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骨节病是一种骨关节变形地方性慢性病。该病病因复杂,以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研究区进行水文地质环境调查,并对饮水水样分析对比,发现病区饮水水源低矿化度、高腐殖酸是大骨节病患病的重要因素,据此在病区开展改水工程,探讨利用深层地下水改善病区饮水水质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性,为大骨节病致病水源假说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病区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提供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永寿县大骨节病的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野外考察和病点与非病点的对比调查、室内化学测试分析及环境和医学地理制图结合的方法,考察永寿县境内的大骨节病病情与地貌、土壤、饮水类型、作物种植比例、膳食构成、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关系.首次证明了环境要素中的硒含量与大骨节病病情程度的负相关关系.此外,还从水、土、粮、发化学元素含量与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的对比和相关分析中探索到病区环境中的锌、铅、钴含量低,铁、钼含量高:水中腐殖酸含量与大骨节病患病率亦有良好的相关。这些都为该病的病因是否由多种因素产生的设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环境中的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本文作者为研究环境中的硒与大骨节病的关系,于1978—1981年在陕西省不同自然类型区的130余个大骨节病点和非病点,采集了饮水、土壤、粮食与儿童发样进行硒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点均处于硒很低的环境,其中95%以上的病点饮水含硒量在0.2ppb以下,粮食含硒量(小麦、玉米平均值)在10ppb以下,反映人体硒水平的发硒含量,478名儿童中有92%在110ppb以下。但是,没有大骨节病的地区则处于较低硒、中硒和高硒环境。同时,经估算每日由水、粮供给人体(儿童)的硒量,看出5.4μg左右是非病点每日由水、粮供给硒量的最低值。从所有地点的分析结果看出,大部分地点的粮食供硒量占水、粮供硒总量的90%以上,说明粮食是这些地区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粮食硒含量低的地点,无论是非病区或病区范围内,只要水硒含量高,就无大骨节病。 作者还介绍了在病区对患病儿童采取补充硒的措施,可以提高发硒含量达到非病区儿童的发硒水平,同时对预防大骨节病有明显效果,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大骨节病的产生很可能与环境中的硒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环境硒及其复合因子与大骨节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大骨节病病区低硒环境和病区发样品的重复采样和多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其与大骨节病病情的相关分析,探讨了大骨节病的致病因素。研究表明,环境低硒是大骨节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发硒与大骨节病检出率密切相关,且由永寿大骨节病考察队流行病学组和生态环境组调查数据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本文还探讨了除低硒外,其它与硒有关、可能与之结合致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陕西渭北高塬的调查研究证明,大骨节病发病率不同的相邻村庄内,居民发中的9种重要生命元素,唯硒的含量与各村居民患病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同时,该病流行地点的人发中各元素含量唯硒低于国内外健康人的发硒水平.通过对病区内不同地貌环境的土壤及饮水类型分布等项研究,阐明了重、中、轻病村交错分布的人体硒低的原因,这对大骨节病的产生与环境通过食物链导致人体硒低有关又再次提出一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腐殖酸的光解及过氧化氢对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腐殖酸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光解除去腐殖酸的可能性,利用大于290nm的模拟日光辐照,探讨了大骨节病病区、非病区腐殖酸和泥炭腐殖酸的光解过程和光解机理及过氧化氢对其光解的影响,发现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腐殖酸水体系的总有机碳(TOC)含量降低,pH值下降,过氧化氢可以促进腐殖酸的光解,其光解过程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计算了不同来源腐殖酸光解的速率及光解半衰期,发现土壤和泥炭腐殖酸比大骨节病病区饮水中腐  相似文献   

7.
经测定,低硒带大骨节病区土壤中80%以上硒及土壤水提液中30—96%的硒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主要结合于土壤腐植酸类物质.病区饮水源中除低硒外,并高有机物含量,80%以上的硒与有机物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腐植酸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饲料中硒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历山镇大骨节病病区为研究区,在对研究区病区与非病区水土样品进行科学采集和硒含量水平准确测定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中硒赋存形态的连续化学浸提试验,研究了研究区病区与非病区土壤中7种硒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等温吸附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了研究区病区与非病区土壤/含水介质对硒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病区与非病区土壤/含水介质中总硒的含量水平基本相当;但与非病区相比较,研究区病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中总硒含量水平均偏低;研究区病区土壤中易溶态硒(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平均含量低于非病区土壤;研究区病区土壤/含水介质对硒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动力学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研究区病区土壤/含水介质中较低的易溶态硒含量及其对硒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导致该地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中硒含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SPSS与Excel在表征水环境背景特征值中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PSS与Excel软件的联合应用,将某一水环境(大渡河上游水系)中8项常规指标(总硬度,矿化度,K^+ +Na^+,Ca^+,Mgn,Cl^-,SO4^2+,HCO3^-)进行背景特征值的统计。首先应用Excel中的函数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格鲁布斯法的剔除统计以及算术、几何平均值的计算,再应用SPSS软件里的P-P概率图,对数据进行分布类型的判别,进而表征出不同分布类型指标的水环境背景特征值。  相似文献   

10.
以ESR谱仪为主要工具,配合大骨节病病因研究,进行了有关地区饮水中有机物,主要是腐殖酸的黄腐酸级分和粮食真菌——镰刀菌代谢产物性质的相似性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病区粮食中自由基浓度高于非病区,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浸染使玉米粉的自由基浓度增加.在氧化、还原、加热和改变酸碱度等处理过程中,菌粮自由基的ESR谱表现出和黄腐酸同样的变化规律.菌粮水提液经GDX-102树脂吸附后,其ESR谱和pH值的关系表明,镰刀菌代谢产物中的自由基集中于带有酸性基团的分子上.水提液的紫外及荧光光谱和黄腐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推论镰刀苗代谢产物的自由基与黄腐酸一样,都是半醌自由基.最后就这类自由基和大骨节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了解艾比湖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变化,采用2014年5月和10月2次的野外实地考察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和空间变异特征的方法分析艾比湖流域地表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水化学组成以Na+、Cl-离子为主,其次为Mg~(2+)、SO_4~(2-)。2)通过因子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包括TDS、矿化度和Mg2+,第二主成分为p H。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以5为阈值的前提下将丰水期的水化学参数聚为两类,一类为HCO-3、K+、Ca~(2+)、Cl~-、Na~+、SO_4~(2-)、p H和Mg2+,另一类为TDS、电导率和矿化度;而枯水期可聚为3类,第一类为HCO-3、K+、Ca2+、Cl-、Na+、SO_4~(2-)和Mg2+,第二类为TDS、电导率和矿化度,第三类为p H。4)根据水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得出,从丰水期到枯水期各水化学参数空间变异较为明显,并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K+的空间变异最为显著,p H的最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作者于1979—1983年,选择陕西省渭北高原两个典型微域环境,研究其硒分布与其中相邻村庄居住的人群患大骨节病病情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微域环境内相邻村庄的居民,其大骨节病的病情程度与微地貌变化影响到土壤硒含量的高低,以及水文地质或地理因素影响到水硒含量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滩涂土壤淋洗过程中盐分变化及其对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滩涂土壤的淋洗实验,对在不同脱盐阶段,土壤孔隙水的盐分离子与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及各重金属不同形态的含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脱盐阶段的土壤孔隙水,淋洗后较淋洗前各盐分离子的下降率分别为:Na^+80.3%、K^+73.5%、Mg^2+86.6%、Ca^2+90%、Cl^-81.8%、SO4^2-98.2%...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郊保护地土壤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姚春霞  陈振楼  许世远 《环境科学》2007,28(6):1372-1376
研究了上海市郊部分旱作农田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郊部分种植瓜果、蔬菜的土壤出现盐渍化趋势.其中,非盐化土壤占88.52%,轻度盐化土壤占10.37%,中度盐化土壤占0.74%,重度盐化土壤占0.37%.盐分组成中,阴离子以SO2-4为主,其次为Cl-、NO-3,阳离子以Ca2+、Na+离子为主,其次为Mg2+、K+离子.这些离子成分除了少量的土壤原始沉积量外,大多为化肥的副成分或转化物.沪郊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与化肥使用不当或过量施用密切相关.不同种植方式0~20 cm耕层土壤中盐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棚菜地、大棚瓜地、大棚瓜-菜轮作地和露天菜地.随着设施利用时间的增长,同一区域设施土壤全盐量持续升高,下层土壤盐分逐步向上层富集,且这种自下而上的富集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NF和RO对致突变物和无机离子去除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自来水为原水,采用反渗透和纳渗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研究,比较了2种膜对致突变物和无机离子的去除率。结果表明,RO和NF均能使Ames试验呈阳性的水转变为阴性;NF对一价阳离子(K^+、Na^+)的去除率比RO低10%左右,对二价阳离子(Ca^2+、Mg^2+)的去除率略低于RO,NF比RO能多保留一些离子。  相似文献   

16.
崇左响水地区地下水水质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崇左响水地区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60个地下水样品中的常规指标和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和分析,运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环境质量,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井水、泉水和地下河水的常规指标和金属元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水质级别均为较差级别,地下河水的综合评价分值(F=4. 26)最低,井水和泉水的综合评价分值(F=7. 10)相同.高硬度和高矿化度利于Cr的富集,还原环境利于As的富集,Zn、Pb、Cd和Cu经过的环境地球化学作用相似,Fe、Al和Mn来源相似.健康风险评价表明,3种类型地下水的健康总风险偏高,大小顺序为井水地下河水泉水,主要来源于致癌性金属元素Cr.致癌总风险比非致癌总风险高4~6个数量级,致癌总风险均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 0×10~(-5)a~(-1)),非致癌总风险均小于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水平(10~(-6)a~(-1)).儿童健康总风险大于成人,经饮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比皮肤接触途径高2~3个数量级.从饮水安全考虑,在饮用前需对井水、地下河水和泉水进行适当处理并实施对Cr污染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周蓓  关玥  赵亚芳  孔海南  林燕 《环境工程》2020,38(8):244-248
应用1套改良型水质综合指数法对3种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水质进行评价。将选取的26项检测指标按照卫生学意义分为5大类,并对各分类指标赋权。选用内梅罗法和最差因子判别法与五色等级分级法结合对2017年4—8月的3种类型饮用水进行水质评价。除7月和8月的管网水水质为2级(水质综合指数>0.5,蓝色)以外,其余月份的出水水质均达到1级(绿色)评价标准。不同类型饮用水中对水质综合指数影响最大的水质分类指标均是有机污染指标。2种不同类型的净水机出水水质均优于管网末梢水,但需注意个别指标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的水文地球化学响应是喀斯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选择贵州荔波拉桥小流域中四个不同植被类型的样地作为对象,按月采集浅层地下水(土壤水和表层泉水),对其进行水文地球化学各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中Ca2+、Mg2+、HCO3-、EC和pH值,表层泉水中Cl-、NO3-和SO24-等对植被退化响应敏感;而土壤水中NO3-和SO24-,表层泉水中Mg2+、NH4+、HCO3-和EC,以及土壤水和表层泉水中δ13 CDIC值则可能还受到其他过程的影响,需谨慎使用。由此可见,对于土壤层,阳离子和与土壤CO2气体浓度有关的HCO3-可能有较好的响应,而对于表层泉水,HCO3-以外的阴离子可能更敏感。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福建省不同类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本状况和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饮用水源地工业污染点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和非点源污染现状,针对污染现状分析了水质超标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保护对策,建议在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区及附近区域,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河岸缓冲带建设"三道防线,河流型水源地从加强内河整治力度、合理布局排污口、加强车辆运输管理、合理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等方面出发,建设生态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monia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China were evaluated during 2005-2009.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ammonia in different types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of 22 provinces, 5 autonomous regions and 4 municipali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levels of ammonia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follow the order of river > lake/reservoir > groundwater. The levels of ammonia concentration in river sources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2005 to 2008, while no obvious change was observed in the lakes/reservoirs and groundwater drinking water sourc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type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river drinking water sources, the ammonia level was varied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changed seasonally. The highest value and wide range of annual ammonia was found in South East region, while the lowest value was found in Southwest region. In lake/reservoir drinking water sources, the ammonia levels were not varied obviously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undergroun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the ammonia levels were varied obviously in different regions due to the geological permeability and the natural features of regions. In the drinking water sources with higher ammonia levels, there are enterprises and wastewater drainages in the protected areas of the drinking water 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