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背景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特征的4个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持续度、协调度和趋势度来综合评价崇明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崇明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功能的健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等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的预测和战略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崇明岛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逐年提高,且上升的幅度呈上升的趋势。崇明岛可持续发展系统过去10年呈现明显的持续性。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较高,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趋势度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是实现全面环境管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评价所涉及的地域复杂性和因素多样性,许多评价方法和体系都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包括了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具有信息不确知性和不完全性的因素。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矢量投影原理,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该模型将评价样本及各级质量标准视为矢量.分别向同一矢量(理想样本)进行投影。根据投影值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生态环境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以巢湖流域为个案,在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基础上,运用所建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即巢湖流域总体以及分区合肥市、六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4级,分区巢湖市为5级。研究表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于多指标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科学的、有效的,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缘三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措施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江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严重威胁着中下游地区的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随着西部开发和生态建设的推进,尤其是本地区“香格里拉”旅游热潮的兴起,三江流域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地区。通过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区的界定和划分,科学制定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并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测和退化过程的预警报,从而在宏观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管理;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模式的研究,特别是功能区的建设示范,把目前的生态恢复工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加剧,我国矿区资源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迫切需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将引导矿区克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矿区生态化发展,实现区内文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阐述了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矿产、土地的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矿业生产和矿区生活的节能减排、防治矿区地质灾害、保护矿区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促进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等内容,并从研究重点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指标使用频率等角度,对现有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相关指标体系进行回顾与总结。基于指标选择的原则、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指标体系的构成等三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完善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可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脆弱生态区,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区域发展可持续性差。对此区退化土地进行生态重建,是西部开发中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以位于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带的关岭县为研究区,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特点,土地退化的主要过程及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生态重建对策,指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外部的物质、技术,资金等投入扶持,而最终实现则需要立足于本地的生态重建和生态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与行为准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确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理念探讨向实践操作延伸的必由之路,也是进行社会行为选择的依据。在系统分析生活、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后,提出应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简称“三生共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目标和评价准则,并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基于“3S”技术的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具体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退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将监测与评价指标应用于规划和政策制定,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服务。  相似文献   

8.
安庆市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长江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了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安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和安徽省,对安庆市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以及差距进行了趋势拟合,结果显示在目前国家和区域的增长方式下,安庆市将继续处于经济低谷地位,应用系统的观点,对安庆市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矛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围湖造田,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发展机制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直接的关系,评价了安庆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7年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资源保护战略,生态建设战略,消除贫困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生态资源支撑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借鉴和参考相关生态环境及区域经济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压力和主动协调能力3个方面为二级指标的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原17个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算术平均法等方法,对各市生态竞争力进行排名和系统分析。初步构建了以生态竞争力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其结果可为安徽省各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库生态调度模型及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大规模流域开发,大量水库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影响,如何通过水库合理调度来减轻水库对河流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水库运行调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现行水库调度过分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需水状况,致使部分大坝下游和库区发生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水库生态调度的概念和任务,建立了水库生态调度多目标数学模型。该模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组成的综合利用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以综合利用要求为约束条件,包括灌溉、发电、航运、旅游、河口压咸和应急用水等。该模型为具有复杂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创建了可行搜索离散微分动态规划算法(FS DDDP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岷江上游流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地质变化频繁、高差显著、气候干旱,加上人为活动影响,生态脆弱性的表现十分明显。通过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因素及成因机制的分析,构建了由土地生产力、地表起伏度、干燥度指数、土壤侵蚀强度、草场退化荒漠化率、物种消失率等14个指标组成的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全国和四川省情况及奋斗目标,建立了Ⅰ到Ⅲ级的评价标准体系;利用模糊数学聚类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为第Ⅲ级,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结论。评价结果符合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全球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岷江上游因地质构造复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异常脆弱和灵敏而备受关注。本文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选取证据权重法(WOE)进行滑坡脆弱性评价,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水力侵蚀、景观破坏与污染脆弱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各生态主题脆弱性的空间叠加分析;探讨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在不同影响因子作用下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滑坡脆弱性、水力侵蚀脆弱性、景观破坏与污染脆弱性均以轻微度为主,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80.43%、71.89%、75.55%;各生态环境主题脆弱性综合分析表明,54.70%的区域至少面临一种生态问题,面临两种及以上环境问题的区域占15.43%,同时面临三种环境问题的占1.35%。研究结果探讨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子,对岷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应持续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压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通过压力分析,发现影响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外部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围垦、不当的消灭血吸虫病措施、经济贫困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亟待加强的湿地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主要是侧重于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要素涉及较少,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保证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提出了生态环境竞争力的概念。以县(市、区)为评价基本单元,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需求和主动协调能力4个方面,设计了区域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单元的生态环境竞争力水平分为5个等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西部山地和合肥市区,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和县-无为平原传统农业区和马鞍山、铜陵重工业区。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质量有关,也与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水平、管理水平有关。最后对各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和提升优化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环境空间异质性显著,对研究区进行生态分区,进而因地制宜地分区构建不同的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拟引入分区-整合思想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生态脆弱性的定量评估,利用净初级生产力(NPP)辅助确定不同子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阈值,进而确保不同子区间生态脆弱性可比性。研究结果表明:(1)考虑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时空差异性,研究区可分为干旱荒漠生态区、高寒生态区和湿润半湿润生态区;(2)利用NPP辅助确定不同子生态区的脆弱性阈值,保证了不同子生态区生态脆弱性在空间上的连续表达,有助于分析整个研究区内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3)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不同等级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其中轻度脆弱区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秦岭地区以及三江源地区,而极度脆弱区则分布面积最小,主要集中于柴达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及吐鲁番盆地;(4)不同子生态区主导生态环境问题差异明显,其中干旱荒漠生态区主要受沙漠化、盐渍化、风力侵蚀、气象灾害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寒生态区则受盐渍化、冻融侵蚀、风力侵蚀、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显著,湿润半湿润生态区则主要受水土流失、干旱、洪水、暴雨、沙尘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需因地制宜地采取恰当的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相关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提供本底生态环境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铜陵地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途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铜陵地区矿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其分为矿山“三废”排放与污染。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矿山地质灾害等三类。在此基础上,提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必须从管理制度、经济和技术方面寻找综合治理途径。其中,管理制度方面: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实施矿山环境准入制度,确立科学合理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评价标准;经济方面:建立明晰的矿山环境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发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整治产业;技术方面:开发矿业清洁生产技术,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矿山水均衡破坏防治工程技术,开展矿山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ltas worldwide is under threat due to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interventions in deltaic landscapes. Understanding these system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assess threats to and opportunities for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re, we propose a simplified, yet inclusiv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centered risk and vulnerability framework and a list of indicators proven to be useful in past delta assessments. In total, 236 indicator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a structured review of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performed for three globally relevant deltas—the Mekong, the Ganges–Brahmaputra–Meghna and the Amazon. These are meant to serve as a preliminary “library” of potential indicators to be used for futur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Based on the reviewed studies, we identified disparities in the availability of indicators to populate some of the vulnerability domains of the proposed framework, as comprehensive social–ecological assessments were seldom implemented in the past. Even in assessments explicitly aiming to capture both the social and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ere were many more indicators for social susceptibility and coping/adaptive capacities as compared to those relevant for characterizing ecosystem susceptibility or robustness. Moreover, there is a lack of multi-hazard approaches accounting for the specific vulnerability profile of sub-delta areas. We advocate for more comprehensive, truly social–ecological assessments which respond to multi-hazard settings and recognize within-delta differences in vulnerability and risk. Such assessments could make use of the proposed framework and list of indicators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amend it with new indicators that would allow capturing the complexity as well as the multi-hazard exposure in a typical delta SES.  相似文献   

18.
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脆弱性PSR分析框架,从胁迫性、敏感性、适应性3个维度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集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脆弱性进行评价。结合2001~2010年鄱阳湖流域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0 a间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的变化受胁迫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的综合影响,脆弱性先明显增加后缓慢下降,但基本处于中等偏差水平。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主要由降水量变化、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产生的能源消耗、污染问题引发,提高系统适应性对缓解脆弱性有明显作用。根据评价分析,建议鄱阳湖流域未来从提高管理能力、经济及社会响应能力和加强环境生态治理等方面采取适应性对策;通过改善鄱阳湖流域发展方式和生态环境,减少脆弱性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鄱阳湖流域对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和挑战同在。欧美各国近年大力推行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对第三世界商品质量设置入关的环境门槛。长江产业带作为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现在世界通行的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对长江流域产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产业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认证制度,一方面对我出口商品设置了新的障碍,另一方面又将环境保护压力直接施加到企业。重视流域生态环境将从政府行为、公民压力扩展到企业行动,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负荷愈来愈重,流域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大幅下降,引起了日益严重的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不同的生态功能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将长江流域划性生态安全问题。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不同的生态功能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将长江流域划分成以下五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段,即长江源地区、金少江段(直门达至宜宾)、长江上游段(宜宾至宜昌)、长江中游段(宜昌至湖口段)、长江下游段(湖口至入海口)。针对不同区段主要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整治措施。为保护与恢复生态功能服务。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提出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一种定量方法: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该方法设计了一个0~100尺度的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作为量度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大小。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由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RIn)和环境污染分指数(EPI)来计算。根据ESI数值和RECI与EPI的关系。可以判断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和主要来源。该方法被成功地应用于评价中国工韭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现状和长期趋势。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较高的可靠性,较好的直观性。同时原理筒单。计算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