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长江口潮滩湿地共有大型底栖动物68种,河口低盐种、半咸水种和淡水种共存,反映了咸、淡水过渡环境的特点。沿着河口梯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底栖动物物种数增多。沿潮滩高程梯度,从低位盐沼到高位盐沼,随着海三棱面草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以及沉积物特性的变化,底栖动物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呈上升趋势。从潮沟底、潮沟边滩到草滩,潮沟系统小尺度生境变化导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系列变化。就长江口潮滩湿地来讲,不同尺度的空间异质性特点各异、主导因素亦有差别,河口盐度梯度、高程梯度、盐沼植被、潮沟系统对淤泥质河口潮滩湿地不同等级尺度的空间异质性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正是这种不同尺度的异质性,维持着淤泥质河口潮滩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使其表现出特大型河口淤泥质潮滩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的独特性。尤其是沿高程分布的盐沼植被、潮沟系统、微地貌结构对潮滩湿地的底栖动物群落起着主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在制订河口湿地恢复和重建计划时,对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盐沼植被、高程、地形(尤其是潮沟变化)应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长江常熟江段近岸小型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3月~2010年2月,利用密目插网对长江常熟江段小型鱼类进行了连续监测,首次对该江段的小型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该江段共有小型鱼类24种,隶属于5目7科,其中鲤形目最多。根据〖WTBX〗IRI〖WTBZ〗指数分析,贝氏〖FK(W1。1〗〖PS餐鱼1.eps〗〖FK)〗、刀鲚、窄体舌鳎、蛇鮈和光泽黄颡鱼为优势种,共占总数量的83.44%,占总重量的8202%;贝氏〖FK(W1。1〗〖PS餐鱼1.eps〗〖FK)〗和窄体舌鳎在各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刀鲚在春、夏、秋3季为优势种。基于渔获数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常熟江段各月多样性特征值范围为:Shannon Wiener指数(H’) 118~176, Margalef指数(R)087 ~207,Pielou指数(J’)048~083,McNaughton指数(Dn) 057~086。Margalef指数和McNaughton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Shannon 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后探讨了影响该江段小型鱼类群落结构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合理开发和保护小型渔业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临近水域鱼类种类组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其临近水域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2004~2008年利用底拖网、插网、定置网和刺网等多种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组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05种,隶属于18目43科86属,鱼类种类组成以鲈形目和鲤形目为主;生态类型中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各37种,河口定居性鱼类25种,洄游性鱼类6种;鱼类种类组成处于长江下游至东海的过渡类型,鱼类食性以底栖生物、有机碎屑和浮游动物食性为主,凶猛性鱼类较少。与以往调查资料相比,调查水域鱼类物种数有所减少,一些重要的物种更是濒临绝迹。保护区水域鱼类不仅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河口代表性、稀有性和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其生态系统也较为脆弱,并已受到严重威胁,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鸟的影响,于2011年11月~2012年5月对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北八滧鱼塘、98大堤内抛荒鱼塘、以及捕鱼港互花米草控制示范区的芦苇塘4类人工湿地开展水鸟调查,在冬季共统计到水鸟20 050只,隶属于5目9科34种,春季共统计到水鸟5 080只,隶属于6目7科47种。方差分析表明,冬、春季4类人工湿地水鸟种类、密度、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运用相关分析对水鸟种类、密度、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等群落特征及调查样方内明水面面积、平均水位、人为干扰、裸露浅滩面积、植被面积等环境因子进行水鸟生境因子选择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水鸟种类、多样性与明水面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水鸟种类与植被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春季种类、密度、多样性都与裸露浅滩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崇明东滩人工湿地在水鸟保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水鸟对生境因子的要求,冬季应保持较大的明水面面积和一定的水深,为雁鸭类建立合适的栖息地。春季应保持一定的裸露浅滩面积,为鸻鹬类提供良好的避难所。因此,水位调控成为崇明东滩人工湿地自然保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崇明北滩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对1994~2003年崇明北滩鱼类群落进行了研究,用多种指数对该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描述。该群落共有鱼类33种,分别隶属于10目19科29属。生态类型为江海洄游鱼类、河口鱼类和海水鱼类,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群落优势种为凤鲚、棘头梅童鱼和小黄鱼。多样性特征值年间平均指标为:Margalef指数0.84,Wilhm改进指数1.51,Pielou指数0.63,McNaughton指数0.67。崇明北滩鱼类群落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水环境污染及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应得到重视,无选择性网具的使用应受到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通过对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从而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物种功能性状在连接群落组成改变和生态系统进程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种功能性状的差异,栖息环境改变后,群落中容易适应新环境的物种占据优势,难以适应的物种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从而导致整个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使整个生态系统进程发生转变。通过评价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大坝截流前后鱼类群落组成情况,结合不同种类功能性状的差异,采用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两种不同手段,对比分析截流前后大坝下游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从而分析大坝建设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Bray-Curtis相异指数前后差异较大,辛普森指数无明显变化;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表明大坝截流对水体中体型较大,口下位,食谱宽度较窄的鱼类生存和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导致拥有这些特征的鱼类数量减少甚至消失,降低了下游鱼类群落的功能多样性,进而对该区域整个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保护大九湖湿地环境和资源,在2016 ~ 2018年间对湿地动物多样性进行了12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到脊椎动物26目78科232种,其中鱼类2目2科12种,两栖类2目5科12种,爬行类1目6科14种,鸟类16目52科167种,兽类5目13科27种;其中东洋种有114种,古北种有69种,广布种有37种;以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79种.基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分析,多样性表现为鸟类>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均匀性表现为爬行类>鸟类>兽类>两栖类>鱼类.结果 表明大九湖湿地脊椎动物具有种类较多、多样性较高、国家级保护动物较多但种群密度低、优势种不明显、湿地鸟类较多、东洋界种占优势等特点,是湿地及林灌丛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8.
西洞庭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现存仅有的两大通江湖泊之一,研究其鱼类资源对了解湖泊通江的生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在2002年9月~2004年6月每月定期定点在西洞庭湖区开展鱼类调查,结果如下:① 实地调查到鱼类111种,隶属9目20科,包括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②鱼类物种数年动态波动较大,最高月份达69种,最低为26种,月均50±13种;③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动态与物种数年动态大体一致,最高达3.34,最低为1.89,月均2.84±0.38;④空间分布上,位于入湖口的调查点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内湖,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在数量上,湖泊定居型鱼类占50%以上,其中,鲫数量最多,占16%左右。可见:西洞庭湖作为通江湖泊在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上起到避难所和交流场所的作用;目前,西洞庭湖鱼类在生态组成上,湖泊定居型鱼类比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太湖水域鮈亚科鱼类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太湖水域鮈亚科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对2013年度太湖水域8个监测点的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推测太湖水域鱼类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太湖水域鮈亚科鱼类主要分布于近岸区的平台山、贡湖及鲤山湾等监测水域。麦穗鱼、花、棒花鱼及黑鳍鳈为太湖水域鮈亚科鱼类的优势种群,8个监测位点鮈亚科鱼类的渔获数量与总渔获量的比例介于1.84%~27.7%。以渔获数量为基础获得的鮈亚科鱼类多样性指数H′在0.1679~1.6860之间,且太湖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群逐渐趋于单一化、小型化,太湖水域的生态环境演化和过渡捕捞是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太湖;鮈亚科鱼类;时空分布;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10.
瓯江鱼类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鱼类资源丰富,然而至1972年调查以来,尚未有全面的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对瓯江干流从上游查田镇至下游海口镇的5个采样点进行了较全面的鱼类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1 246尾,隶属于5目14科46属60种。相比1972年调查结果,有34种未采集到,其中包括列入中国濒危动物数据库的4种:中华鲟、鲥、香鱼、花鳗鲡;本次调查结果较1972年调查新增19种,其中外来鱼类2种:莫桑比克罗非鱼、大口黑鲈。在对5个采样点的鱼类组成、群落相似度、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等进行分析后,发现瓯江上游鱼类种类以流水性鱼类为主,且生物多样性较高;中下游鱼类种类组成以静水性鱼类为主,且生物多样性较低。本次调查的每日单船渔获量为45 kg/(船·d),仅为1972年的25%,鱼类资源衰退严重。最后,对鱼类资源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2007年对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鱼类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获鱼类42种,隶属21科。生态类群以海洋鱼类种类最多(27种),其次为河口定居种(10种),而淡水鱼类、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和降海产卵洄游鱼类种类数很低。S1站点和S2站点类似,均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刀鲚(Coilia ectene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优势种。两站点鱼类群落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而时间上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和初春的样品聚为一组(Ⅰ组),夏、秋季的样品聚为一组(Ⅱ组)。通过SIMPER分析可知,两组间的平均相异性较高,达7303,共有17种鱼类对组间的贡献超过90%,如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棘头梅童鱼、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刀鲚、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龙头鱼等。  相似文献   

12.
互花米草厌氧发酵产沼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花米草是国家环保总局首批公布的十大外来生物入侵物种之一,也是唯一的海岸盐沼植物。由于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生物量大以及不占用耕地等特点,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良物种。通过厌氧发酵将其转化为沼气,不但可以控制互花米草过度生长繁殖,解决其资源化问题,每年还可获得数量不菲的沼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近年来互花米草厌氧发酵产沼气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互花米草特性、厌氧发酵产沼气的优劣势、可行性及相关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展望,厌氧发酵产沼气研究进展包括直接发酵、过程控制、预处理、混合发酵和深度气化利用。互花米草中钠抑制的消除、机械收割、厌氧发酵工艺、相关工程技术设备以及能源化利用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等将是今后互花米草能源化利用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对东滩植被带光量子通量密度的调查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带与海三棱藨草带光量子通量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其值分别为1 570和1 556μmol/(m2·s)。光照对两物种的生长、繁殖等植物行为的影响只取决于其对光照的利用能力和效率;在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混生带,到达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效应达63%,表明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具有强的遮荫作用。光照不足严重影响海三棱藨草的生长,在混生带,海三棱藨草生长速率降低,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减少,植株高度增加。因此,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作用,抑制了海三棱藨草在中潮滩的更新过程,因而也是造成海三棱藨草生境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采集到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1 126尾,对其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的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090/a,雄性为0112/a;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053/a和0064/a;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37/a和0048/a;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415/a和0428/a。以达氏鳇(Huso dauncus)和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oa)作为参照物,运用模糊聚类进行分析,表明异齿裂腹鱼属于比较典型的K 选择类型鱼类。在现捕捞死亡系数、现起捕年龄和现自然死亡系数下,异齿裂腹鱼的繁殖潜力比雌雄分别为5280%和5164%,都大于目标参考点40%。通过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分析,显示目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甘孜州松茸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对甘孜州松茸栖息地10 a间(1994~2004)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建群种的生活型可将松茸栖息地划分为3大栖息地类型(12个群系),分别为硬叶常绿阔叶林栖息地、针阔叶混交林栖息地以及针叶林栖息地;(2)松茸栖息地破碎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斑块边界总密度、形状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增大;(3)至2004年松茸栖息地总面积达1 728 96309 hm2,较1994年面积增加4329%;新增川滇高山栎川西云杉混交林和高山松黄背栎混交林两大斑块类型,面积分别为409 95468 hm2和24 61428 hm2;栖息地面积、类型及数量的增加,对破碎化的发展速度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4)鳞皮冷杉林、高山松林、川滇高山栎川西云杉混交林以及高山栎鳞皮冷杉混交林为栖息地的优势斑块类型,有必要对其乔木层片与灌木层片中栎类植物的组成比例进行调整,改善栖息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河口区接收上游人为氮排放量的增加,为这一区域氧化亚氮(N2O)的排放增加了很大不确定性。选择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原位静态箱法和静态顶空法,从2011年1月至12月对长江口沉积物 大气界面以及涨潮水 大气界面的N2O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 大气界面N2O通量有着显著的时空差异。N2O排放通量在日变化以及季节变化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源汇转变,就年平均排放通量,光滩带沉积物 大气界面达到了599 μgN2O/(m2〖DK〗·h),而海三棱藨草盐沼带与大气间N2O交换则十分微弱,为060 μgN2O/(m2〖DK〗·h)。对长江口涨退潮期光滩和草滩上覆水体 大气界面N2O排放通量的研究表明,长江口涨退潮期在夏季和秋季,无论是光滩还是草滩均表现为大气N2O的稳定排放源,其中夏季平均253 μgN2O/(m2〖DK〗·h),秋季平均排放通量为207 μgN2O/(m2〖DK〗·h)。作为河口区上游排放氮素的直接接收者,和沉积物 大气界面N2O排放相比,长江口涨潮水 大气界面N2O排放稳定而又显著,是长江口N2O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应成为这一区域N2O排放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系统阐明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鄱阳湖的鱼类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10年4~11月对鄱阳湖鱼类群落空间差异和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4科46属。在群落结构上,江湖洄游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25.00%,河流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19.44%,湖泊定居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55.56%。在空间结构上,沿岸带共采集到鱼类49种,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鲇(Silurus aso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等10个种类在数量上占优势;敞水区共采集到鱼类68种,其中刀鲚(Coilia ectenes)、鲫(Carassius aurat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10个种类在数量上占优势;沿岸带鱼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季节变化方面,敞水区物种数和生物量在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鱼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发现,影响鄱阳湖沿岸带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水温、支流影响、离长江距离和透明度,而影响敞水区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为离长江距离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3年3月~2010年3月长江下游安庆和常熟江段的定置网调查结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期内,安庆和常熟江段共出现鱼类67种,隶属12目22科50属。其中,安庆江段有50种,隶属6目11科34属,常熟江段有52种,隶属12目 21科44属,两江段均是鲤形目的物种数占绝对优势。安庆江段共出现9种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优势种为鲫和瓦氏黄颡鱼,都是5次,出现次数最少的优势种为[XCz1.tif;%85%85,JZ]、黄尾鲴、鳜,都是1次;常熟江段共出现11种优势种,每年都出现的优势种有鳊、鲢和鲫,仅一年为优势种的有铜鱼、鲤和贝氏[XCz1.tif;%85%85,JZ]。Simper分析表明安庆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6147%,常熟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7336%,安庆和常熟江段平均相异度为7684%,应用相似性分析检验得出安庆和常熟江段群落组成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