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电厂的粉煤灰作为一种煤燃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本文中被建议用作脱除烟道气中NO_x的吸附剂。粉煤灰对NO_x吸附的特性通过碳含量和比表面积分析己被仔细地做了研究。研究发现,存在于粉煤灰颗粒中的未燃烧尽的碳提供着粉煤灰主要的表面积,并且碳可以被活化以进一步改善粉煤灰的吸附性能。关于较粗粉煤灰颗粒活化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未燃尽碳的气化能够提高其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2.
黄棕壤铁铝氧化物与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衡利沙  王代长  蒋新  饶伟  张文豪  郭春燕  李腾 《环境科学》2010,31(11):2748-2755
用6%NaOCl氧化不同粒级的黄棕壤,得到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样品.用选择性溶提技术提取铁铝氧化物的含量,与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关系表明:在2~250μm粒级上,游离铁、无定形铁和络合态铁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60.8g/kg、0.13~4.8g·kg-1和0.03~0.47g·kg-1,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43.1~170g·kg-1、5.9~14.0g·kg-1和0.28~0.78g·kg-1.在2μm粒级上,无定形铝和络合态铝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8~1.34g/kg和0.11~0.47g/kg,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2.96~6.20g·kg-1和0.38~0.78g·kg-1.水稻土黄棕壤的选择性溶提铁的含量一般高于旱地黄棕壤,而选择性溶提铝的含量低于旱地黄棕壤.在2~250μm粒级上,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变幅分别为0.93~6.0g·kg-1和0.05~0.36g·kg-1,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6.05~19.3g·kg-1和0.61~2.1g·kg-1,水稻土的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含量高于旱地黄棕壤.在2~250μm粒级上,稳定性有机碳与有机氮比值(C稳/N稳)的变幅为9.50~22.0,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7.43~11.54.在2~250μm粒级上,土壤有机碳(氮)的稳定性指数SIC和SIN的变化分别为14.3~50.0和11.9~55.6,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53.72~88.80和40.64~70.0;旱地黄棕壤的SIC和SIN一般低于水稻土的,水稻土黄棕壤有利于有机碳和氮的保存.各种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含量与稳定性有机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氧化物铁铝含量和稳定性有机碳(氮)含量在黏粒部分最高,即细粒级能保护土壤有机碳(氮).  相似文献   

3.
粉煤灰对苯酚废水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粉煤灰对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平均粒径29.06μm,孔隙率64.0686%,在吸附时间50min,粉煤灰用量120 g/L,pH=7.45条件下,对75 mL浓度为30 mg/L的苯酚模拟废水,吸附效果最好,可达82.4%。粉煤灰吸附苯酚机理复杂,偏向于单分子层吸附的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式:q=0.042Ce/(1+0.095Ce),吸附反应为一级反应,速率方程为lnC=-0.0096t+3.3097(C0=30 mg/L)。  相似文献   

4.
刘子刚  王铭  马学慧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0):1814-1819
根据全国泥炭资源调查的结果, 运用有机质含量、干容重、泥炭储量、泥炭地面积等数据估算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并探讨其碳储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泥炭地有机碳总储量约15.03亿t.在各省和各气候区分布不均匀,四川省(6.45亿t)和云南省(2.91亿t)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最丰富,占总储量的62.29%.各气候区中高原湿润区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最大(7.14亿t),特别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有机碳储量(6.30亿t)占总储量的41.92%.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一般在80~140kg/m3, 最大值为270~360kg/m3,最小值小于80kg/m3,其分布以燕山、太行山至横断山为界,西北部低,东南部高.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均值为143.97kg/m2,滇南高原最高,达到637.06kg/m2.区域平均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为208.23 t/km2,若尔盖高原最高达3972.71t/km2.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催化H_2O_2氧化水中对硝基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煤灰做催化剂,研究了在常温常压下对H2O2氧化对硝基酚(PNP)的催化性能.在分析粉煤灰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考察了粉煤灰种类,不同预处理方法以及粉煤灰投加量、pH、反应时间、H2O2浓度等因素对PNP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大,未燃炭含量高的粉煤灰催化效果好;经过350℃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其催化性能;在pH=2,反应时间为60min,H2O2起始浓度为200mg/L,粉煤灰投加量为60g/L的条件下,热处理粉煤灰对PNP的去除率为62.38%.其中,粉煤灰的比表面积、未燃炭以及活性金属氧化物均是影响其催化活性的重要因素.在催化氧化对硝基苯酚过程中,吸附占有重要作用,为总去除率的65.97%.粉煤灰可以重复使用,随使用次数增加,粉煤灰催化性能提高.第2次、第3次对PNP的去除率分别为82.47%和98.72%,之后的9次实验中去除率均保持在99%左右,在使用12次后催化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含苯酚废水来源广、危害大、成分复杂的特点,采用Fenton技术对苯酚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氧化剂的用量、粉煤灰的用量和pH值对芬顿试剂氧化苯酚的影响。研究表明,当pH值为3,H2O2的加入量为0.3mol,Fe(II)的加入量为0.5mmo1的条件下,反应在10min内基本完成,苯酚的去除率达到97%;当Fenton试剂的组分不变,粉煤灰投加量为0.6g/L时,苯酚降解率在99%以上,去除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对铜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铜矿开采加剧造成尾矿堆积使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浪费日益严重,铜矿资源开展二次利用就很有意义。选择"磨矿—浮选"的工艺流程进行浮选,再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对铜尾矿最佳的浮选条件,实验结果包括最佳工艺条件,包括测定磨矿细度95%,捕收剂异丁基黄药的用量150 g/t,起泡剂二号油的用量40 g/t,抑制剂氧化钙用量1.5 g/Kg,分散剂碳酸钠的用3.0 g/Kg。最红可获得铜品位为2.10%、回收率为59.98%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8.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植物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以及作物固碳量的作用效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带性土壤黄棕壤上设置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玉米-小麦轮作方式,在不同生物炭用量[0.0 kg/(m~2·a)-(CK)、0.5 kg/(m~2·a)-(BC1)、4.5 kg/(m~2·a)-(BC2)]条件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物生物量、作物光合固碳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并估算了试验条件下农田土壤-植物系统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1)在0~20cm土层,BC2处理两季玉米收获时的土壤有机碳储量(3.72和3.77 kg/m~2)分别比CK处理增加18.93%和19.23%。小麦季BC2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达3.43 kg/m~2,也比CK增加了12.83%。BC1处理比CK虽有增加,但未形成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的基础。(2)两季玉米收获时其BC1处理的单株固碳量未显著高于对照,BC2处理的玉米单株固碳量(80.06和80.69 g/株)则分别比对照提高6.46%和7.16%。在小麦季,2个生物炭处理的植株单株固碳量均高于对照,尤以BC2处理较为突出,其单株固碳量达到3.06 g/株,比对照显著提高16.17%。作物生物量对植株单株固碳量有显著贡献。(3)就土壤-植物系统有机碳储量而言,BC2处理下,在两季玉米收获时该值分别为4.42和4.50 kg/m~2,显著高于CK处理,增幅达16.75%和17.09%。小麦季BC2处理的土壤-植物系统有机碳储量也达到了3.70 kg/m~2,比CK显著提高13.07%。在三季作物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整个土壤-植物系统有机碳储量的80%~93%,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的主要来源,减少土壤碳排放可以使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固定更多的碳。  相似文献   

9.
以粉煤灰为原料,进行了粉煤灰的改性工艺研究.通过测定三种方法改性的粉煤灰中氧化铁和氧化铝的浸出率及对酚去除率的比较来确定改性方法.考察改性粉煤灰用量、搅拌时间、静置时问三个因素对酚去除率的影响,粉煤灰用量为10g/L,搅拌时间为45min,静置时间为55min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催化H2O2氧化水中对硝基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煤灰做催化剂,研究了在常温常压下对H2O2氧化对硝基酚(PNP)的催化性能.在分析粉煤灰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考察了粉煤灰种类,不同预处理方法以及粉煤灰投加量、pH、反应时间、H2O2浓度等因素对PNP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大,未燃炭含量高的粉煤灰催化效果好;经过350℃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其催化性能;在pH=2,反应时间为60 min, H2O2起始浓度为200 mg/L, 粉煤灰投加量为60 g/L的条件下,热处理粉煤灰对PNP的去除率为62.38%.其中,粉煤灰的比表面积、未燃炭以及活性金属氧化物均是影响其催化活性的重要因素.在催化氧化对硝基苯酚过程中,吸附占有重要作用,为总去除率的65.97%.粉煤灰可以重复使用,随使用次数增加,粉煤灰催化性能提高.第2次、第3次对PNP的去除率分别为82.47%和98.72%,之后的9次实验中去除率均保持在99%左右,在使用12次后催化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