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家人地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刘毅  杨波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3):353-362
作为地球表层的一个物种,人类生存与发展始终以最大限度的资源与环境占有和获取为第一需求,即使进入现代时期,情况依然如此。实际上,随着社会财富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地关系的稳定与协调始终是各国、特别是人口大国(>1亿人口)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自然禀赋(淡水、耕地、草场、森林、能源和矿产)与人文活动(人口、GDP和碳排放)的要素综合分析表明,尽管11个对象国的资源环境秉赋(本底)特征差异明显,但是在资源环境开发的极化效应作用下,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人地关系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一方面,随着资源环境开发规模和深度的不断扩大,国家财富积累与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对各国乃至全球有限的资源基础支撑能力造成日益严峻的挑战。此方面,日本的国家人地关系演进最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互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青藏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特殊地理区域 ,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是否相互协调 ,关系到我国、西部及整个高原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论文简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意义 ,认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青藏高原现实与未来的必然选择。从高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互动关系的定量分析着手 ,提出人口增长较快、素质不高是高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障碍 ;资源较为富裕 ,但人口对资源压力逐步增大 ,是制约高原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人口与资源、经济匹配不当 ,承载力相对不足 ,构成高原持续发展的巨大负担 ;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严重威胁着脆弱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是高原持续发展的潜伏危机 ;最后指出适度控制人口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优化经济结构 ,保护生态环境 ,是实现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资源报告》和《中国农业资源状况报告》编写工作简况人口、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三大问题,也是我国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人口问题的症结是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问题的凸现是过度消耗资源并释放污染物。所以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的过程中,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5.
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江泽民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我…  相似文献   

6.
罗秀丽  杨忍  徐茜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6):1381-1397
基于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方法,系统分析了1990—2017年全球人口与粮食的时空格局、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全球人口与粮食均呈增长态势,两者的时序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全球人均粮食产量的区域差异特征显著,多数国家的“人粮关系”矛盾突出。(2)在全球尺度,人口与粮食重心存在显著的空间错位特征,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反向错位发展的态势。(3)在国家尺度,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格局呈现由南至北依次为“正错位区—负错位区—正错位区”。负向高错位区稳定在印度、日本等国家,正向高错位区稳定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4)全球各大洲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格局基本稳定,空间错位指数发生转向的国家分布在亚洲、欧洲、南美洲和非洲。(5)自然环境、国际环境、农业发展、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致使人口规模和粮食产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差异,促成全球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格局。政策启示:中国有必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竞争力和粮食自给率,合理统筹配置两种资源和处理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规避世界粮食贸易波动和不确定性风险的应对策略,构建中国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宏观调控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分析了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主要弊端;进而根据有关国际性文件中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给出了中国人易于理解的描述及其基本内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结合实例阐明了协同学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在分析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条件之后,重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协调机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最高的科学咨询机构,极为重视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问题。中国科学院的国情小组近年来就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其中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的分析,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和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强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1985-2004年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态势,结果表明:①人口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高,而在后期稍有回落,1998年其指数达到该时段最大值0.8094,资源环境综合状况波动下降,其指数由1985年的0.5511降至2004年的-0.1479;②人口和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由极度失调趋向初级协调,后又转向中度失调,1994年协调发展度达到该时段最大值0.6379;③1994年,我国人均GDP仅有3923元(当年价),与全面小康标准差距较大,资源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④人口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不协同发展贯穿了这一时段,是两者耦合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应选择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调协发展。现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越来越明确的共识,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按照可持  相似文献   

11.
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由南向北明显加剧、耕地浪费状况由北向南趋于恶化、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的区域分异特征,并对产业结构演进,特别是工业化过程中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归纳并修正了二者之间互动模式,提出了建立资源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加强资源环境管理规制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作为当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已经受到了国际国内的高度关注,成为国际社会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必然是参与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力量。然而中国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环境与资源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中央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确定了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关于资源环境的立法、执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自然资源结构与经济重心的地域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的地域中心在不断迁移中。美国在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南方有众多良港,优异的环境,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城市分布重心可能提前南移。这一点值得引起规划部门和计划部门注意。 自然资源的地域结构是经济重心迁移的原因之一。自然虽是社会发展的外因,但在童要性上与内因是一样的,是不可缺少的,在特定场合,可以成为迁移的决定性原因。三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xplicitly addr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water supplies, which we call the water supply footprint (WSF). The WSF calculates the catchment area or water supply hinterland of a certain society and can serve as a strategic planning tool for local or regional water supplies linking the water demand with the water supply in a water supply footprint matrix. Based on regional water balances it estimates how much water can be appropriated for human use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way.The proposed method is tested on the South East Queensland water supply in Australia, an area where water use restrictions are regularly imposed on the population. Applying the proposed method indicates that supply shortages may be avoided by considerably changing the organisation of water supply, thereby reducing and possibly even avoiding the necessity for large-scale supply side measures like additional sweet water reservoirs or desalination plants. In that way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SF method is applicable at an early and strategic stage of water supply planning.  相似文献   

15.
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晓斌  王清 《地球与环境》2005,33(Z1):588-592
黑土是一种腐殖质层厚,质地松散,肥力很高,孔隙比较大而透水性差,粘粒含量高,适于耕作的淋溶土。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缺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下,黑土遭到过度垦殖和掠夺式经营,人类对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过了其再生能力,导致有机质含量减少,肥力下降,孔隙比减小,保水持水能力降低, 土壤板结,黑土严重退化。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防止黑土退化及加强黑土保护之际,通过对黑土分布状况和黑土退化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出黑土退化方式,揭示了其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防止黑土地退化和保护黑土地的措施,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黑土退化研究的新方向,希望能为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然灾害、减灾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依据国家减灾委减灾办所收集到的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资料,以及国家基金委"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规律"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危险性程度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减灾建设。结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减轻自然灾害给予高度重视,把减灾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7.
小南海水库、洞塘水库作为黔江区城区两大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点.根据水质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评价要求,"十二五"期间两大水源点的水质富营养化趋势有所上升,其中小南海水库的水质由Ⅱ类降为Ⅲ类,主要污染物是总磷.水源地水质主要受到库区养鱼、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污染、库区乡村游以及环境管理上的缺失等因素影响.为了黔江区实现"生态"绿色"发展目标,保障城区20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黔江区生活饮用水保持良好,提出合理保护措施供管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湖泊湿地是我国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许多经济价值和社会服务功能,合理开发和利用湖泊湿地资源有利于促进我国广大湖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有关东部平原地区湖泊湿地的研究,提出该区湖泊湿地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指出湖泊湿地的恢复应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来进行,旨在为恢复与保护湖泊湿地的实际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和预警对于制定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协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考国家海洋局提出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指南(2015),结合三沙湾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构建了三沙湾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预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三沙湾无居民海岛岸线资源处于"可载"状态,但海岛整体开发利用规模较高,岛陆资源处于"超载"状态,生态环境为"基本稳定"。三沙湾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在10 a中由可载转变为超载,尤其是两个无居民海岛随着开发过程发生灭失,表明无居民海岛开发强度确实较大,今后应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开发利用活动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