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备安全     
<正>设备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备"安全先进"的设备设施并保障其处于"安全状态"是企业确保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为了分析目前我国企业设备安全现状以及在配备使用各类设备设施时存在的问题,探讨设备设施对于安全生产的作用,以及企业应如何做好设备安全管理,保障设备设施处于"安全状态",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本刊特策划"设备安全"专题。在本期专题中,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副司长施卫祖针  相似文献   

2.
<正>如何让"高科技"转化为"高安全"对于企业来说,引进科技含量、安全性能相对较高的"高科技"设备,是提升整体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部分企业由于引进的"高科技"设备不符合自身实际、相关人员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缺乏配套措施及制度等原因,致使"高科技"未能转化为"高安全",甚至有些企业的员工自恃"设备安全性能高",反而忽视安全操作。对此,企业在引进"高科技"设备时,应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如何才能切实让"高科技"转化为"高安全"?希望大家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在专业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管理者只注重"管"而忽视了"理"的作用。从"管"到"理"是一种观念的转变,理清专业设备的管理主要是管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责任怎样划分是重点。一是专业设备由"管"到"理"要明确专业设备要依据动态和静态划分责任。动态是指日常的正规操作,是对人的管理。这项职责应由安全生产职能部门来抓,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管理者安全意识淡薄,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轻视安全生产,导致安全屡屡被"抢行"。笔者认为,应主要从落实责任和加大安全投入入手。另外,还应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未雨绸缪,吸取"消防车被抢行"的教训,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图为庐江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变电站内设备及构架进行防腐处理。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正>对于企业来说,引进科技含量、安全性能相对较高的"高科技"设备,是提升整体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部分企业由于引进的"高科技"设备不符合自身实际、相关人员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缺乏配套措施及制度等原因,致使"高科技"未能转化为"高安全",甚至有些企  相似文献   

6.
《安防科技》2004,(3):28
安全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安全营运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资资源的过程;安全管理是员工生命安全、设备运行安全、产品使用安全的保障;安全管理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安全管理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只从形式上提出了"安全第一"的要求,但在思想方法和运作手段上却无法落实.其实,企业安全管理也是一门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7.
<正>当我们谈到设备安全管理时,不应将本该全员参与并对此负责的工作过度集中在某个部门或某个人身上,要考虑其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所有的设备事故都可以叫设备安全事故,但所有的问题不应都称为安全问题。笔者以设备使用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为主线,结合工业制造企业管理的"人、机、料、法、环"五要素,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高铁运营事故,消除高铁运营过程岗位链条安全风险识别存在的主观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的缺陷,降低安全风险因子获取的随机性,基于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方法,研究高速铁路运营过程岗位链条安全风险识别与优化问题。首先,基于对线路基础、运行调度、列控中心及列车运行系统的研究,建立高铁运营过程岗位链条模型;然后,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对运行调度进行安全风险因子识别,涉及"钢轨"、"道床"、"路基"、"桥隧建筑物"、"道岔"、"信号设备"、"接触网"、"供电设备"8大设施设备;最后,运用粗集理论对安全风险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外轨超高、路基翻浆冒泥、桥隧建筑物坍塌、道岔故障、信号设备故障、接触网供电线路中断6大因素为运行调度单元的核心风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认为,企业在引进科技含量、安全性能相对较高的"高科技"设备时,应该从精准考察、配套共建、奖罚分明3方面入手展开工作。图为某企业对新引进设备讲解现场。(图片由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笔者认为,企业在引进科技含量、安全性能相对较高的"高科技"设备时,应该从精准考察、配套共建、奖罚分明3方面入手展开工作,实现"高科技"向"高安全"的完美转化,提升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理论框架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运用文献分析和综合归纳等研究方法,对煤矿安全管理能力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本质是一种累积专有知识的集合,是煤矿对由安全生产体系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蕴含在煤矿内部的一种企业管理能力。具备知识属性的"人、设备、环境、制度"成为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不安全状态"、"环境不安全条件"和"制度不安全条件"对构成要素产生不良影响,成为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构成要素越强则影响因素越弱,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越低;构成要素越弱则影响因素越强,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正>隐患是事故滋生的温床,隐患不除,事故难控,只有采取有效的隐患管控手段,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电力工程生产安全事故。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核心是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使电力工程涉及的众多"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安全状态。而通过近年电力工程事故原因剖析发现,其中"机"(设备)隐患是导致电力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切实推动  相似文献   

12.
<正>工业生产离不开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在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高效率的财富同时,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虽然我国在设备安全管理方面已出台了不少安全法规及标准,但一些电梯"吃人"事件、机器"咬人"事件,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如何让设备更安全地为人类服务,仍然是设备的制造者与管理者需要考虑的第一要务。特别是随着"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自动化生产越来越普及,如何管理越来越多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13.
<正>《安全生产法》中明确指出,安全生产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预防"可以说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任务。对于工厂设备维修工程这类危险性较大的行业来讲,笔者认为,做好安全确认是做好"预防"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在工厂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内容、模式、管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必须要因地制宜,并充分考虑各方面安全问题,但不要过分依赖"高科技",同时还要有与"高科技"设备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保障。图为某企业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1月30日,位于山东海阳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家核电")所属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的评审验收,成为我国核电行业首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2012年初,国家核电启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管理对标提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一个试点。核安全重大而敏感。国家核电的主营业务涉及设计、设备制造、项目管理、工程建设、调试运行等核电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的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自"七五"以来,通过承压设备安全科技工作,在极限及结构安定性分析、含缺陷结构安全性评价、剩余寿命预测、基于风险的检验、声发射和电磁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构建了基于风险的承压设备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但随着设备高参数化、超期服役设备不断增加和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现有安全保障体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专项"高参数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立项。该项目将实现高参数承压设备安全科技工作从"风险评估"到"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推动承压设备安全科技工作迎来新业态。  相似文献   

17.
正提到安防行业,美国、欧洲、亚洲国家所涉及的业务范围略有差异。就俄罗斯安全行业而言,主要由"安全服务"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组成,保安、侦探等服务为安全服务;CCTV、出入口控制系统、入侵报警系统、消防系统、通信系统、侦查设备等为技术安全内容。这里介绍的俄罗斯安防仅指"技术安全"领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往往涉及很多有毒、有害物质,且生产多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因此,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时,必须要牢固树立"安全大于天,没有安全一切都为空谈"的理念,积极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生产安全。本文将从"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3个方  相似文献   

19.
<正>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矿业分公司通过搭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三个强化"增进防护意识,"三项体检"保障职工权益,"三项措施"提升本质安全,为维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权益进行了全方位服务。在201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工作会议上,董事长王宜林把健康安全环保定义为"天字号"工程,并将中国海油健康安全环保工作的核心理念提炼为"安全第一、环保至上,人为根本、设备完好"。作为健康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影响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因素,人们通常会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因为很多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而且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来看,人员的业务素质、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也确实对于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但是,很少有人能准确统计出有多少次事故是由于"先进的设备"而避免的。人的行为通常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