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一环。按照生态学原理,潞安矿区生态文化主要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结构文化与功能文化4类。基于潞安矿区文化生态化建设实践,提出了"行为-意识-行为"范式下的生态文明矿区文化体系,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构建法规制度约束下的被动行为框架、培育文化意识形态框架、创建道德约束下的绿色行为框架。这些均可为其它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对于行为具有指引作用,关于生态文明村之建设,应以价值观构建为理论先导,方可促生态文明之兴盛。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已遭唾弃,而生态中心主义显得缥缈不实;经济理性必将失范.生态理性不切实际。故应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经济理性。注重自然道德、社会伦理价值等。以全面促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称的环境法的道德化是一种简称,并不是指取消环境法与环境道德的界限,将两者合二为一,而是指当代环境法存在着一种借助环境道德解决认识问题,并将一些环境道德规范法定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是:环境伦理、生态道德逐渐进入环境法的认识论,环境道德规范不断被法定化,环境法律规范不断被道德化。环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  相似文献   

4.
郭艳华  罗宇宽 《环境》2001,(4):24-25
1、提高人的生态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根据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道德准则要求,通过道德个体所采取的自我磨炼和自我改造的  相似文献   

5.
二、道德观的基本取向 1、提高人的生态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根据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道德准则要求,通过道德个体所采取的自我磨炼和自我改造的行动,从而实现道德自我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制定相关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政策,建构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从伦理层面上加强对待自然的道德自律,确立正确的道德自律原则,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行为,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提供必不可少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7.
郭艳华  罗宇宽 《环境》2001,(3):26-27
伴随着新世纪曙光的照耀,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也进入了人类现实生活。这是人们从精神、文化的视角思考环境问题的结果,也是精神、文化的追求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表现。我们希望生态道德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不仅是人类的进步,而且也是地球的幸运。  相似文献   

8.
要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应该大力提倡生态道德。生态道德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其中建立在“有限论”认识之上的生态道德观却是带根本性的,有关这方面的教育和共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国人来说,就更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9.
(接第8期 第三章 生态文明行为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行为)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行为 一、企业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从事生产、经营、运输以及服务性活动的各种经济单位。本节所说的主要指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是一个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社会主题。由于人类缺乏对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的合理吸纳,造成愈演愈烈的生态恶果。人类文明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必须对传统人类文明加以辩证之否定,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通过提供理性制度安排、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来规范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环境工程》2021,39(1):222-223
<正>生态德育是将生态、道德结合起来的新型教育手段,意在从道德方面约束人和生态的关系,拯救当下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中绿色发展是重要一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解决当下许多问题的一剂良药。教育,是立人之本,可以有力地从思想上纠正错误的观念,普及正确的世界观,高校作为我国人才的培养阵地,肩负着输送高素质人才的硬性要求,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去渗入生态理念是绿色发展、建设和谐家园重要一步。《高校生态德育论》一书的作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上客观分析了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和当前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阐释了生态德育在当今的重要作用,对高校德育教育中生态理念的渗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于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的软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生态文化的内涵以及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软件作用。城市的生态文化建设应该从物态、行为、体制、心智四个层面进行,并且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循环的整体;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利用教育和宣传积极培育生态意识,同时加强生态体制这一保障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培育旨在增强公众的生态伦理意识,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与热情,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围绕培育公众的自然价值观、自然权利观和自然道德观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政治生态伦理问题呢?或者,我们应当建立怎样的政治生态伦理原则呢?这里,我们拟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1)我们不应当做什么,要反对或禁止怎样的行为,即关于政治生态伦理的禁止性原则。(2)我们应当做什么,要赞赏或提倡怎样的行为,即关于政治生态的命令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是一个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主题。由于人类缺乏对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的合理吸纳,造成愈演愈烈的生态恶果。人类文明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必须对传统人类文明加以辩证之否定,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通过提供理笥制度安排、高速利益分配格局来规范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6.
第二章 生态意识文明 内容提要:生态意识文明是生态文明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本章在分析人类思想史上曾经盛行并仍在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当代生态文化的构想,并进一步指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同时,对生态意识文明的建设途径做了进一步分析,即大力发展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将隧道工程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为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生物效应和社会效应,论述了隧道工程行为影响下生态系统的变化,分析了各生态效应之间的联动作用及生态效应产生过程的特点,建立了基于背景值的参数系统模型以评价隧道工程行为生态效应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流域生态补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纠正外部性的环境经济手段,是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主要是规范人类的发展行为,这是协同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研究其内涵,探讨文明建设与生态示范之间的本质关系。以建设目标、主体和过程为入手点,提出合理的文明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20.
居民利益关系协调及公众参与程度是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公平视角构建基于成本收益的生态保护红线周边居民间的利益博弈模型,分析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博弈分析显示,居民是否愿意参与生态红线的保护主要与其保护行为获得的生态收益、政府对保护行为的补贴及对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等因素有关,因此设立完整的奖惩机制、出台规章制度约束居民参与行为、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科普宣传以提高意识,成为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红线保护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