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各类化学物质的致癌性研究,首先是从其致突变试验开始的。凡能引起微生物遗传物质核酸,尤其是DNA分子结构改变的诱变剂,对高等动物也有相似的作用。本文采用国内外标准的艾姆氏(Ames)试验法,对大庆地区的大气颗粒物(TSP)的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进行致突变试验,经筛选,对达到致突变指标的样品,再进行动物微核实验,旨在判定该区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致突变程度和致癌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监测环境致突变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对环境致突变物NaN3,HgCl2,K2Cr2O7进行诱变性研究,结果表明:NaN3,HgCl2,K2Cr2O7能明显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增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线性剂量效应关系。说明该技术是监测环境致突变物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赵秀峰 《四川环境》1991,10(4):15-18
微量和痕量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污染水源。而这些有机污染物浓度甚微,反映在COD,BOD_5~-,TOC等常规指标上微不足道,但其毒性甚大是致癌、可疑致癌和致突变的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本文简要介绍了受微量和痕量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微污染水源的概况、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解决微污染水源净化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4.
微塑料已被证明在海洋及淡水环境中广泛存在,且难以降解。为了调查微塑料在内陆淡水河流沉积物中的存在以及粒径等组成情况,以釜溪河为例,采用现场取样、室内分析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密度分离法提取微塑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高聚物成分进行鉴定。得到的结果为底部沉积物中微塑料颗粒平均丰度为232.83±72.83粒/kg,几个采样点微塑料丰度范围在160~292粒/kg;从总体来看,微塑料颗粒的丰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片状微塑料颗粒占绝大多数,占总数量的78.53%。在所取得样品中鉴定得到主要有聚丙烯、聚乙烯和聚乙炔3种类型的高聚物。本研究为微塑料的取样和分析提供方法,并为进一步了解内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混凝沉降-微电解-催化氧化法处理钻井废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混凝沉降-微电解-催化氧化法对钻井废水进行处理,筛选出最佳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可使原水的CODCr从5846 mg/L降至150 mg/L以下,色度去除率达到100%,出水达到排放标准。混凝沉降-微电解-催化氧化法对于处理高CODCr、高色度钻井废水是行之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微硅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忠 《青海环境》2002,12(2):71-72
文章主要介绍硅金属炉冶炼烟气回收的微硅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实验数据证明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微硅粉,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等理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同时展望了微硅粉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批次制剂样品对采油废水的CODCr去除率和石油烃降解效果的检测实验,提出了以维多利亚蓝BI来检测油田废水微生物制剂质量的检测方法。实验表明:此方法有效、简便、快速,适用于有关油田废水微生物制剂质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微塑料作为环境介质中的新型污染物,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土壤是环境中微塑料的重要蓄积库,结合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针对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生态效应、分析方法及污染防治进行综述,以便更全面的了解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塑料包装废弃物、农用地膜破碎、大气沉降是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微塑料可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危害生态环境健康,并会随着食物链逐渐富集,从而影响人类健康。土壤中的微塑料可通过筛分干燥后采用密度分离法、加压流体萃取法、石油提取法等进行分离,并通过消解去除土壤中的有机质。土壤中微塑料的识别与表征可采用目检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扫描电镜法等。此外,根据土壤微塑料的生态效应提出污染治理措施与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9.
铁碳微电解工艺分析与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铁碳微电解池的原理,通过实验数据与工程实例总结铁碳微电解池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总结,得知铁碳微电解池设计时,应从污染物分子的稳定性考虑调节其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0.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微污染水源常规水处理工艺已难以满足饮用水水质要求,为了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需要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原水进行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本文对微污染水源常规处理的各种工艺方法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作为一种样品前处理技术,具有方便、快捷、不使用有机溶剂、灵敏度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本文综合评述了采用SPME法预处理环境水体中的有机物、无机离子等污染物的监测情况,并对SPME法在环境水质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对国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大庆石油管理局环境监测中心站和江苏石油勘探局环境监测站分别对石油产区大气颗粒中有机物及原油的致突变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两石油局在进行最基础的Ames试验的基础上,大庆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动物微粒体试验。江苏油田原油致突变性试验的结果表明,以二甲亚砜为溶剂时,江苏油田原油无致突变性。大庆地区的大气颗粒物的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的致突变性试验结果表明,苯溶物有致突变性,微粒体试验进一步证明了此结论,乙醇溶物的致突变性较弱。另外,大庆还与哈尔滨市以及当地的取暖与非取暖季节空气污染程度作了比较,事实证明,大气污染因素多样,并不仅限于来自油田的污染。可以认为,大庆地区大气颗粒致突变性较弱,所致癌的潜在危险性也较小。  相似文献   

13.
读微二记     
<正>人救动物的事情,时常有之,动物救人的事情,也时常有之。人兽之间,人兽之性,总有例外。总的来看,人有善恶,善恶对立着也混合着。不过善恶是人的标准。狮子、老虎、狗——读周仕凭微影记看微信朋友圈,翻着翻着,忽然眼前一亮。周仕凭先生拍了一组狮子、老虎、狗的微影,发上朋友圈,并小序微影,说:"游北京野生动物园,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场景:狮子和老虎都是喝这条狗的奶而长大的,所以,狮子和狗悠闲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云平台微服务架构的稳定性,且提升数据的安全性,提出基于DevOps的云平台微服务架构可靠性研究方法。分析传统应用架构和微服务架构的基本情况,以获得的信息为依据,构建可靠性评估模型,随后通过图论域几率论作为研究工具融合云平台微服务架构的特点,同时分析其拥有三种模式的可靠性,即两终端可靠性、全终端可靠性、终端可靠性,进而获得云平台微服务架构的粗略可靠性。最后评估云平台微服务架构传输数据的安全性,确定传输路径输入与输出发送端缓冲区的数据处理速度,有效感知所有数据传输路径的传输情况,进而完成对云平台微服务架构的可靠性研究。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分析出云平台微服务架构的优缺点,并且得出的结果也十分精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电解法对焦化废水进行脱氮处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控制进水pH值为3.0左右,炭粉的粒径为80目,搅拌速率为170r/min,反应时间为70min,Fe/C为1:1.3和混凝pH值为9.0左右,处理效果最佳;本实验对亚硝化后的焦化污水进行微电解处理,NO2^--N的去除率可达60%以上,T...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淡水鱼饲料是由3种微生态饲料原料组成,以正交实验确定的比例加入全价鱼饲料,而这3种微生态饲料原料为:以益生细菌作为动物蛋白原料基料,经混合物发酵而成为动物活性收白粉;以光合细菌、蜡样牙孢杆菌和某些酵母的植物必蛋白原料,经发酵而成为光合益生酵母;用热带假丝酵母和某些益生细菌的纯净无污土壤等为原料,经发酵而成为土壤饲料。该产品以农副产品下肢料为原料,采用固体发酵新工艺,成本较低,最终产品中益生菌细胞数>5亿/g,为国内外同类产品的50~100倍以上,用该产品养鱼可使鱼类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保护率达到…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某油田经预处理后的钻井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铁碳微电解方法处理废水,并对其COD去除效果进行研究。介绍了所用试剂、材料及采用的实验方法,考察了铁碳投加量、铁碳质量比、pH值、反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铁碳投加量为0.8 kg/L、铁碳质量比为1:1、pH值3.2、反应时间为150 min的条件下,铁碳微电解方法对钻井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70.25%,可有效降低后续深度处理的负荷,满足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保产业》2005,(6):47-48
由大连洁能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半导体微电热膜加热器适用于公寓、别墅、宾馆、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等。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半导体微电热膜即DZR元件的电热转换机理是微球消耗电能转变为微球动能,微球动能表现为DZR材料的温升(热能),温升高低取决于微球的平均  相似文献   

19.
对微电解-MAP工艺预处理咖啡因废水进行试验,对不同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并在试验中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对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吸油材料吸油倍率低、吸油速度慢的问题,提出核壳结构的高分子吸油微球,以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十二脂为聚合单体、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高分子吸油微球,然后以二乙烯基苯和苯乙烯为单体在高分子吸油微球表面制备了表层结构,制备了核壳状高分子吸油微球,并考察里、表层单体及比例、交联剂种类和用量、引发温度等因素对吸油性能的影响,核壳微球的吸油倍率可达29倍,饱和吸油时间为3min,吸油速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