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外辐射对小分子有机酸化学凝聚性作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烧杯实验系统考察了紫外辐射对脂肪羧酸类和酚酸类小分子有机酸的化学凝聚性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溶液pH对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丁二酸等脂肪羧酸类有机物的混凝性能影响较小.紫外辐射处理后,脂肪羧酸类小分子有机物的混凝去除率均高于未经紫外辐射处理的水样.进一步研究表明,紫外辐射过程中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得脂肪羧酸的表面负电性降低,进而提高了其化学凝聚性.与脂肪类小分子有机酸不同,苯酚、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化学凝聚性较差,且受紫外辐射过程的影响小.单宁酸的混凝性能较好,pH=6时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0%以上,这可能与其分子中脂肪酸碳链结构的存在以及单宁酸分子较大,易与PACl的水解产物发生吸附电中和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王雪凝  张炳亮  潘丙才 《环境科学》2021,42(8):3847-3857
紫外/氯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可有效氧化去除多类有机污染物,但目前较为缺乏紫外/氯处理真实污水过程中溶解性出水有机质(dEfOM)转化特性的研究.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探究了两个市政污水二级出水中dEfOM在紫外/氯处理过程中的转化特性,同时对该过程中形成的氯代副产物(Cl-BP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外/氯可以有效去除dEfOM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和荧光物质,且大部分物质只是发生了化学转化而非矿化,其中主要荧光组分蛋白质最先发生反应;部分CHOS类物质发生降解并生成CHO类物质,该过程优先去除大分子不饱和及还原性物质,并生成小分子饱和及氧化性物质.此外,紫外/氯处理使得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产生量明显增加,处理后的两个二级出水中分别检测出255种和133种Cl-BPs.利用分子质量差异分析共鉴别出了12对基于亲电取代和43对基于加成反应的前体物-反应产物对.本研究可为紫外/氯技术的实际水处理应用提供基础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面紫外辐射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俊琳  王跃思  李昕  孙扬  申双和 《环境科学》2008,29(4):1053-1058
基于北京城区太阳辐射和污染气体观测资料,运用TUV4.4辐射传输模型,研究了城市大气中太阳紫外辐射与空气污染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臭氧总量平均为329DU,并呈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的季节变化规律,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受城区大气污染的影响,地面处的紫外辐射量大幅减少(最大50%),且在夏季波动较大;云和污染物对紫外辐射的影响要大于总辐射,紫外辐射衰减约为总辐射衰减的2倍;城市低层大气中O3和NOx浓度的增加是造成紫外辐射衰减的重要原因,午后O3浓度与紫外辐射衰减相关系数为0.70.  相似文献   

4.
光诱导下农药的化学转化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药在光诱导下进行的化学转化是重要的非生物转化途径,其过程和产物对农药药效、代谢、毒性及环境影响重大.近年来,在国外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着重论述农药环境光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光化学反应类型及光诱导下农药化学转化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土壤氮素转化要有微生物的参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生物转化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同样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该途径下N2O产生量甚至超过生物学过程而占主导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生物土壤氮素转化方式,化学反硝化产生途径虽然已经被发现近一个世纪,但在现代生态学研究中通常因研究分散而往往被忽视.鉴于此,对土壤化学反硝化及N2O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化学反硝化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出展望.结果表明:土壤化学反硝化及N2O产生的机制主要包括高价氮还原和羟胺分解两种作用;影响土壤化学反硝化的因素主要包括pH、温度、反应底物浓度、有机质、固相界面及金属离子,如高pH、固相界面和Cu2+的存在均会促进化学反硝化过程;不同形态Fe直接参与化学反硝化生成N2O的途径不同,主要包括Fe2+还原NO2-和NO3-,Fe3+氧化NH2OH.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化学反硝化机理的边界划分等问题仍不明确,因此,建议强化羟胺在土壤化学反硝化途径中作用机理的基础性研究,以及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化学反硝化强度和N2O产生特征方面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蓝藻是荒漠藻类中的主要类群,它能抵御荒漠生境中高低温、干旱、高盐碱、高紫外辐射等极端环境的胁迫,蓝藻胞外多糖及胞内的伪枝藻素、MAAs等在抵抗逆境胁迫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介绍了荒漠蓝藻抗逆性及其培养条件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荒漠蓝藻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气溶胶粒子的消光作用会对紫外辐射造成削减并影响大气光化学反应进程,其消光性质主要受气溶胶粒径分布、浓度、混合状态以及化学组分等因素的影响,但目前气溶胶消光作用对紫外辐射影响程度的研究尤其是基于观测资料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2022年6月河南省内11个观测站紫外辐射和总太阳辐射的连续观测数据,结合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通过线性回归拟合洁净大气下的辐射量,据此评估各观测站气溶胶对辐射的消光作用.结果表明:(1)河南省气溶胶消光作用造成的紫外辐射削减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北部地区的气溶胶消光作用明显强于南部地区,其中,安阳市紫外辐射受气溶胶消光作用造成的平均削减率为14.2%,濮阳市出现了最高的紫外辐射削减率,达25.7%;南部城市南阳市的气溶胶消光作用最弱,紫外辐射平均削减率为3.6%.(2)同一观测站同期的紫外辐射和总太阳辐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气溶胶消光作用对紫外辐射的削减显著高于对总太阳辐射的削减,该现象是由气溶胶细粒子影响所致.(3)嵩山站虽为高山站,但气溶胶对紫外辐射的消光作用较多数观测站高,紫外辐射平均削减率达6.8%,该现象是因为嵩山站在地理位置上接近高污染排放地区,细...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方法,在试验了某些因素对测定结果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水样预处理的方法,确定了最佳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9.
Cu-Zn-Ce催化剂紫外辅助CWPO工艺降解活性艳红X-3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渍法制备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CuO-ZnO-CeO2/γ-Al2O3,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不同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稀土Ce的掺杂较好地改善了催化剂表面颗粒的形态,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和在非晶体形态下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紫外辅助CWPO工艺对活性艳红X-3B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染料降解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结果表明,染料褪色的主要原因是羟基自由基(·OH)攻击偶氮键使其断裂.同时,本文对紫外辅助CWPO降解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叔丁醇羟基捕获剂进一步证明了紫外辅助CWPO降解活性艳红X-3B过程产生了·OH,且降解过程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对降解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发现其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表观活化能为32.79 kJ·mol-1,说明降解过程是化学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水溶性有机质(WSOM)是环境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重要组成部分,对WSOM化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环境中DOM对污染物环境归趋的作用.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及三维荧光光谱法(3D-EEM)分析了3种不同来源沉积物的WSOM在不同种类及浓度离子浸提液中的光谱特性差异,以揭示天然水化学离子种类及浓度对提取沉积物中WSOM光谱特性的影响.UV-vis光谱分析结果表明:①WSOM在SO■及K~+浸提液中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芳香度较高,在Cl~-及K~+浸提液中的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丰度高,在NO~-_3、Na~+浸提液中的富里酸含量较高、分子量较小;②浸提液中WSOM的DOC含量及其芳香度、CDOM丰度随离子浓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同时大颗粒WSOM比例逐渐增加.通过3D-EEM光谱数据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发现,沉积物(城市内湖)中WSOM主要由4种荧光组分组成,即可见腐殖酸(C1)、土壤富里酸(C2和C3)、微生物源类腐殖质(C4).4种荧光组分在SO■、K~+浸提液中的荧光强度较高,且随离子浓度增加WSOM的荧光强度、类蛋白物质及类腐殖物质浓度均表现为高浓度受抑制的现象,这一点与吸收光谱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11.
<正> 环境分析与监测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支柱,而分析监测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必须依靠实验设备条件的不断完善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研究开发和应用.作为本所基础研究与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化学研究室即承担着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任务,又承担着应用研究成果,为全所科研项目服务及独自开展有关环境化学方面的科研任务.20多年来,本所从事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人员在仪器功能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太阳紫外辐射及其对南美巴塔戈尼亚水生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知道,太阳紫外辐射(UVR,280~400nm)对水生有机物有很多重要的影响.常常会受到南极臭氧洞影响的巴塔戈尼亚地区有时也会受到紫外B辐射(UV-B,280~315nm)剂量增加的影响.为在此地区的一些地方安装各种仪器来建立一个有关UVR气候学的数据库,人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至今还未在正常的和增强的太阳UVR对有机物影响方面做过对比研究.大多数关于巴塔戈尼亚水生系统的光生物学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太阳UVR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DNA损伤及浮游动物死亡率、生育力和修复机制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是关于水生食物网中低营养层鱼幼体及各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为了对某一水体中UVR的整体影响进行评估,还需考虑其它的一些参数,如云量变化、臭氧浓度、有机体敏感性的差异,以及混合层上层或湖上层的厚度.所有这些因子都妨碍或有利于物种对太阳辐射的适应.  相似文献   

13.
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生产的WFZ800—D_3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化学、食品卫生、药品检验、农业化学、环境保护、高纯物法测定及微量分析的科学研究中,该仪器是在WFZ 800—D_2型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能,信号系统中采用了8位微机进行数据处理,测光精度高、稳定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化学组分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究北京市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化学特性,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红外光谱技术,对北京市不同交通密度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的化学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道路雨水径流DOM以疏水性组分为主,且主要为疏水中性组分.道路雨水径流DOM亲水性组分主要由类芳香蛋白物质组成,疏水性组分除含大量类芳香蛋白物质外,还含有大量类富里酸物质.道路雨水径流DOM疏水性组分的芳香化程度较高、腐殖化程度较低,亲水性组分与之相反.道路雨水径流DOM酸性组分中含异构化的羧基和苯环等官能团,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中多含醚键、酯基、酚类和醇类等官能团.交通密度对道路雨水径流DOM化学组分的物质组成、特性等无明显影响,仅影响各化学组分中的物质含量;交通密度越大,各化学组分中物质的含量越多和芳香化程度越高,腐殖化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5.
SPG膜表面润湿性对膜污染和化学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静  肖太民  张晶  曹丽亚  杜亚威  刘春  张磊 《环境科学》2015,36(5):1694-1699
SPG膜微气泡曝气系统可应用于废水好氧处理,SPG膜污染以及其对化学清洗的耐受性是影响其应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采用在线化学清洗的微气泡曝气生物膜反应器中,考察了SPG膜表面性质对膜污染及化学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运行过程中,SPG膜表面润湿性对膜污染和化学耐受性具有明显影响.膜表面污染层主要是有机污染,而疏水性膜抗有机污染能力较强.使用在线化学清洗时,碱性次氯酸钠溶液对亲水性膜腐蚀严重,膜孔径和孔隙率显著增大.疏水性膜抗碱性次氯酸钠溶液化学腐蚀能力较强,膜孔结构仅有轻微改变,但是疏水性膜表面疏水官能团易被氧化,使得膜表面润湿性下降.同时,疏水性膜在氧传质、污染物去除和降低能耗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疏水性SPG膜适用于微气泡曝气废水好氧生物处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的水资源情况以及水质COD在线的意义,在其基础上介绍了水质COD在线检测的最常见分析方法,并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臭氧紫外协同作用消解水样,利用多个传感器信息融合来测定水体化学需氧量的装置,通过研究比对证明了臭氧紫外协同氧化技术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氧化速率快,可以满足各种水质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7.
氨(NH_3)是大气中常见的主要碱性污染气体,能够影响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和化学组分.本文利用自制的烟雾腔系统开展了NH_3对甲苯SOA形成和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先后采用扫描移动粒径谱仪(SMPS)、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ALTOF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和荧光光谱仪(MF)测量反应产生的SOA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显示,在光照60 min的时间范围内,有NH_3条件下形成的SOA质量浓度和中心粒径相比于无NH_3条件下分别增加了50%和25%,这说明NH_3能够显著促进甲苯SOA的形成.与无NH_3条件下相比,NH_3存在时甲苯SOA化学组分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27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红外吸收光谱出现了CN、C—N、N—H键的吸收峰;激光解吸附质谱图中含有m/z=67(C_3H_3N_2~+)、m/z=41(C_2H_2N~+)和m/z=28(CH2N+)碎片峰.这些谱图信息综合表明是NH_3和甲苯SOA中的二醛组分反应形成了咪唑类新产物.这为研究人为源SOA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稳态光化学反应技术,对水环境中水稻和小麦秸秆短期(91d)分解释放的溶解有机质(DOM)的组成、结构和光化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环境中,秸秆分解释放DOM过程可分为物理淋溶、易分解组分分解和难分解组分分解三个阶段,其中易分解组分是该分解过程中秸秆DOM的主要来源;随分解周期增长,秸秆源DOM的芳香性、腐殖化程度及分子量不断增大,而生物可利用性逐渐减小;秸秆源DOM中的类酪氨酸、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在秸秆分解过程中逐渐累积,至分解末期,3种组分在水稻和小麦秸秆DOM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4.2%~14.3%和5.9%~12.8%,而类色氨酸和溶解性微生物分泌物相对不稳定,会被逐渐分解;秸秆源DOM的紫外和荧光光谱特征指数SUVA254、E2/E3、S275~295、SR、BIX和FI均与其光生HO×、1O2和三线态DOM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r > 0.61,P < 0.05),因此秸秆源DOM的光化学活性由其芳香结构、分子量及生物可利用性共同决定.鉴于此,研究认为,探讨生物可利用组分的光化学活性,及构建光谱特征指数预测DOM光化学活性的数学模型,是今后秸秆源DOM生态环境作用研究的两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向东  李峰 《环境科技》1990,3(3):37-38
在水质监测中,水中油类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分析指标,目前水中油类分析一般是工业废水采用重量法,地表水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法等。水中油类物质的组成比较复杂,品种繁多,其化学成份主要为饱和烷烃、芳烃、环烷烃,不饱和烷烃稠环和杂环化合物,而某种测定方法往往只能测其  相似文献   

20.
海洋污染是指在环境中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化学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破坏海水质量,影响正常的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海洋环境化学是研究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及其对海洋环境的作用,为控制和消除海洋污染而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海洋化学则是研究存在于海洋环境中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海洋环境化学是海洋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化学的新分支。研究污染物在海洋中的化学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目前,在海洋环境化学领域中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