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研究区自然人文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选择影响生态脆弱性的因子,构建了生态脆弱性“自然-人文-响应”的指标评价模型,并应用熵权法,对研究区不同地区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从整体上来看,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表现为中部盆地高,沿北部东部南部周边降低的“玉龙”状形式。从小格局上来说,分为高水平生态脆弱区,主要由人文因素和响应表现影响;较高水平生态脆弱区,主要由自然成因和人文因素影响;中等水平生态脆弱区,主要由自然成因和响应表现影响;较低水平生态脆弱区,主要由自然成因导致。  相似文献   

2.
由水草丰美的绿洲变为沙漠化重点防治区域,黑河水量的激减使绿洲濒临沙化。内蒙古黑河下游额济纳旗环境演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破坏的影响。从额济纳旗环境变化中可以解读出什么,根据对研究地区遥感影像的对比研究,得出沙丘移动图,预测沙丘移动的趋势。希望为有关部门对沙漠化防治等工作作出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乌东德左岸高位自然边坡治理监理控制重点,降低治理安全风险,防止出现因卸荷、风化及降雨等自然因素与工程扰动出现的局部失稳、崩塌与滚落、坠石等情况,从方案审批、过程监控、应急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对高位自然边坡治理监理控制重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通过从这些方面把关、重点监控,乌东德左岸高位自然边坡治理安全风险和施工难度有效降低,避免了与下方施工的交叉干扰,总结可为监控和治理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安全学科的内涵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安全学科的内涵是该学科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学科内涵包括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学科属性、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就安全学科来说 ,其研究对象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损失程度范围非常宽广的事故 ,研究目的当然就是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损失 ;由于事故的发生既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原因 ,也有自然方面的原因 ,所以安全学科的研究方法就不可能是单一的 ,学科的属性也就具有人文、社会、自然等多重性。由于社会组织最有可能控制事故发生的原因 ,所以安全学科的研究范围一定是一个大到国家、地区 ,小到企业的社会组织 ,组织之内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损失的各种方法构成了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该学科有危险源、风险、事故、安全和危险 5个基本概念 ,也可以识别出至少 4条基本公理。以上述学科内涵为理论基础 ,可以构建出近年来作为讨论焦点的安全学科本科教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乌东德左岸高位自然边坡治理监理控制重点,降低治理安全风险,防止出现因卸荷、风化及降雨等自然因素与工程扰动出现的局部失稳、崩塌与滚落、坠石等情况,从方案审批、过程监控、应急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对高位自然边坡治理监理控制重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通过从这些方面把关、重点监控,乌东德左岸高位自然边坡治理安全风险和施工难度有效降低,避免了与下方施工的交叉干扰,总结可为监控和治理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包头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和土壤盐渍化为包头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以此建立包头市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及景观生态学技术方法,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角度,对包头市进行生态脆弱性分析。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布局提供科学支持,使之更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对维护包头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安全及城市水安全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归纳和总结国内外水安全及城市水安全相关研究实践及其所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几种常用模型与方法的应用情况及其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水安全及城市水安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水安全及城市水安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人文4个基本方向,以系统性、持续性、动态性和层次性4个特征为基础,分析水安全及城市水安全的概念与内涵;根据研究区域特征及其主要水安全问题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研究者对各个模型的理解程度及驾驭能力为准则选用或改造现有模型与方法;针对加强城市应急水源地建设、突发性水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湿润地区水安全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影响因子的消费品质量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消费品质量安全在研究领域以及现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入消费品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的概念,研究了影响因子与伤害事故之间的作用机理,阐述了影响因子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证了消费品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管理在提升产品品质、维护消费者权益及强化政府监管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之一,其是河流生境与水质生物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价的重要生物指标。以辽河典型生态保护型河流——凡河为研究区域,对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生境、水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凡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在空间和不同水期呈现差异,其中物种丰度(NO.taxa)等指数空间差异性显著,丰富度(dm)、EPT(Ephemeroptera,Plecoptera and Tricoptera)和科级生物指数FBI(Family Biotic Index)在枯、丰水期间呈显著性差异。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总磷(TP)、生化需氧量(BOD5)、溶解氧(DO)、生境复杂性(HC)为枯水期和丰水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共同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与大型底栖动物相关性及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TP、BOD5与EPT、FBI分别呈显著负、正相关关系(p0.05),且与摇蚊科(Chironomidae)、颤蚓科(Tubificidae)等耐污类群存在明显响应关系。溶解氧及生境复杂性与物种丰度、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扁蜉科(Heptageniidae)、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石蝇科(Perlidae)等清洁类群响应关系明显,且在丰水期对大型底栖动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结合风险感知影响因子的研究,通过对风险的概念性剖析,将客观与主观性概念相整合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方法并应用于风险感知的定量化研究中.模型是通过定量的方式表达出人们的风险厌恶和风险接受等心理上的风险特征.该方法整合了个体风险效率Reff和相对感知影响因子(PAF)的权重平均值,模型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心理测量范式方法.在模型中给每一个PAF分配1个相关权重以代表其影响力大小.权重值的量化过程通过目标一组的方式(如专家、大众)或者心理测量范式的方法进行.对可选择性的PAF生成过程与权重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利用专家工作组的数据进行了真实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应用于标准化与技术性的个体风险感知定量分析,如用于改善并加强专家与大众之间的风险沟通,减小他们之间的风险感知差异等;另外,该方法能够解释风险感知水平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差异.该结构化的计算模型的建立过程既没有过多地考虑社会-文化因子,也没有考虑历史背景,因为这两个影响因子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  相似文献   

11.
小型人工湖泊水环境变化特征分析及驱动因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人工湖泊能够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使水体发生污染。为了探析小型人工湖泊水质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引起水质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以郑州大学新校区的眉湖为例,结合现场监测与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了水质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作用机制;在分析水质影响因子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识别了影响小型人工湖泊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即透明度、水温、p H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叶绿素a、藻类、流速、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12.
集输管线安全管理与应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全管理与应急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为了使集输管线的安全管理与应急更直观更高效,通过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事故演化动态过程模拟等技术,基于应急过程驱动,开发建立了集输管线安全管理与应急系统。该系统主要研究集输管线的安全管理以及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流程的数字化,包括公众安全防护、快速预测预警、后果模拟、应急通知及人员疏散等功能,研究表明,该系统能为集输管线安全管理和应急决策提供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沙尘暴传输机理及源地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沙尘暴的发生、传输机理及沙尘暴源地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表土质、气候条件和地表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裸露于地表的沙尘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气候因素.地面上升的热气旋和大气的环流运动是地表沙尘暴发生和传输的动力.沙尘粒子的传输方式有蠕动、跃迁和悬浮3种.沙尘的传输距离和方向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情况直接相关.沙尘暴源地一般位于大陆腹地,地域宽阔、平坦.地表土质多为沙砾、沙质土壤,地表土层裸露,土质干燥、疏松.沙尘暴源地的植被稀疏,气候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冬季和春季大风天气频频出现.近年来人为的破坏活动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风险感知理论模型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目的在于通过文献凝练,明确风险感知在现代风险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性,分析风险感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定量化分析等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心理测量范式和社会认知模型等经典理论方法的研究,梳理总结出适用于风险感知研究的理论模型;同时,对风险感知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化测量并对文化理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情绪因子使得63%的人产生面对风险时的态度波动。其中,愤怒和恐惧是体现最为明显的情绪类型。风险目标因子则直接影响人们对风险等级的判断。文化理论等方法表明,面对风险人们因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不同行为选择并形成4种不同类别的人群。最后得出,风险感知是风险中人群行为决策和风险判断过程的基础,其中情绪因子应为今后相关研究探讨重点。  相似文献   

15.
区域环评中生态适宜度分析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城市生态学的内涵和自然与社会两大生态系统出发,结合上海城市特点,建立应用于上海市城镇区域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指标体系,它包括开发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三级指标体系,其中居住区包含环境质量、绿化景观和地理位置等6项自然生态指标,和生活设施、布局设计、人口密度和综合管理等10项人文社会生态指标;工业区包含环境质量和自然地理等8项自然生态指标,和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综合条件等9项人文生态指标.指标体系以上海市罗店镇和庄行镇城镇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台湾地区电梯市场的情况与大陆地区有显著差异,但与大陆地区规定类似,曳引驱动电梯投入使用前也需进行竣工检查和安全检查。检查过程中要对一些项目进行试验,各项试验合格后方能通过检查进行使用。为了研究台湾地区曳引驱动电梯须做的主要试验的特点,分析了其曳引驱动电梯标准CNS 10594与CNS 2866,并与大陆地区电梯标准GB 7588—2003进行了对比,发现在防火性能、安全保护装置、制动及载荷性能、强度、绝缘电阻试验等试验内容方面均存在较大不同,并对不同之处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对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概率的基本预测,根据该地区历史火灾资料、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人为因子,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该地区林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坡度、海拔、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是该地区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坡度、海拔、平均气压、平均气温与林火发生概率呈正相关,平均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与林火发生概率呈负相关;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91,最佳临界值为0.425;建立的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建模样本总体准确率为82.4%,验证样本总体准确率为80.5%;该地区夏季林火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春、秋季;林火发生概率较高的Ⅳ级和Ⅴ级火险区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区东南部、西部以及春、秋季该地区东南部。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林火预测提供1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沿江区域事故风险评估中事故风险因子的构成、辨识依据和辨识方法,提出了从生产事故的风险因子、环境与生态风险因子、救援与社会响应风险因子3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对3方面风险因子的具体构成和辨识过程进行了简述.为今后类似区域的事故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对煤炭自然发火期的几种定义和计算方法,重点介绍基于煤氧复合过程分析的自然发火期的定义,根据自然发火模型,提出了煤层自然发火期预测方法。该技术在兖州矿区东滩煤矿4308沿空轨顺等得到验证。得出的结论给煤自然发火期的定义、计算及煤自然发火的预测、防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煤氧复合过程分析的自然发火期预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对煤炭自然发火期的几种定义和计算方法,重点介绍基于煤氧复合过程分析的自然发火期的定义,根据自然发火模型,提出了煤层自然发火期预测方法.该技术在兖州矿区东滩煤矿4308沿空轨顺等得到验证.得出的结论给煤自然发火期的定义、计算及煤自然发火的预测、防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