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巢湖地区6组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进行磷素形态连续提取,这6组岩石包括殷坑组、龙潭组、灯影组青灰段、灯影组紫褐段、孤峰组及双山组的微风化、弱风化和强风化岩石,研究岩源磷磷素在风化作用下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随风化过程进行,6组岩石中总磷含量均降低,其中多数组别岩石中易溶性和弱吸附性磷(Ex-P)、铝结合磷(Al-P)、闭蓄态磷(De-P)、自生和生物磷灰石碳酸钙结合磷(Ca-P)和碎屑磷灰石及其他无机磷(Oc-P)呈下降趋势,而铁结合磷(Fe-P)及有机磷(Or-P)则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岩石磷素的主要赋存形态是碎屑磷灰石及其他无机磷;对比6组岩石磷素赋存形态分布、含量及相应的pH值可知,岩石的酸碱度对磷素的赋存形态影响较大.巢湖地区富磷岩层在风化过程中的磷素释放潜力大,因而岩石的风化作用是巢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贵州碘缺乏病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中岩石、土壤和水对碘缺乏病分布的影响因素,对贵州碘缺乏病的重病区、轻病区和非病区进行了一定量的岩石、土壤、水及粮食作物(大米和玉米)样品采集,测试碘背景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环境中岩、土及水碘背景与贵州碘缺乏病分布有一定的关系。重病区主要属岩石、土壤和水碘背景含量低的分布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非病区主要属岩石、土壤和水碘背景含量相对较高的分布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煤系;轻病区分布的岩石、土壤和水碘背景含量则介于重病区和非病区之间,其岩石类型主要为浅变质岩和碎屑岩。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金在100MPa、温度呈梯度曲线变化条件下,在一些岩石柱(砂岩、泥质页岩、碳泥质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中的重新分配。在以蒸馏水作为初始流体的系统中,未见金的明显再分配。在有NaCl参予的硅酸盐岩石柱中,金发生再分配,同时转移到“碳酸盐地障”中。在硅酸盐-碳酸盐岩石柱中,即使有NaCl参予,金也不发生再分配。在使用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实验中,金的再分配是由于保存在沉积物中海水的氯化物水解所致。在“碳酸盐层”和岩石柱的低温带,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高,岩石中的活化金再沉淀形成自然金。  相似文献   

4.
<正> 对发育在含碳(“黑色页岩”)地层中的金矿床来说,金的来源问题,尽管已有过大量调查研究,但依然是有争议的。作者长期研究发育在不同区域含碳地层中的金矿床,总结了金在不同沉积物中的15000多个克拉克值,包括与这些沉积物相应而派生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和交代岩在内,除个人的分析(5000多个)外,还利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金在沉积物石化作用和变质作用条件下的性状在无硫化物的含碳岩石中金的克拉克值低(1—5,少数为6—8毫克/吨)。同时,在岩石内的沉积成岩硫化物中金的含量经常是较高的(0.03—0.5克/吨)。在有同生硫化物的岩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金刚石来自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以及碱性和超镁铁质煌斑岩。文中指出,这些岩石与钙碱性煌斑岩一样,都高度富含金。煌斑岩中金的平均丰度至少要比“普通”火成岩高一个数量级,而许多个别的值甚至高出100—1000倍。金含量高可能反映出两个因素:(1)煌斑岩是从地球特别深的部位演变而来的——在这些部位不仅金刚石稳定,而且金也比其他火成岩源区更富集;(2)煌斑岩岩浆之所以能成为来自深部的金的适合载体是因为它们具有高的CO_2、H_2O、F、K、Rb和Ba含量,中等的S含量,而且所反映的流体实际上就是在地壳中沉积脉型金矿的流体。大多数类型的煌斑岩都与富集型地幔捕虏体一道从地球的深部迅速上升,因而能保留所有的金刚石和金。另一方面,钙碱性煌斑岩则经历了与地壳大规模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它们捕获了地壳捕虏体,同时失去了所有的金刚石和地幔捕虏体,其中至少还丢失了一些金;后者可解释它们常与中温热液金矿床伴生(例如太古代金矿床)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 在金伯利岩的变种当中,同源包体角砾岩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们的形态特点是存在有各种形成体——同源包体,同源包体在岩石中的含量一般为5—30%。同源包体的形成体就是金伯利岩中的球状和椭球状的金伯利岩包体,它们与其周围的金伯利岩母体在充填基斑晶和矿物的结构、比例和尺寸上以及总的化学成分和一系列稀有元素的含量上都是不同的。对于同源包体的告石学描述,在等(1959,1964)、(1962)、(1967)、(1976)和C.R.Clement(1973)的著作中均可查阅到。同源包体  相似文献   

7.
乌江流域沉积岩风化过程中铀的富集与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江流域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黑色页岩和紫色砂岩等典型岩石的13条风化剖面为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和质量平衡计算方法,研究了这些岩石风化过程中铀(U)的富集与释放及其对河水U分布的影响,旨在增进对U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了解,也为流域U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乌江流域风化物和土壤中U的富集程度基本上高于上陆壳(upper continental crust,UCC)、中国土壤(China soil,CS)和世界土壤(world soil,WS);②U的富集和释放能力与母岩U含量以及风化剖面中粘土矿物和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含量及吸附能力有关;③石灰岩以及少量白云岩和碎屑岩风化过程中U的释放对河水U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地球化学实验室经常面临着需要测定大批量岩石和矿石样品中的金和银,这时既要对分析的精度和准确度加以适当的权衡,也要对分析速度和成本核算加以适当的权衡。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金的浓度常常低于火焰原子吸收分析(最佳技术)的检出限。即使采用业已确定的金浓缩法,将金萃取到甲基-异丁基酮(MIBK)中,这时,检出限一般也只相当于原岩石  相似文献   

9.
作者根据苏联国内外不同地区4741件分析样品的资料,计算了包括“普通”粘土质页岩、含金碳质页岩与不含金碳质页岩在内的各种页岩的化学成分。指出,硫化物型金矿化选择性地赋存在SiO_2含量偏低(56.3—59.1%)、K_2O含量偏高(3.0—4.0%)并有同生硫化物(其中包括沉积-热液硫化物)的泥质页岩内。石英型金矿化在各种不同岩石中都有发育,但主要产于SiO_2含量(61.5—80.6%)和Na_2O含量(2.16—3.35%)都偏高的、硫化物原始含量较低的粉砂岩或砂岩中。还指出,容矿岩段产于深断裂交汇处的局部同沉积凹陷内。在成分有利于成矿的岩层或岩系内,矿化受绿片岩变质相岩石的控制,并富集在强片理化和强错动变质带内,这些带中在褶皱构造形成期间溶液与岩石物质发生过持续注入。在褶皱变形条件下,成矿作用是按如下方式进行的:顺层的同生的主要为含金较低的硫化物细脉、浸染体和结核→顺层和顺层交错的含金中等或较富的硫化物团块和石英硫化物团块→整合或交错含金石英脉和细脉。硫化物型金矿石中金的粒度与容矿岩层的区域变质和错动变质程度及所伴生的交代变质程度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了解化学变化与形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研究了阿尔卑斯粗粒金云母橄榄岩中剪切带内岩石和矿物化学的横向变化,以及主要矿物相的光性、结构和实际含量的变化,及详细的层错显微构造。本文总结了这项研究的矿物化学方面,着重于矿物组成的变化及其与剪切应变增强的关系。详细的化学变化和显微构造变化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发表。  相似文献   

11.
<正> 威特沃特斯兰盆地自1886年发现以来的92年间已生产了34000吨以上的金。仅1977年一年生产的700吨金(约占当年世界金总产量的约60%)就是采自这一沉积单元中。在世界上其它一些地方也确实产有类似的沉积层序,其中有的也含有可供开采的金、铀含量。但是,迄今为止,这些地方,在生产金的贡献上与威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引言金的一般沉淀作用尽管太古界岩石在地表出露的岩石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却提供了全世界金产量的一半左右,其中,太古界绿岩带提供的金占20%(主要分布于南非、赞比亚、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年龄为27亿年的南非威特沃特斯兰盆地提供的、呈古砂矿形式产出的金占30%以上。据认为,它是太古界地体的风化产物(图1)。脉状和浸染状矿床是绿岩带金矿的主要产出类型。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东南部未蚀变含锡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含二价铁高,其Fe/(Fe+Mg+Mn)>0.75,而无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含Fe较低,其Fe/(Fe+Mg+Mn)<0.65。具含锡专属性的花岗岩和无矿花岗岩的这种差别,在其他层状硅酸盐,特别是绿泥石中也能见到。与该区无矿花岗岩中黑云母和白云母相比,含Sn花岗岩的黑云母和白云母中Be、Cs、(F)、Li、Mo、Rb、Sc、Sn、Tl、(Y)和Zn的含量较高,而Ba的丰度较低。无矿花岗岩蚀变的结果也在云母中违成类似的富集。在这些元素中,由于Sn和Zn丰度高并且在黑云母退变为绿泥石的过程中得以保存下来,因而它们是判别无矿花岗岩和含锡花岗岩/蚀变花岗岩的最有用的痕量元素,而层状硅酸盐的Sn含量则是比Zn含量更好的指示剂。未蚀变含锡花岗岩层状硅酸盐中的金红石包襄体含Nb_2O5高达26%。Ta含量往往随Nb含量的增高而增高,但在形成伟晶岩矿床的花岗岩的金红石包襄体中,Ta的含量特别高。含锡花岗岩中的金红石包裹体也可以具有相当高的Sn、W含量。无矿花岗岩的金红石中Nb、Ta、Sn和W的含量低,但Sn和W随蚀变增强而增高。同时,层状硅酸盐的Fe/(Fe+Mg+Mn)比值和Sn含量及金红石的成分可用来确定花岗岩的Sn矿化远景。  相似文献   

14.
绿岩带(Greenstone Belt)是前寒武纪地壳运动、物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基性火成岩及与基性火山岩有关的岩石组合。其地质、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场的特征标志性都较强。并产出有丰富的铁、铜-镍、金等矿产资源。已引起国外广泛的注意和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与钼矿床所有基本成因类型有关的花岗岩中钼的地球化学问题,许多研究者已作过讨论。尽管如此,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尚有许多不清楚之处,特别是在不同岩石类型中钼的含量、成因上有联系的岩石和矿物系列中钼的分布特征以及钼的赋存形式等方面。这就有碍于建立内生钼矿床的形成模式和确立它们预测的科学依据。笔者获得的新的研究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现已发表的有关花岗岩中钼含量的资料很不一致,测定值也很分散,从>0.13到7.7克/吨,多数在1.5克/吨左右。据П.Курода和Э.Сандел(1959)报道,  相似文献   

16.
渤海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原子荧光光度计(AFS)分别测定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的金属元素含量,探讨了它们的分布特征、来源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Zn、Pb、Cd、Ni、Cr、Co、Hg、As和Ag等元素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梯度,其空间分布模式(4种)受到沉积物细粒组分、有机质含量及与河口间距离等因素的制约.通过与沉积物质量标准及其他海区的比较,评价了研究区沉积物中几种重要金属元素(Cu、Zn、Pb、Cd、Cr、Ni、Ag、Hg和As)的污染情况.富集系数显示, Fe、Ti、Mn、P、Cu、Zn、Ni、Cr、Co、Sc和V为无富集;As为轻度富集;Pb、Cd、Ag和Hg为中度富集. Fe、Ti、Cu、Zn、Cr、Ni、Co、Mn、P、V和Sc主要来源于陆地岩石和土壤风化产物;Pb和As既有岩石和土壤风化产物等自然源的贡献,又受到了人为活动的影响;Hg、Cd和Ag主要来自人为源;Ba和Sr主要与海洋生物活动有关.依据沉积物质量综合评价,将辽东湾沉积物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广西地区炭质岩石的耐崩解性及其微观结构特征,通过室内耐崩解性试验、筛分试验、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定和微观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炭质岩石耐崩解指数(I_(dn))和崩解分维数(D)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炭质岩石耐崩解指数和崩解分维数与TOC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对比浸水前后炭质岩石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遇水崩解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1)炭质岩石的耐崩解指数与干湿循环次数呈负相关关系,6次干湿循环后观察到炭质岩石中大量碎石和黏土矿物的溶解,炭质岩石的耐崩解指数随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采用指数函数形式可较好地描述这一相关关系;(2)炭质岩石的崩解分维数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4次干湿循环后炭质岩石的崩解分维数趋于稳定并达到最大值,炭质岩石中崩解分维数和耐崩解指数与TOC含量之间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但在TOC含量为2.5%附近相关关系变化速率的差异明显;(3)水分浸入会破坏炭质岩石的致密结构,岩石颗粒表面产生黏土矿物晶体团粒,使颗粒间孔隙增大,黏土矿物的溶解和差异膨胀是影响炭质岩石崩解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测定矿石、精矿、冰铜及硅酸盐和铁建连岩石中μg/g和ng/g级贵金属(锇例外)的两个方法。样品用氢氟酸和王水分解后,不溶残渣用过氧化钠熔融,再用阳离子交换或碲共沉淀将贵金属与基质元素分离。离子交换的洗出液或溶解碲沉淀所得的溶液蒸发至干,最终在1M~1)盐酸介质中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贵金属。推荐用离子交换法测定μg/g级金、银和铂族元素,碲共沉淀法用于测定ng/g级铀族元素。因为在石墨炉原子化时碲有干扰,故后一方法不宜用于测定岩石中ng/g级的银和金。用这些方法测定了15个国际参考样(包括4个加拿大铁建造岩石试样)。所得的结果与其他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正> 化学-光谱法,特别是其半定量方法,广泛用于测定岩石和矿物中的金,但它用于分析含碳岩石和矿石时,金的测定结果经常偏低。这可用这种分析对象中所含的有机物质对金的吸附活性来解释。按1975年我们介绍的方法预先灼烧样品,甚至是在“更严格”的灼烧条  相似文献   

20.
<正> 金-银矿化主要发育于火山岩层中,认为,在火成岩之外不存在金-银矿床。自然,陆源岩层中金-银矿化的特点极少进行研究。我们以某些矿化为例对陆源岩层中金-银矿化的构造-地质及矿物学特点进行讨论,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在研究区内,金-银矿化既存在于火山岩石中也存在于陆源岩石中,此外区内还有浸染状金-硫化物矿化,这些都是进行研究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