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金矿床的岩石和矿石中Au、Ag、Pb、Zn、Cu和稀土元素的分配。测定了金属元素的相对富集系数、显微包囊体溶液中金的含量、交代岩中金的分布以及碳、氧和硫的同位素组成。根据取得的结果和对矿床分布规律的分析,并考虑到论及矿化赋存于具偏高金克拉克值岩石中的现有资料,得出了金矿床中的物质为混合来源的结论:挥发份来自深部源,金属和氧化硅来自壳源。最富矿石的形成作用特点是,在深部“透岩浆”流体与富金岩石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物质经历了多次组合。  相似文献   

2.
<正> 前言金在岩石和浅成(表生)带矿石中,及在金矿床的上覆未固结沉积物和土壤中和西伯利亚无矿地区中的分布规律已采用国际及国内实验室标准的高灵敏度(0.2mg/t)和精确的(±10%)原子吸收光谱方法进行了研究。业已证实,发育在具有金克拉克含量的岩石上的区域风化壳,是由水云母、高岭石和红土三种类型物质组成的,其平均金背景含量分别为4.5、  相似文献   

3.
<正> 有关克齐尔库姆-库拉明火山深成带岩浆岩和造岩矿物中含金量背景值未见有报道。(1973)和(1974)仅对中天山两个侵入岩体的岩石中金含量作了一般的介绍。定量地研究金在同源岩浆建造内的分布,能有助于解决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一系列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晚侏罗世阿穆德日坎杂岩花岗岩类岩石中金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金在花岗岩类熔体中的分布受诸多因素的控制。一些因素与深部岩浆源或不同深度岩浆房内岩浆的分异程度有关,另外一些因素可能与熔体的氧逸度有关。因此,该杂岩的成矿专属性是一种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5.
用离子探针分析了地幔成因的不同矿物(橄榄石、辉石、钛铁矿和石榴石)或岩石(玄武岩玻璃、橄榄岩、榴辉岩和金伯利岩)中圈闭的、呈液滴或颗粒产出的21个硫化物样品的硫同位素及Cu、Ni、Fe成分。δ~(34)S的测定结果范围很宽,为-4.9±1—+8±1‰。镍含量高(镍黄铁矿可达40%)的硫化物样品(多半产于残留橄榄岩)的δ~(34)S值为-3.2—+3.6‰,最频值为+3±1‰;而镍含量低的硫化物样品(主要产于辉石岩、大洋岛弧玄武岩(OIB)和金伯利岩中),其δ~(34)S值为-3.6——+8‰,最频值为+1±1‰。 源于地幔的硫化物的δ~(34)S值是可变的。镍含量高和δ~(34)S值接近+3‰的硫化物液滴,可能是含硫最高达300ppm、δ~(34)S值为+0.5—±0.5‰的幔源物质发生10—20%的部分熔融产生的。δ~(34)S值的差别说明,在液态硫化物与硅酸盐液体中的硫之间发生过≈+3‰的高温硫同位素分馏。上地幔+大洋壳+大陆壳+海水这种系统中的硫同位素平衡,要求原始上地幔的平均δ~(34)S值为+0.5‰,与球粒陨石的硫同位素值(+0.2±0.2‰)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蓬家夼金矿容矿地层为下白垩统莱阳群一段含碳碎屑岩系 ,与世界上已知的产于含炭岩系金矿床对比 ,以容矿地层时代新、陆相沉积及未经变质区别于已知的金矿床而认为是一种新类型金矿。笔者依据蓬家夼金矿控矿条件 ,成功预测并找到新的盲金矿床 (宋家沟 -发云夼金矿 )。本文论证蓬家夼金矿基础地质 ,指出杨金中等《论蓬家夼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与聂爱国等商榷》一文基础地质中的错误 :将莱阳群一段含碳碎屑岩错认为荆山群变质杂岩 ,将沉积碎屑岩误认为滑脱构造岩 ,从而导致对该矿床成因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海洋沉积物中,海水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是形成成岩硫化物的原因,这种硫化物相对于原始硫酸盐而言一般强烈亏损~(34)S,而且其δ~(34)S值变化极大。相反,太古代沉积硫化物的δ~(34)S值一般变化不大,而在相同的沉积单元中硫酸盐的δ~(34)S值几乎不变。这一发现使得以前的研究者认为,或者硫酸盐还原细菌必须在太古代(特别是在2.75Ga前)发育,或者太古代海洋中的硫酸盐含量太少(<<1 mM,而在现代海洋中为28 mM),这意味着太古代大气层内所含的游离氧大大低于现代大气层中的。然而,如果硫酸盐还原细菌在温度为30—50℃,含有大量(>1mM)的硫酸盐、δ~(34)S值约为+3‰的海洋中就已经活跃,那么2.6—3.5Ga前的太古代沉积物的硫同位素资料就可以得到更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金矿自有史以来,金矿已开采了六千年。到现在为止大约开采了78000吨,其中用于货币的约四万吨,其余为建筑装饰,宝石以及电工材料及牙科材料所用。现在工业对黄金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需要最多的装饰工艺及产业用金占75%,每年增加率为4.5%。以美国为例:1967—1972年期间,需要量为200—220吨,装饰工艺用60%,电子工业用29%,牙科医疗用11%。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地为南非每年产量约达964吨,其次为苏联(202吨),加拿大(72吨)及美国(56吨)。金为稀少元索。根据过去50年的研究资料得知金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0.001—0.006克/吨,占元素丰度的第七十位。一般来说,金在酸性火成岩中比在镁铁质岩中的含量要高;在水成岩中比在火成岩中要高  相似文献   

9.
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西北部瓦肯斯克拉地区产出的超酸性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为弥散型,以两个阶段为代表:(1)绿磐岩化;(2)浸染状绢云母化。两个蚀变阶段都伴有浸染状硫化物沉积。第二种类型以与脉体有关的变蚀作用为代表,涉及四个阶段,包括钾长石,少量碳酸盐和少量硫化物的矿化。含铀碳质结核和少量的微粒金可能与这两种类型或其中任一种类型的蚀变作用有关。在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附近其他一些地方也见有相同性质的热液蚀变岩。这些岩石中丰富、大量且品位低的浸染状黄铁矿/金矿化表明,这类岩石可能是威特沃特斯兰德含金沉积物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金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金在低温热液中的溶解-迁移形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认为金可以AuCl_2、Au(OH)_2~-、Au(HS)_2~-及Au(NH_3)_2~+等多种形式存在。在确定金在成矿流体中究竟以什么形式溶解一迁移时,除了考虑各种配合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大小外,配位体的浓度及形式也是重要决定因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沸腾和非晶态硫化物表面吸附可能是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机理。今后要特别重视硫化物表面吸附成矿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者根据苏联国内外不同地区4741件分析样品的资料,计算了包括“普通”粘土质页岩、含金碳质页岩与不含金碳质页岩在内的各种页岩的化学成分。指出,硫化物型金矿化选择性地赋存在SiO_2含量偏低(56.3—59.1%)、K_2O含量偏高(3.0—4.0%)并有同生硫化物(其中包括沉积-热液硫化物)的泥质页岩内。石英型金矿化在各种不同岩石中都有发育,但主要产于SiO_2含量(61.5—80.6%)和Na_2O含量(2.16—3.35%)都偏高的、硫化物原始含量较低的粉砂岩或砂岩中。还指出,容矿岩段产于深断裂交汇处的局部同沉积凹陷内。在成分有利于成矿的岩层或岩系内,矿化受绿片岩变质相岩石的控制,并富集在强片理化和强错动变质带内,这些带中在褶皱构造形成期间溶液与岩石物质发生过持续注入。在褶皱变形条件下,成矿作用是按如下方式进行的:顺层的同生的主要为含金较低的硫化物细脉、浸染体和结核→顺层和顺层交错的含金中等或较富的硫化物团块和石英硫化物团块→整合或交错含金石英脉和细脉。硫化物型金矿石中金的粒度与容矿岩层的区域变质和错动变质程度及所伴生的交代变质程度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区内11个地层系,45个地层组(群)及岩性,岩类分别进行氟丰度和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研究。全区地层平均含氟。062%,略高于克拉克值,浙西北0.052%,相当克拉克值,浙东南的陈蔡窿起区为0.067%,是一高氟背景区。陈蔡窿起带的Au、Ag、Cu、Pb、Zn相应背景含量也高,特别是黑云斜长片麻岩,可为矿源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金在100MPa、温度呈梯度曲线变化条件下,在一些岩石柱(砂岩、泥质页岩、碳泥质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中的重新分配。在以蒸馏水作为初始流体的系统中,未见金的明显再分配。在有NaCl参予的硅酸盐岩石柱中,金发生再分配,同时转移到“碳酸盐地障”中。在硅酸盐-碳酸盐岩石柱中,即使有NaCl参予,金也不发生再分配。在使用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实验中,金的再分配是由于保存在沉积物中海水的氯化物水解所致。在“碳酸盐层”和岩石柱的低温带,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高,岩石中的活化金再沉淀形成自然金。  相似文献   

14.
热液矿床中金的地球化学性质受运移溶液源、金源、运移和沉淀机制所影响。运移溶液可以是岩浆水,或为地下水、海水、同生水和变质水。非岩浆源时,金取自含水层或溶液经过的源岩。源岩中金的汲取率取决于它的渗透性、溶液与源岩中金的接触率以及溶液化学性质。 热液中,金主要是以一价金的二硫化物和氯化物形式运移。200—300℃时,金以其二硫化物为主,在氧化、pH值升、降或硫活度减小时沉淀。氧化是金的重要沉淀机制,可能是由于沸腾,热液与氧饱和的地下水或岩石反应所引起。热液中金的二硫化物往往处于不饱和状态,硫活度减小可使金和黄铁矿共同析出。在岩浆体系中,高温氧化条件下,金多以氯化物形式运移,并在还原时沉淀。 同位素研究认为,含金热液大多来自地下水。根据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对流形成的热液金矿可分为三个类型:与火山岩有关的低温热液型、卡林型和中温热液型。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似玄武岩和花岗岩类岩浆分异过程中金的行为的报道极为有限。对此问题有过简单评述(А.Ф.Коробейников,1981,1983)。岩浆成因金矿床形成的现代理论认为,金可能是被侵入体的流体相带出。金在后期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法对世界海洋几个地区的表层沉积物中、从这些沉积物中分离出的腐殖酸中和腐殖酸的分解产物中金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查明了海洋腐殖酸对Au有聚集作用,证明金参加了腐殖酸大分子特殊核部的组成。评价了与腐殖酸结合的金在海相沉积物金形态的平衡中所做的贡献。由取得的资料可以推论:腐殖酸能有助于海相沉积物(主要是聚集有腐泥型有机质的陆棚和陆坡的沉积物)的同生含金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按新的方式对页岩岩石组合中金-硫化物矿床的产出条件进行了评价。通过综合研究,阐明了金-硫化物矿体的形成具多成因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8.
<正> 黑色页岩建造(含有0.3到5—7%或更多的分散碳质物质)广泛出现在不同时代地壳的冒地槽和优地槽构造中。与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受变质的陆源碳质碳酸盐杂岩有空间关系的是细脉浸染型、网脉型和脉型金矿床。在褶皱带含碳层的矿化中可划分为两种建造类  相似文献   

19.
<正> 铂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只是个开端。这与铂族元素在天然地质体中的含量太低有关。近年来,测定铂族元素和贵金属的物理化学方法(能测定的浓度为1×10~(-7)—1×10~(-8)%)得到了顺利地发展,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必须事先对金属进行浓缩和分离。О.Е.Юшко-Захарова等(1969)对岩石中Pt和Pd的克拉克值进行了初步地估算(g/  相似文献   

20.
新疆多拉纳萨依金矿床位于阿尔泰克兰海西褶皱带玛尔卡库里大断裂的西南侧,西与苏联矿区阿尔泰之列宁诺戈尔斯克—孜里亚诺夫斯克构造成矿亚带相接。地层为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浅变质岩,大致呈南北走向的长条状分布在三个斜长花岗岩侵入体之间,并有许多钠长斑岩岩脉穿插。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西倾斜。金矿体赋存在沿断裂带侵入于灰岩中的石英钠长岩(或钠长石化斜长花岗岩)中。蚀变围岩主要为千糜岩化、白云母化的石英钠长岩。石英脉中金的品位虽然较高,但工业储量主要赋存于蚀变围岩中。自然金主要以显微和次显微状独立矿物被包裹于黄铁矿等矿物中,成色很高(932—967),其中的少量元素为银、汞和铋。为与斜长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