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流空间为视角,以旅游景区分布为基础,借助Arc GIS分析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和节点等级体系。结果表明:1受高、中、低强度旅游流影响,城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变为"T字形→三角形→倒梯形→多边形"结构,由中心向边缘拓展进而覆盖所有区域;区域内东南部网络密集、西北部稀疏;旅游流强度整体偏弱。2高等级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网络涉及面最广、指向性最强。哈尔滨、牡丹江、大庆、伊春、齐齐哈尔作为网络的端点与控制性节点,占有支配地位。3城市旅游网络节点表现为四个层级:区域旅游网络联系的中心、次中心,地方旅游网络联系的中心、一般节点。4区位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导向四大因素共同推动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网络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2.
运用城市流强模型,对不同年份内蒙古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分析城市间联系特征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内蒙古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年际间变化显著;外向功能量高值与城市流强高值城市不完全匹配.②内蒙古区域空间呈现出“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各城市的城市流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③“呼包鄂”城市间要素流动最显著,互补协作明显;城市流低值城市存在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阻碍了城市间要素流动.④资源禀赋、资本逐利性、市场作用和区域发展政策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生态风险评价揭示了其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损害性影响,对开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群生态风险受到多源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为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安全理念,以西部干旱区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研究区,从自然景观格局、碳排放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3个维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分析了多维视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风险大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呼包鄂榆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主要以中低风险区为主;研究区碳排放生态风险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且碳排放生态风险严峻区域与研究区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风险强度值分别为0.489 3和0.519 1,各城市经济生态风险强度值依次为: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榆林,社会生态风险强度值依次为: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榆林。  相似文献   

4.
基于夜间灯光和社会经济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标准差椭圆、位序—规模法则、局域空间自相关和修正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了1998—2018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城市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各城市夜间灯光平均强度显著增长;城市体系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演变格局,城市连通性愈加增强;各城市群空间形态均呈扩张趋势,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增长最为明显。②城市规模体系首位度逐渐减小,城市规模结构逐渐趋向于合理的位序—规模分布。③综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局域空间自相关结果,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较快,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空间辐射能力不断增强。④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显著增强,成渝城市群逐渐发展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但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在逐渐增强的同时不平衡性问题愈发明显。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强化城市间空间联系能力、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水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重点发挥成渝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关中城市群46个城镇之间的公路和铁路客运交通流数据,在多源交通流融合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格局与网络结构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整体上呈现西安—宝鸡"双中心—辐射"格局,局部上"扇形、放射状"空间联系结构较发育;(2)关中城市群网络发育水平较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不均衡性,总体上东部城镇对城市群网络的影响力强于西部城镇;(3)关中城市群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镇具备对网络的支配作用和"掮客效应",边缘城镇的"中介效应"不显著;(4)关中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地形条件差异、交通路网建设、城镇发展水平、行政边界壁垒4个方面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节点,是促进区域转型的重要动力。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地理空间、发展空间、产业空间分析2009—2015年湖南省开发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开发区地理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衡演变;(2)开发区发展空间总体呈南北集聚分布同时存在扩散趋势,局部上湖南省开发区发展空间呈现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单中心高地与多增长点并存的空间格局,同时部分地区的集聚存在转移变化;(3)各类型的开发区在特定区域出现空间集聚,整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开发区呈多中心扩张,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则分布变化不显著,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张苗  周扬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11):1449-1457
探讨碳排放约束下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协同提升区域间的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进而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采用SBM模型、引力矩阵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探究2003—2019年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逐年提升,空间上由西向东逐渐优化。(2)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空间网络密度值相对较低,呈现“扁平化”的等级结构特征,网络结构稳定性逐渐增强。(3)东营、济南、青岛等城市对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较强,滨州、聊城、德州等城市同时处于地理和网络位置边缘,缺乏效率受益和溢出渠道。(4)板块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且互动趋势明显,呈现出受益和溢出板块城市成员少而经纪板块城市成员多的非均衡特征。(5)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地理邻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等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Arc GIS、Geo DA和SPSS统计工具的支持下,利用标准差、变异指数、空间相关指数分析了2000—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工资水平区域相对差异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工资水平空间绝对差异呈波动性缓慢增长趋势。研究单元的平均工资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特征,高值区在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呼包鄂"地区集聚,蒙东的通辽、赤峰、呼伦贝尔的部分地区是冷点集中区;不同类型区数量发生变化,热点区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2.67%减少到2013年的16.83%;次热点区明显增加,两年的比重分别为18.82%、32.67%;冷点和次冷点区数量变化不明显。矿产资源富集、区域发展政策、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区域战略政策等都是影响内蒙古地区平均工资时空变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60-2005年新疆54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新疆不同强度等级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年际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新疆各强度等级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区域均在逐年缩小,强沙尘暴、扬沙发生区域有东移的趋势,浮尘空间分布格局显现出向南退缩的趋势.沙尘暴空间格局变动较频繁没有明显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位序—规模法则与分形模型测算了重庆市城镇体系城市首位度、首位比、规模结构与随机聚集结构。分析得出:2011年重庆市城镇体系城市首位度与2005年相比有所优化,但仍处于不合理状态,中间位序的城镇分布过于集中;重庆市城镇体系在随机聚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城镇空间关联程度较低,彼此相互作用强度弱。在测算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综合指标,基于突变级数模型评价了太原经济圈内部研究单元的城镇化水平差异。通过聚类分析与ESDA模型,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太原经济圈内部城镇化水平分化大,其中太原市区、孝义市、榆次区位居高水平区,娄烦县、文水县城镇化水平较低。从"介孝汾"城镇群看,汾阳市城镇化水平较低,与介休市、孝义市相比差距很大;从太原都市区看,太原都市区内的太原市区、榆次区城镇化水平很高,而阳曲县、清徐县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基于聚类分析与空间关联特征,结合太原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给出了提高太原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的建议:1推进太原—榆次一体化进程,发挥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增长极辐射作用,加快清徐、阳曲的城镇化发展步伐,推动太原都市区的空间拓展。2以介休为中心,继续推进介休、孝义、汾阳三个次核心城镇群的一体化发展,将灵石县纳入"介孝汾"城镇群中,构建高层次、协同化发展的城镇群。3加强晋中地区太谷、祁县、平遥、交城、文水5县的联动发展,稳步推进该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国内大型旅游网站游记,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西旅游目的地网络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山西省各节点分布不均衡、等级差异明显,少数节点拥有大量权力;等级差异明显的景区组合所占比例最高,节点间的连接弥补了弱节点的不足;整体网络密度低,中心势趋势明显,弱子群成员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强子群成员空间尺度跨越较大。因此,从点、线、圈三个层次为山西旅游线路优化提出建议:加强核心旅游景区建设;优化景区组合模式,突破资源地域限制;构建多层级旅游圈。  相似文献   

13.
夜间旅游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收集马蜂窝旅游网上2016—2020年的重庆中心城区地理标记照片,运用DBSCAN算法、时间统计分析和追踪分析探究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的时空行为及轨迹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与国内外游客总量时间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气候条件和节假日是影响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的重要因素。②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规模逐年递增,游客量方面,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夜间旅游旺季为4月、5月、10月,热门时间段为18—20时,20时达到峰值。③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旅游AOI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格局,倾向高级别景区(点)、城市商业街区、重要交通节点、山脊线、水岸线和重要文化空间。④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行为轨迹以单节点轨迹为主,部分为区域内轨迹和区域间轨迹,单节点轨迹倾向知名度高的夜间旅游节点,区域内轨迹呈现核心边缘扩散特征,区域间路径轨迹以“A→B”式为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许多城市制定了"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政策不协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区域空间一体化仍是促进区域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区域空间一体化作用为切入点,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断裂点和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长春市和公主岭市的一体化发展进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公主岭市内大部分城镇处在长春市辐射影响范围内,其中交通、产业和政策是影响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主导因素。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城镇发展定位必须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与相邻发达地区形成产业互补,在协调的政策环境与适宜的交通条件支持下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智慧经济、智慧生活、智慧技术和智慧治理4个维度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测度模型、修正引力模型等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网络空间结构。结果发现:(1)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空间集聚明显,以香港、深圳、广州和佛山等为珠江东翼城市枢纽,中山、肇庆、江门和珠海等珠江西翼城市为重要节点。(2)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联系强度逐渐增强,协同网络呈现出多核心、网络化、一体化的演变趋势。然而,受制于体制机制障碍,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网络疏密程度不同。(3)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相互作用强度呈梯度分布特征。基于研究结果,粤港澳大湾区应依托现有的智慧城市联系网络,以核心城市为增长极,在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的建立、规划引导的强化、合作平台的搭建等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分级分类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相关性模型研究了2006—2016年53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重心迁移、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呈向好态势,但总体协调度不高,仍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协调度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均衡性,且呈逐步扩大态势,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失调状态;2006—2016年协调度重心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并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显示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空间集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为提取工业大宗物资铁路物流网络特征,从物流网络流动格局、节点特征和运输轴线3个方面,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考虑流入—流出双向性的工业大宗物资铁路物流网络特征分析体系,并以云南省为例,利用云南省工业大宗物资的铁路货运全OD数据透视该省煤、金矿、钢铁、石油、化工等5类工业大宗物资铁路物流网络的组织结构、空间运输联系、网络节点和主要通道。结果表明:云南省5类工业大宗物资物流网络组织均具有明显的小世界特性,网络整体呈现放射状,形成明显的集聚少核的空间分布格局,运输走向"廊道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的“压力—状态—响应”研究框架、组合权重模型、Dagum基尼系数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20年的城市韧性时序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时序演变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区间内总体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存在明显的阶梯式失衡现象;(2)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城市群高韧性区域由点到面、由中部至南北部进行蔓延,总体呈现“北京—天津双核驱动,中北强南弱”的韧性格局;(3)区域差异来源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区域间不均衡现象突出而区域内发展较为均衡,区域间差异是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分析国有企业的时空演变对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9年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地方国有企业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中国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数量平稳增加,趋于稳定。在地域分布方面,国有企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特点,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阶梯状发展。(2)地方国有企业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冷热点地域分布趋于稳定,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上海、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份,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和青海,且多为区域内部变动。(3)国有企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比重对地方国有企业数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总抚养比和货运水平对国有企业数量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和科技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级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测度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方法体系,并利用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方法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其时空分异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2013—2016年,我国各省域非景区旅游接待发展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区域差异不明显,仅有部分省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②各省域的泛旅游化指数整体较低,泛旅游化发展呈现较低水平,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③4年间,大部分省份的旅游投资收益指数基本处于较低水平,旅游投资收益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空间格局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④旅游就业强度指数显示,2013—2016年各省份旅游就业强度指数整体趋势无明显变化,仅有部分省份出现复杂性波动,旅游就业强度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⑤2013—2016年各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各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提升较为明显,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上海和北京的全域旅游发展一直保持着高等水平,位居全国前列。4年间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由"中东部集中"发展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