、消毒工艺及水质条件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以及控制方法(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及末端控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再生水消毒副产物的未来研究动态进行了探讨,可为保障再生水的安全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医疗污水的水质及危害特点,对丹东市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污水排放及处理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了医疗污水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丹东市实际情况,提出了丹东市医疗污水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自制电解槽,利用掺硼金刚石膜电极(BDD)对医疗废水进行消毒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了电流密度、消毒时间及Cl-浓度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流密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消毒接触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Cl-浓度对消毒效果影响显著,医疗废水C1-质量浓度达到200 mg/L以上,消毒接触时间≥9s,出水即可满足GB 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粪大肠茵群数均不得超过500 MPN/L.  相似文献   

15.
污水消毒技术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水消毒技术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而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标准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污水消毒技术的要求更加严格.传统加氯消毒虽然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由于产生有毒消毒副产物,正逐渐被其他消毒工艺替代,这种趋势在国外尤为明显.本文就目前使用的污水消毒工艺的原理、特点和常用参数作了介绍,同时对目前研究较多的新技术作简要概述,为我国污水消毒技术的改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含氯消毒剂在我国污水处理过程中普遍使用,其在灭活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会增加出水余氯浓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含氯消毒剂的使用量大幅增加,余氯问题更加凸显. 为对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余氯限值的制定和修订提出可参考的建议,比较了国内外现有各类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余氯限值,并总结分析余氯监测及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果表明:①我国多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包含出水中余氯限值规定,如《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采用氯化消毒的医院污水直接排放总余氯浓度应低于0.5 mg/L,北京、上海等地的地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直接排放的污水总余氯浓度应低于0.5 mg/L,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消毒尾水中的余氯至今仍缺乏标准管控. ②我国余氯测定标准中规定的余氯监测方法为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近年来余氯的仪器分析法和传感器法也得到迅速发展. ③余氯控制方法包括以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为脱氯剂的化学脱氯法、活性炭脱氯法和还原性金属材料脱氯法等. 因此,建议我国在未来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中考虑纳入余氯限值规定,并关注余氯监测及控制方法的发展与规范制定.   相似文献   

17.
医院是治病之地,亦是疾病传染集结之所。医院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体虫卵,且污染环境危害大,尤其是传染病医院和结核病医院的污水更甚。为了使消毒后医院污水达到《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的规定,1990年我们对市级医院污水消毒现状作了调查,并对污水消毒加次氯酸钠有效氯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地杀灭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污水消毒措施。目前,我国城镇集中式混合污水处理厂及医院、疗养单位分散污水处理厂,较普遍采用加氯一级净化处理工艺。即污水经过简单的过滤、沉淀后,加氯消毒排放。所使用的含氯消毒剂主要是液氯、漂白粉、次氯酸钙、次氯酸钠等。 含氯消毒剂其本身对生物就具有毒性。某些消毒剂中混有对生物有毒害的杂质,可造成环境污染。氯与污水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起反应,可生成二次污染物。上述有害物质,随消毒后的污水,排入海域、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直接危害水生生物。上述污水,一旦污染了饮用水源,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9.
《环境》2003,(6):16-17
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排放污水及垃圾处理的管理和指导,避免“SARS”流行蔓延,影响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国家环保总局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SARS”病毒污染的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和《“SARS”病毒污染的废弃物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并于2003年4月30日印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机构、解放军环保办,共供他们在监控医疗机构污水和垃圾的处置中,以及防止“SARS”流行工作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三维电极法处理医院污水的影响因素,探讨了阳极材料、电流密度.水力停留时间、空气流量、极水比等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确定在不加化学药剂、不影响水质和低耗能条件下电化学消毒试验的最佳使用条件。结果表明,在用涂有贵金属(钌、铂、铱)氧化物的钛板作阳极,不锈钢板作阴极,电流密度为6mA/cm^2、水力停留时间为15min、空气流量为40L/h、极水比为1.0的试验条件下,消毒后污水中总大肠菌群数〈500CFU/L。电化学法消毒处理医院污水方法简单有效、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