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对原煤开采环节能源消耗构成和副产物排放的分析研究,提出把煤炭开采环节的碳排放分为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和系统副产排放产生的碳排放两大类。详细分析了原煤开采过程中电力消耗的碳排放、煤炭消耗的碳排放、油品消耗碳排放及煤层气排放所引起碳排放的排放源和排放量及其核算方法,简单介绍了伴随煤矸石与矿井水排产生的少量碳排放。提出煤炭生产企业的碳排放总量的计算公式为:Q=Q1+Q2+Q3+Q4+Q5+Q6+Q7。  相似文献   

2.
采用排放因子法,以河北某大型关停农药厂为案例,通过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案例场地实施风险管控的5a期间,净固碳量为113.56t,碳排放量约458.49t,总固碳量约572.05t;阻隔措施与场地调查活动是最主要的碳排放环节,分别占总碳排放的36.78%和34.12%,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碳排放占97.88%;单位污染土壤的风险管控碳排放强度为2.54kg/m3,与固化稳定化(34.78kg/m3)、异位热脱附(212.22kg/m3)、化学淋洗(35.83kg/m3)和化学氧化(27.78kg/m3)相比具有明显的低碳优势;机械能源和阻隔材料的碳排放因子敏感性最强,在95%置信区间内,案例中这部分碳排放量在417.84~500.40t波动,采用更为绿色低碳的阻隔防渗膜,优先电驱动机械设备和本地化材料采购运输,提高监控设备运维可再生能源与绿电投入比例并增加生态景观丰富度,有助于实现场地风险管控低碳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市通州区H再生水厂采用的A2/O+MBR工艺运行效果与不同环节碳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该再生水厂对BOD5,CODcr,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3%,94.1%,98.6%,77.0%,96.2%;全厂碳排放总量和吨水碳排放量呈春夏季节逐渐降低,秋冬季节缓慢升高的特征,全厂综合吨水碳排放量约为2.26kgCO2e/t.碳排放总量中能耗碳排放量占主要地位,CH4,N2O和物耗碳排放量占比较小;统计分析显示CH4,能耗和物耗吨水碳排放量与BOD5,TN进水浓度及BOD5去除率显著相关;N2O吨水碳排放量与TN与BOD5进水浓度显著相关;直接,间接吨水碳排放量与水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厦门大学职工砖混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住宅住户的调查,将住宅建筑生命周期分为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建造、建筑使用、建筑拆除和废旧建材处理6个阶段,计算了2种建筑结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结果显示:2种建筑碳足迹都为2.3 t/m2左右,砖混结构的人均碳足迹高于剪力墙结构,分别为67.98 t/m2和64.47 t/m2;2种住宅绝大部分的碳排放来自建材生产和建筑使用两阶段,剪力墙结构住宅在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为0.673 4 t/m2,是砖混结构的2倍多;剪力墙结构住宅使用期间的碳排放量为1.59 t/m2,为砖混结构的81.2%。剪力墙结构住宅建材生产和建筑使用碳排放占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例分别为29.28%和69.13%,砖混结构住宅则为14.01%和84.81%。研究结果可为发展低碳建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绿色居住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化指标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选取天津市一、二、三星级(各5个)绿色居住建筑,从建筑设备能耗、住区绿化、水系统3个方面建立了绿色居住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化计算模型,以建筑分项能耗计算结果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出不同星级绿色居住建筑运营阶段的总碳排放量和各类分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一、二、三星级单位建筑面积年碳排放量均值依次为84.70,80.13,70.81 kg/(m~2·a),随着星级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与建筑设备运行能耗规律相似,而住区绿化系统和建筑水系统的碳排放量与星级分布并无关联。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乡住宅建筑物化阶段碳排量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静  曲建升  韦沁  曾静静 《环境工程》2016,34(10):161-165
建筑作为三大高耗能产业之一,研究其碳排放对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我国城镇、农村人口数量、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发展趋势,对2012—2050年城乡住宅面积进行预测。结合国内外文献,将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源分为建材、运输、现场施工3个方面,得到剪力墙结构、钢混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建筑在物化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计算得到2012—2050年我国城乡新建住宅建筑面积及其物化阶段的碳排放趋势。城镇新建住宅建筑物化阶段碳排量远胜于农村,其达峰节点迟于农村。合理控制住宅建筑增加速度、延长建筑使用年限可有效减少住宅建筑物化阶段碳排量;使用绿色低碳建材和清洁能源,提高施工机械效率是低碳建筑物化阶段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顾鹏  马晓明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8):1509-1517
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直接与间接碳排放的变化及现状,并通过居民消费的微观角度,分析计算基于居民合理生活消费人均碳排放.试图通过居民消费的角度建立人均碳排放的核算方法,给出建议数据.根据国内当前主要消费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对比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碳减排升级潜力,计算了满足居民正常小康生活水平条件下的人均碳排放,年人均排放约2203kg~2333kg碳.居民基本生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供暖制冷、住宅使用、污染治理和基础建设分摊等方面,而衣物与食品消耗、生活物质材料等方面的碳排放量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系统评估典型A2O工艺运行的碳排放当量及其组成,对我国市政污水厂的低碳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焦作市第一污水厂2020年的运行资料为研究案例,基于相关指南,引入水温因素构建阿伦尼乌斯公式模型用于核算直接碳排放过程,从电能消耗、药剂投加和污泥运输这3个方面核算间接碳排放过程.结果表明,CH4和N2O日排放强度为(115±56)kg·d-1和(30±18)kg·d-1;生化处理工段的能耗和药剂间接碳排放占比分别达到48.4%和51.3%; 2020年污水厂总计碳排放当量(以CO2eq计)为2.17×104t,单位污水碳排放当量(0.63±0.07)kg·m-3;不同碳排放占比的大小顺序为:污水能耗(36.5%)>污水药剂(26.6%)>N2O直接(15.4%)>污泥药剂(9.6%)>污泥能耗(6.7%)>CH4直...  相似文献   

9.
建立光伏-储能系统成本收益经济模型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和能源分析模型,以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内部收益率、碳排放强度和碳补偿回收期、能量回收期分别作为经济效益、碳减排效益和能源效益的评价指标,并以山东省胶州农村5,8,10,15kW光伏和11kW-h储能系统为案例,分析增加储能系统后的经济-碳排放-能源特征.案例表明,增加储能...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适用于体育场馆类微观建筑水系统的水-能-碳足迹关联模型,分析了各类体育场馆的特点,采用排放因子法对体育场馆开展包括生活水系统、空调水系统及体育水系统在内的模型搭建,解析了取水、给水、用水及排水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过程。采用数据质量评价与随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值不确定性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与敏感性分析法进行情景不确定性分析,识别并量化影响因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为例的分析结果表明:水在全生命周期中制冰项与供暖项碳排放量最高,分别为161.2,114.3 t CO2,在先进技术+清洁能源情景下可减少65.4%的碳排放量,变异系数为0.183~0.187。使用绿色电力、采用节水器具、中水回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可达到稳定的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全面核算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并明确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实施及评估黄河流域碳减排策略的依据和保障。选取黄河流域9省(区)作为研究区,采用LMDI模型,计算了2003—2019年黄河流域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对其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演化特征来看,在2003—2019年,黄河流域的碳排放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逐年收缩;(2)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碳排放量呈西低东高的区域格局;(3)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与经济增长效应分别是减缓和促进区域碳排放量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人口规模效应对于碳排放量表现为正向驱动作用,但影响程度较小,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十分有限。最后,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了碳减排措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选取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基于能源统计数据,核算了我国大陆30个省市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利用纠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与相应空间单元的碳排放量进行回归分析,反演出1km×1km栅格的电力消耗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在地级市尺度上的时空变化.核算出2005年、2010年和2013年能源消耗排放总量分别为57.02,82.28和93.26亿t,其中电力碳排放量分别为23.03,35.62和42.07亿t.结果表明: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能更好地估算碳排放,其DN总值与统计的省级能源消耗排放量、电力消耗排放量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整体而言,发达地区能源消耗排放量大但强度比较低.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深入推进,大规模城市更新建造活动消耗了大量水泥等建筑材料.以深圳市为例,采用自下而上的物质流分析方法估算了自特区建设以来(1979~2018年)城市房屋建筑中的水泥存量和流量,并分析了其产生的综合环境影响(以碳排放当量为度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979~2018年间,深圳市建筑水泥历史累积消耗约为8120万t,年均消耗超过200万t,水泥累计流出量(建筑废弃物)约为总流入量的25%~29%;截至2018年,深圳市建筑水泥存量达到6200万t,人均水泥存量达到4.7t.相应地,全部所消耗的水泥材料在生产阶段的碳排放累计可达6880万tCO2eq,其中仅有9%的碳排放量可被既有存量建筑“自然”吸附,但仍有至少约11%的碳排放量可通过废弃混凝土(流量)再生骨料进行“逆向”吸附封存.最后,基于建筑水泥存流量、碳排放及碳汇量等量化数据,提出了加强水泥使用管理、实现水泥生产碳减排以及水泥材料碳汇能力提升等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从水源至用户的过程分析,将节水与CO2减排结合起来,探讨水系统循环碳消耗指标。具体分为设备运行耗能折算碳排放与水处理直接生成CO2排放,并给出具体计算公式。以花桥低碳国际商贸城为研究案例,最终得出节约1t自来水可减排CO21.066kg/m3。  相似文献   

15.
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日益受到关注。现有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核算大都基于排放系数法,而且一般只估算年平均的碳排放。但实际上,污水处理过程中碳排放呈现动态变化,它与污水处理量、进出水水质、工况条件等密切相关。以深圳市某典型污水处理厂为例,将污水处理厂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划分为能耗间接碳排放、物耗间接碳排放、CH_4直接排放和N_2O直接排放4部分,基于月变化的进出水水质、污水处理量、耗电量、药剂使用量等基础数据,采用混合的排放系数法估算逐月的碳排放,并分析影响碳排放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各月吨水碳排放量波动较大,无明显季节性变化,波动主要受CH_4吨水排放量和N_2O吨水排放量的影响;吨水能耗碳排放和吨水物耗碳排放都呈现规模效应,而与进水水质和污染物去除率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影响CH_4排放量和N_2O排放量的因素包括进出水水质、处理工艺、工况条件等。该方法可以识别污水处理厂运行阶段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为其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Urban-RAM模型,对佛山市居民机动车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得出2016年佛山市居民机动车交通出行碳排放总量为574.9万吨,其中直接碳排放量占68.9%,间接碳排放量占31.1%,二者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直接碳排放量中,以2016年为例,其中轿车出行对直接碳排放量贡献最大,达到91%;摩托车次之,达到6%;计程车贡献率为2%;公共汽车贡献率最低,只占1%。从集约化减少碳排放的角度考虑,未来仍应加大公共汽车及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倡居民更多地使用公共汽车出行,减少自驾出行。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了通过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一、二、三星级(各6个)绿色公共建筑,结合建筑能耗模拟计算,根据碳排放系数法建立了运营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化计算模型,分为建筑设备系统、水系统、碳排放和绿化系统碳减排三个部分,计算分析不同星级绿色公共建筑运营阶段的总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分项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选案例一、二、三星级单位建筑面积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依次分别为106.12,102.62,61.93 kg/(m~2·a),随着星级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三星级绿色建筑由于多采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降低,相对于二星级降低39.65%,一、二星级间幅度较小,仅为3.30%。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关联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铁宁  胡娜 《环境工程》2014,32(7):170-174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计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直接消耗系数、碳排放完全消耗系数、碳排放直接分配系数、碳排放完全分配系数、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和碳排放感应度系数,并以北京市2007年和2010年的投入产出为例,研究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前后向关联产业的碳排放分配消耗关系,以及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波及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运输业属于高排放、高影响的产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其他产业巨大的碳排放量,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也受到其他诸多产业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采用1995—2005年中国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构建了碳排放核算的项目框架,对中国历年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应用因素分解方法对中国历年来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结论如下:①中国碳排放总量呈先缓慢减少后快速增加的态势,2005年中国碳排放达22.02×108t,比1995年增加了66%,由于林业的碳汇功能,2005年净碳排放量为19.05×108t;②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总体上表现为增长态势,2002年前碳排放强度逐年减小,2002年后碳排放强度变化量转为正值,其中技术进步是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③GDP增长是碳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因素是碳排放量降低的主导因素;④工业部门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起决定作用,因此工业部门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前后粪污处置环节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参考IPCC气候指南对X市新建粪污处置工程各环节进行核算评估。结果表明:净碳排放量方面,按实施方案推进后的净碳排放量为479.31 t(以二氧化碳当量计,下同),相较于项目实施前减少了21 172.81 t;单位牲畜粪污处置碳排放量方面,项目实施后单位牲畜粪污处置碳排放降低513.48 kg,降低了97.79%;不同处理工艺单位牲畜粪污处理碳排放方面,好氧堆肥相较于粪便露天堆放降低了50%,密闭式厌氧发酵相较于厌氧氧化塘碳排放降低了83.04%。基于以上评估结果,建议应用固体粪便覆膜好氧堆肥、液体粪污密闭贮存发酵和粪肥全量还田模式,推进县域粪污处置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