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孙福红  周启星  张倩如 《环境科学》2006,27(7):1415-1419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石油烃和不同浓度的Cu2+对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种群的毒性效应及对其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烃和Cu2+对沙蚕均表现出较强的毒性,暴露3d后,其LD50值分别为117.5μL·L-1和864.0μg·L-1.Cu2+单因子污染暴露5d后,沙蚕体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受到显著影响,表现出先受到抑制后缓慢增加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其变化趋势为先被诱导而后抑制.石油烃以其约为半致死剂量水平单因子暴露5d后,POD的活性并未被显著诱导,SOD的活性则低于对照组.在石油烃与Cu2+复合污染的条件下,暴露5d后沙蚕体内POD和SOD活性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先下降后上升.通过比较,还发现沙蚕体内SOD的活性变化更能灵敏地反映出污染物对沙蚕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丙烯酰胺、二甲胺、甲醛、氢氧化钠、二硫化碳为原料,制备出重金属絮凝剂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DTAPAM),以含Cu2+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因素五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对DTAPAM除Cu2+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建立的二次项回归模型p值为0.0037,模型显著;X1X2X1X3X2X3项的p值分别为:0.0240、0.0061、0.1322,X1X2X1X3交互作用显著,而X2X3交互作用不显著.通过响应面分析,在Cu2+初始浓度为25 mg·L-1,Cu2+初始浓度与絮凝剂投加量的比值为1:6.3,水样初始pH值为6.0时,DTAPAM对Cu2+的去除性能最佳.在此条件下,实测Cu2+的去除率为91.60%,模型预测值为93.35%,相对偏差为-1.87%,利用响应面法优化DTAPAM对Cu2+的去除条件可行.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铜在黑土和棕壤中解吸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于颖  周启星 《环境科学》2004,25(1):128-132
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吸附态Cu2+在黑土和棕壤上的解吸行为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棕壤相比,黑土吸附态Cu2+解吸有更长的滞后阶段,黑土在Cu2+的吸附量低于729.00mg·kg-1(Cu2+处理浓度小于40 mg·L-1),棕壤在Cu2+的吸附量低于393.29 mg·kg-1(Gu2+处理浓度小于20 mg·L-1)时,土壤吸附态Cu2+几乎不发生解吸.2种土壤吸附态Cu2+的解吸率均较低,尤其是黑土.在试验所采用的Gu2+处理浓度范围内,黑土与棕壤吸附态Cu2+的最高解吸率分别为6.60%和13.56%.Freundlich方程为描述2种土壤Cu2+等温解吸过程的最佳方程.黑土和棕壤吸附态Cu2+的解吸速率均较快,在40min左右基本达到平衡.描述黑土和棕壤解吸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双常数速率方程,其次为Elovich方程.  相似文献   

4.
缓释铜离子法去除海洋原甲藻赤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赤潮灾害日趋严重 ,用硫酸铜去除赤潮是国际上仍在使用的最有效方法 .但直接使用硫酸铜易对渔业造成危害 .在研究高岭土、蒙脱土、硫酸铜和可溶玻璃粉去除赤潮藻的基础上 ,提出并研究了可溶玻璃载体缓释 Cu2+的方法去除赤潮藻 ,并对其凝聚和 Cu2+除藻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可溶玻璃为载体的含铜除藻剂 TB对海洋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cans)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可以极大地减少除藻剂的用量 .含铜越高 ,除藻能力越大 .当含 CuSO415%的 TB用量为 3.5mg/L时 ,藻细胞去除率在 12h内可达到 96.2%.由于其缓释 Cu2+的作用 ,能维持 7d时间藻细胞数目没有明显增加 .TB较硫酸铜减轻了投药过程中易造成局部 Cu2+浓度过高而伤害鱼类的缺点 .  相似文献   

5.
运用蚕豆幼苗叶片生物标志物评价铅污染土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承润  王晓蓉  于红霞  乔松  张宝刚  孙剑 《环境科学》2008,29(11):3246-3251
以蚕豆(Vicia faba L.)幼苗为供试植物,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暴露5周后的蚕豆幼苗叶片应激蛋白(HSP70和HSP60)等相关生物指标对土壤铅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铅的增加,叶片总铅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膜脂质过氧化产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O·-2与膜脂质过氧化产物(R=0.973, p<0.01)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力均被相应的诱导.HSP70和HSP60对铅污染的响应比上述其它生物指标更加敏感.可见,土壤铅进入叶片后,可能通过O·-2的作用诱导了膜脂质过氧化,而4种抗氧化酶活力的提高缓解了活性氧的氧化损伤.HSP70和HSP60可作为土壤铅污染早期诊断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同时还应该考虑铅的暴露剂量并综合利用其它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6.
零价铁对重金属和硝酸根的同步去除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考察零价铁粉(FeO)同步快速处理废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可能性,研究了Fe同步处理Cu2+、 Ni2+、 Cr(Ⅵ)等重金属离子和硝酸根.实验结果表明,硝酸盐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无明显影响,而不同重金属离子则对硝酸盐的去除有不同的影响.Fe同步去除水中的NO-3和Cu2+时,明显地提高了硝酸盐的去除率和反应速度,反应120 min使NO-3的去除率从38.2%提高到了95.0%,相应反应速率常数kobs也从0.004 3 min-1提高到了0.033 9 min-1,且kobs与Cu2+的初始浓度呈线性关系.Fe同步去除水中的NO-3 和Cu2+时,由于Cu2+的存在,使得铁还原NO-3的表观活化能由40.8  kJ·mol-1降低到21.1  kJ·mol-1. 从而加快了Fe还原NO-3的反应速度.Fe同步去除水中的NO-3 和Ni2+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Fe同步去除水中的NO-3和Cr(Ⅵ)时,溶液中的硝酸盐浓度几乎保持不变,Cr(Ⅵ)的存在明显阻碍了铁粉还原脱除硝酸盐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康铸慧  王磊  郑广宏  周琪 《环境科学》2006,27(5):965-971
对1株从电镀废水中分离出的革兰氏阴性菌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5-x的细胞表面组分对Cu2+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P.putida 5-x细胞壁膜的Cu2+吸附容量是完整细胞的5倍之多.细胞表面组分如肽聚糖层、细胞外膜和细胞内膜在P.putida 5-x细胞壁膜的Cu2+吸附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肽聚糖层、细胞外膜和内膜在P.putida 5-x细胞壁膜中的含量依次为细胞内膜>外膜>肽聚糖层,而它们的Cu2+吸附容量的大小依次为肽聚糖层>外膜>内膜.在P.putida 5-x细胞壁膜对Cu2+的吸附过程中,肽聚糖层贡献了不到15%的吸附容量,而细胞外膜和内膜分别贡献了30%~35%和25%~30%.P.putida 5-x细胞外膜中的磷脂含量明显比其它报道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外膜高,这可能是P.putida 5-x细胞外膜具有较高Cu2+吸附容量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导致P.putida 5-x细胞壁膜的高Cu2+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8.
宋来洲  张尊举  郑秋艳 《环境科学》2007,28(11):2500-2506
应用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技术,制备了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改性膜,采用XPS、XRD、SEM和FTIR表征了PVDF改性膜的结构和组成,分析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Cu2+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 .结果表明,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的平均吸附能为8~16 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参数ΔG0<0、ΔH0>0、ΔS0>0,证实了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VDF共混改性膜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对模拟废水中Cu2+和城市污水中Cu2+的吸附量分别大于0 .025 mg/cm和0 .015 mg/cm,脱附率超过95%.PVDF共混改性膜具有优良的吸附/脱附性能、良好的稳定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刘慧  王晓蓉  王为木  沈骅 《环境科学》2005,26(1):173-176
选择幼龄鲫鱼为材料 ,研究锌(Zn2+)及其配合物(Zn-EDTA)低浓度长期暴露(40d)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锌富集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结果表明 ,鲫鱼肝脏中锌的积累量随锌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Zn2+处理明显高于Zn EDTA处理 .2种形态锌对鲫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均表现出抑制作用 ,其中Zn2+暴露浓度与酶活性之间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Zn2+在低浓度时对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有诱导作用 ,高浓度时为抑制作用 .Zn EDTA对GST活性始终产生抑制作用 .CAT与GPx对锌暴露比GST和SOD更为敏感 ,适合作为水环境锌污染的早期监测指标 .  相似文献   

10.
王晶  周启星  张倩茹  张颖 《环境科学》2007,28(8):1796-1801
采用浓度梯度污染暴露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石油烃和重金属Cu2+、Cd2+的毒性效应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石油烃和Cd2+、Cu2+对沙蚕均具有较强的毒性效应.暴露4 d和10 d后,石油烃LC50分别为440和110 μg·L-1,Cu2+分别为1 150和570 μg·L-1,Cd2+分别为5 090和2 500 μg·L-1,相应的生态毒性大小为:石油烃>Cu2+>Cd2+.在Cd2+、Cu2+污染暴露条件下,沙蚕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抑制率均低于50%.而在石油烃污染暴露条件下,沙蚕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最高抑制率可达90%以上;而且,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与石油烃的浓度显著相关.可见,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较灵敏地反映出石油烃对沙蚕的污染效应及其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非晶态配合物法及浸渍提拉法在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Co-BiVO4薄膜电极,并采用此电极进行了光电处理重金属络合物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对电极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薄膜中Co-BiVO4为单斜晶晶型.Co-BiVO4电极降解Pb-EDTA实验中,在1.5 V、反应时间120 min时,光电催化氧化和电化学作用对Pb-EDTA的降解率分别为75%和65%,Pb的回收率分别为70%与35%;光催化作用基本没有效果.破络合后的Pb2+主要以Pb(II)的形式附着在阳极上.Co-BiVO4电极降解Cu-EDTA实验中,在2.5 V、反应时间120 min时,光电催化氧化与电化学作用对Cu-EDTA的降解率分别为70%与50%,Cu的回收率分别为70%与50%;绝大部分游离态的Cu2+在阴极得电子形成Cu单质.  相似文献   

12.
两种典型氯酚对鲫鱼脑组织应激蛋白HSP70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鲫鱼(Cracian carp)分别暴露于五氯酚(PCP)、2,4,6-三氯酚(2,4,6-TCP)10d后,运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鱼脑组织内应激蛋白HSP70的诱导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浓度范围内(PCP为0.001,0.005,0.01,0.025mg/L,2,4,6-TCP为0.005,0.01,0.05,0.1mg/L),随着PCP和2,4,6-TCP浓度的增加,HSP70的相对灰度值都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大体趋势;HSP70对PCP暴露更为敏感,在0.001mg/L时对鱼脑HSP70有较显著诱导作用(P<0.005).  相似文献   

13.
The biosorption of Cd2+ and Cu2+ onto the immobiliz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 cerevisiae)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Adsorption kinetics, isotherms and the effect of pH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osorption of Cd2+ and Cu2+ on the immobilized S. cerevisiae was fast at initial stage and then became slow. The maximum biosorp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on immobilized S. cerevisiae were observed at pH 4 for Cd2+ and Cu2+. by the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described the sorption kinetic data well according to the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2) obtained. The biosorption isotherm was fitted well by the Langmuir model, indicating possible mono-layer biosorption of Cd2+ and Cu2+ on the immobilized S. cerevisiae. Moreover, the immobilized S. cerevisiae after the sorption of Cd2+ and Cu2+ could be regenerated and reused.  相似文献   

14.
黑藻吸附Cu2+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吸附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去除废水中有害重金属离子的方法.以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干样为生物吸附材料,研究了黑藻对水体中Cu<'2+>等温吸附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测定吸附前后溶液离子浓度变化以及pH值、基团屏蔽对Cu<'2+>吸附的影响,结合红外光谱技术,从静电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基团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叶  卞为林  张慧敏  张波  何义亮 《环境科学》2015,36(7):2713-2718
为考察C60纳米晶体颗粒和Cu2+复合体系的生物毒性,本文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受试对象,研究了C60纳米晶体颗粒物(n C60)和Cu2+对RAW 264.7的复合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当单独暴露n C6024 h,n C60浓度为6.6 mg·L-1时,细胞活性降低了45%,n C60浓度为9.9 mg·L-1时,细胞活性降低了70%,表现出剂量-毒性效应和时间-毒性效应.水中出现Cu2+可以降低n C60的细胞毒性,当Cu2+浓度为2 mg·L-1,n C60浓度为6.6 mg·L-1时,细胞的活性降低至25%,当Cu2+浓度为5 mg·L-1,n C60浓度为9.9 mg·L-1时,细胞的活性下降至15%.研究表明,n C60表面能够吸附Cu2+,并且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n C60纳米晶体颗粒表面对Cu2+的吸附,可能是n C60对细胞毒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桡足类动物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分别在Cu2 、Ag 、Cu2 Ag 混合溶液中的暴露实验,测定了其对Cu2 、Ag 的吸收速率常数、排出速率常数,并对Cu2 和Ag 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单金属暴露的条件下,红纺锤水蚤对Cu2 、Ag 的吸收速度分别为1.09×104L·g-1·d-1、3.31×104L·g-1·d-1,排出速率常数分别为0.096 d-1、0.1056 d-1.而在Cu2 Ag 的混合暴露体系中,红纺锤水蚤对Cu2 、Ag 的吸收速率分别下降到9.17×103 L·g-1·d-1、2.87×104L·g-1-d-1,Cu2 和Ag 的排出速度常数则分别降到0.084 d-1和0.1008 d-1.动态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Cu2 和Ag 存在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与暴露在单金属溶液中的红纺锤水蚤相比较,在暴露于Cu2 、Ag 混合体系中动物体内的非极性部分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说明其在食物链中对于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有效性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铜和锌离子对真鲷幼鱼组织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研究水中Cu^2+、Zn^2+对真鲷幼鱼组织CAT、GPT、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真鲷幼鱼暴露于不同浓度Cu^2+(0.5、0.75、1.5mg/L)、Zn^2+(1、2、4mg/L)海水中4d后,Cu^2+、Zn^2+对鳃,肝脏CAT,胃蛋白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污染物的毒性响应差异,以斑马鱼为试验生物,初步建立了一套实验室分阶段培养方法,通过培养时间确定斑马鱼的不同生长阶段,研究了标准稀释水和模拟自来水条件下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并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表达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斑马鱼体长、体质量的变化均符合logistic增长方程(R2>0.97),斑马鱼全生命周期按日龄可细分为卵黄囊仔鱼期(1 d)、晚期仔鱼期(10 d)、稚鱼期(17 d)、早幼期(24 d)、幼鱼期(31 d)、发育期(60 d)、成熟期(90 d)、成鱼期(120 d)等8个不同生长阶段.标准稀释水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96 h-LC50(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425 mg/L(1 d)、0.768 mg/L(10 d)、0.550 mg/L(17 d)、0.309 mg/L(24 d)、0.334 mg/L(31 d)、0.327 mg/L(60 d)、0.230 mg/L(90 d)和0.180 mg/L(120 d),随着鱼龄的增加,Cu2+对斑马鱼的毒性逐渐增大;模拟自来水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96 h-LC50分别为0.377 mg/L(1 d)、0.438 mg/L(10 d)、0.366 mg/L(17 d)、0.201 mg/L(24 d)、0.206 mg/L(31 d)、0.189 mg/L(60 d)、0.167 mg/L(90 d)和0.144 mg/L(120 d),随着鱼龄的增加,Cu2+对斑马鱼的毒性逐渐增大.根据96 h-LC50得出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敏感性顺序为120 d > 90 d > 24 d > 60 d > 31 d > 1 d > 17 d > 10 d,可见,斑马鱼成鱼期阶段对Cu2+较敏感,而成熟期和早幼期的敏感性次之,晚期仔鱼期最不敏感.研究显示,鉴于斑马鱼对Cu的物种敏感度的阶段性差异,采用24 d早幼期斑马鱼研究金属水质基准时既敏感又节约受试生物的培养成本,此外水环境参数也是水质基准研究需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圩区河道底泥腐殖酸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共吸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识别重金属、抗生素与腐殖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取圩区河道底泥中腐殖酸,以铜(Cu2+)与土霉素(OTC)及诺氟沙星(NOR)作为探针物,研究了腐殖酸在单一Cu2+体系、单一OTC体系、单一NOR体系以及Cu2++OTC和Cu2++NOR共存体系下的吸附行为,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BET等方法进行了物相表征,并就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腐殖酸属典型的无定型非结晶体,其表面荷负电,具有非均匀多孔结构,孔径分布在介孔尺度,以3.76~6.40 nm孔体积占比最大.单一体系下,腐殖酸对Cu2+、OTC和NOR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3.043、19.521和26.676 mg·g-1;在质量浓度比为1:1的Cu2++OTC和Cu2++NOR共存体系下,Cu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8.053 mg·g-1和39.187 mg·g-1,OTC和NOR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5.965 mg·g-1和32.728 mg·g-1.单一和共存体系下的吸附特征具有相似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遵循Sips模型,吸附热力学特征为自由能降低、熵变和熵变增加的自发型吸热反应,反应类型接近于化学性吸附和络合性吸附.共存体系中的Cu2+与OTC及NOR可生成络合物,这增加了腐殖酸可吸附的物种数量,而已吸附的Cu2+亦可通过吸附架桥等形式结合OTC和NOR,吸附量因此较单一体系下有所增加.腐殖酸所含羧基、酚羟基、酮基和醛基等含氧官能团普遍参与了吸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