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淀山湖底泥氮、磷释放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体中氮、磷含量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因子,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而底泥氮、磷释放是内源性氮、磷的重要组成.为了解城市浅水型湖泊中底泥氮、磷释放过程及其规律,根据淀山湖底泥状况,在湖的进水口2个采样点、湖中心1个采样点、湖的出水口1个采样点分别采集底泥,通过在室内模拟不同的温度、扰动、pH共3个环境因子,考察其对底泥...  相似文献   

2.
水葫芦对滇池底泥氮磷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水葫芦对富营养湖泊底泥氮磷营养盐释放的影响,通过原位采集滇池柱状底泥,以蒸馏水为上覆水,进行了25d的室内静态模拟实验。实验比较了水葫芦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底泥氨氮(NH4-N)、硝态氮(NO3^-N)、溶解性总氮(DTN)、正磷酸盐(PO4^3--P)等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水葫芦处理组上覆水溶解氧、pH显著性降低,而PO4^3-P浓度显著性升高;在实验前2d,水葫芦处理组上覆水NH4^+N和DTN浓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而在5~25d时,其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根据上覆水营养盐浓度、水葫芦植株吸收营养盐总量,推算底泥氮磷营养盐释放的平均速率,表明水葫芦加速了滇池底泥氮、磷营养盐的释放速率,处理组氮、磷释放速率分别为对照组的5.3~170.2和1.5~21.6倍。  相似文献   

3.
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模拟试验方式和新型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研究了沼泽化湖泊底泥和受污染河流底泥在不同扰动状态下 ,底泥耗氧速率、氮和磷污染物释放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 :( 1)底泥耗氧速率是同样条件下上覆水耗氧速率的 48倍 ,而在扰动状态下 ,底泥耗氧速率达到上覆水耗氧速率的 5 96— 93 6倍 ,扰动底泥显著增大其耗氧速率 ,底泥污染越严重 ,其耗氧速率越大 ,对水体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 2 )扰动底泥可以显著增大底泥的氮磷释放速率 ,氮的释放受有机氮的氨化、氨氮的硝化、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以及氨氮被微生物吸收转化为有机氮等的影响 ;磷的释放过程受厌氧过程和底泥颗粒吸附的影响 ,耗氧速率高的底泥具有更大的氮磷释放潜力。 ( 3 )微生物数量在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新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微生物总量。试验结果对于水环境的管理、受污染水体的修复 ,以及底泥的处理处置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新兴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原位洗脱技术对城市河流凉水河底泥中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于现场采集洗脱前后样品并设计室内静态模拟实验,分析了实验期间洗脱组和对照组上覆水中NH_4~+-N、NO_3~--N、TN、PO_4~(3-)-P、TP浓度和释放速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洗脱组释放第30天时,NH_4~+-N由底泥向上覆水中平均NH_4~+-N平均浓度为0.52 mg·L~(-1),较对照组下降了89.4%;PO_4~(3-)-P和TP平均释放速率较对照组降低了78.1%和83.0%,上覆水中TP平均浓度为0.22 mg·L~(-1),较对照组下降了68.1%。原位洗脱技术对底泥中NH_4~+-N、PO_4~(3-)-P释放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对有机氮、磷物质的削减和水-沉积物界面还原环境的改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南京玄武湖底泥磷释放复水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分析了底泥营养物的分层分布对湖泊水质的影响强度;模拟了复水过程底泥内营养盐中的磷的释放规律;建立了上覆水中磷浓度变化对界面物质交换的影响方程。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分布在底泥沉积物的无机态营养盐在较长时间内都将持续影响湖体水质,实验结果对实施生态湖建设及防止湖体富营养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底泥-沉水植物-微生物系统在景观水体氮磷消减过程中有关键作用。为缓解底泥氮磷释放压力并探究底泥改造材料的选择与氮磷去除效果之间的联系,选用石灰石、白云石和蓬莱镇组紫色母岩作为改造材料,构建水-底泥-苦草系统,结合水体元素质量浓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泥改造联合苦草(sediment modification combined with Vallisneria natans,SMVS)对上覆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相较于未改造处理显著提高(P<0.05),蓬莱镇紫色母岩组处理效果最好,对总磷、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7.06%、80.96%。上覆水悬浮态颗粒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在门分类水平上,Actinobacteriota、Bacteroidota丰度在不同改造处理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属分类水平上,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 Mycobacterium为优势菌属,Mycobacterium在不同改造处理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Ca、Mg是驱动上覆水氮磷营养盐降低的主要元素。蓬莱镇...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素对长寿湖底泥释磷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肥水养殖显著增加了长寿湖底泥中的磷含量。为了解肥水养殖积累在湖泊底泥中磷的释放情况,以长寿湖大坝口枯水期底泥为实验材料,模拟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上覆水pH、温度、DO含量和扰动)下湖泊底泥的释磷特征。结果表明,在弱碱性条件下,底泥释磷量随上覆水pH的升高而升高;温度升高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温度每升高5℃,第21天时底泥释磷量增大0.0045~0.0074 mg/L;DO含量降低有利于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的释放;扰动对底泥磷的释放没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增加了底泥中的有机磷含量,促进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增大了底泥中磷的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8.
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污染物释放过程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城市浅水型湖泊(以宁波东钱湖为例)疏浚后上层底泥污染物释放过程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特性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上覆水营养盐水平、水温和扰动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曲线.同时,说明了湖泊内源性有机污染源对湖泊水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提出了疏浚施工期间的规避措施,为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疏浚和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上覆水环境条件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pH、DO环境条件下底泥对上覆水总氮、总磷释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升高,总氮、总磷释放强度增加;中性(pH=7)不利于底泥总氮、总磷的释放,强碱性(pH=10)条件下总氮、总磷释放强度最大;底泥中总氮、总磷的释放强度总体随DO浓度的升高而降低。(2)底泥中总氮平均释放强度与温度(R2为0.998)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与pH(R2为0.976)和DO(R2为1.000)的关系都符合三次曲线;总磷平均释放强度与温度(R2为0.999)、pH(R2为0.999)和DO(R2为1.000)的关系均符合三次曲线。(3)极差分析发现,环境条件对底泥总氮释放影响的大小表现为温度DOpH,对底泥总磷释放影响的大小表现为pH温度DO。  相似文献   

10.
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采用模拟试验方式和新型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研究了沼泽化湖泊底泥和受污染河流底泥在不同扰动状态下,底泥耗氧速率、氮和磷污染物释放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底泥耗氧速率是同样条件下上覆水耗氧速率的48倍,而在扰动状态下,底泥氧速率达到上覆水耗氧速率的596-936倍,扰动底泥显著增大其耗氧速率,底泥污染越严重,其耗氧速率越大,对水体产生的影响也越大。(2)扰动底泥可以显著增大底泥的氮磷释放速率,氮的释放受到机氮的氨化、氨氮的硝化、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以及氨氮被微生物吸收转化为有机氮等的影响;磷的释放过程受厌氧过程和底泥颗粒吸附的影响,耗氧速率高的底泥具有更大的氨磷释放潜力。(3)微生物数量在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亲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微生物总量。试验结果对于水环境的管理、受污染水体的修复,以及底泥的处理处置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底泥营养盐的释磷对富营养化湖泊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富营养化是中国湖泊的重大环境问题。当湖泊的污染外源受到控制以后,由于沉积物(底泥)中营养盐内负荷的存在和释放,湖泊仍然可以发生富营养化。底泥营养盐就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特别是溶解态的磷会逐步释放,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沉积物中磷的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富营养化的进程,对水体磷含量有深刻的影响。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对底泥磷形态、磷释放与水体水质的关系作了概述,并对底泥磷释放的研究方向以及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发表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渗透坝对丹江口库湾水体氮磷负荷削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丹江口库湾局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以水体氮、磷削减负荷为目标,利用渗透坝对库湾水体进行净化,促进库湾水体流动循环。该技术以渗透坝为主体,包括提水风车、生态塘和布水系统,设计进水负荷为16.7 L·min~(-1)。结果表明,三级坝系统对水体中TP、TN、NH_4~+-N和NO_3~--N负荷平均削减率分别为48.3%、46.8%、56.9%和52.1%,进水中NO_3~--N负荷量的标准偏差较大,为2.01,出水氮磷负荷量波动比较稳定,TN削减负荷量标准偏差较大,为1.08。TSS出水负荷量出现升高现象,分析表明TSS主要成分为固体颗粒物质。该技术的应用对库湾水体氮磷负荷具有显著的削减作用,同时能够增强库湾水体的流动循环,可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工业河勤丰泵站周围50 m河段为研究对象,现场探讨了原位曝气对底泥内源营养盐去除的示范工程效能,目的为曝气治理城市黑臭河道工程的优化实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原位曝气有利于对底泥内源氮、磷营养盐的控释,对工业河示范河段溶解性总氮(DTN)削减率为(48.4±6.0)%,上覆水DTN的平均浓度由13.4 mg·L-1降至8.7 mg·L-1;NH+4-N的削减率为(46.3±16.7)%,其上覆水浓度均低于7.6 mg·L-1;泥水界面硝化率与反硝化率分别达到46.3%和43.6%;上覆水溶解性总磷(DTP)的削减率为(35.4±2.9)%,由于示范区段没有与其他区段隔离,其实际工程效果要优于观测值。静态经济评价表明原位曝气修复黑臭河道底泥技术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常规底泥疏浚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温州市鳌江水系氮、磷污染特征,选取17个采样断面,于2022年1月、2022年6月进行两次水样采集,并据此对水体理化指标、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Chl-a)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判别理化指标、氮磷营养盐与Chl-a的相关性。同时运用氮磷比判定鳌江水系的营养限制因子,并初步判定鳌江水系的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Chl-a、氮磷营养盐浓度存在时空差异;根据灰色关联度判定总氮、溶解性无机氮、氨氮是鳌江水系枯水期Chl-a的主要影响因子,氨氮、溶解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是丰水期Chl-a的主要影响因子;鳌江水系在丰水期主要表现为磷限制状态,枯水期主要表现为氮、磷共同限制状态;鳌江水系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丰水期富营养化较严重,下游河段较上游河段严重。  相似文献   

15.
曝气对黑臭河道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臭河道模拟装置,对比研究了在静置和人工曝气2种方式下底泥污染释放特征及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静置释放相比,人工曝气促使实验前期底泥污染物快速释放,使得上覆水体中的各项污染物指标上升;随着水体中DO浓度的增加,硝化细菌、嗜磷菌等好氧细菌的活性增强,水体中的COD、氨氮、TN和TP得到降解或转化,浓度快速下降。实验期内,人工曝气底泥中TN、TP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0.11 g/(m2·d)和-0.02 g/(m2·d),并且TP由最初的0.96 mg/L降到最终的0.48 mg/L,去除率达到50.00%。人工曝气在前期对水体中各污染指标有升高的影响,但增加了水体中的DO浓度,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氮和磷的释放,对水体有机污染物、TN及TP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因此,该技术适合黑臭河道的水体修复。  相似文献   

16.
藻类打捞对水体营养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华是氮磷的富集器,太湖打捞藻样中的总氮、总磷、游离磷及有机物含量分别为98.87g/kg、3.25 g/kg、0.21 g/kg和95.65%。在底泥中沉降藻类的矿质化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其向上覆水中释放氮、磷的强度具有随水温升高而增强的趋势。但在水层厚/底泥比不同的区域,这种营养物释放强度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证明,藻类的打捞是一种人工延长食物链去除氮磷等污染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江苏启东邻近海域2019年4月 、10月海水的调查数据,探讨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氮磷营养盐的构成特点,评价该海域的营养水平,通过DIN、DIP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DIN和DIP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各监测站位DIN、DI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3...  相似文献   

18.
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物质消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物质消减的影响.在水体、底泥和沉水植物所组成的模拟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的生长对于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具有显著影响.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盐浓度的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比如直接吸收、促进沉降吸附和促进硝化反硝化作用等.沉水植物的存在降低了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水体营养盐的平衡浓度,同时温度对营养盐的归趋也有重要影响,温度的降低会减缓营养盐从水体中的去除,而温度升高,则会加速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9.
淀山湖蓝藻水华及其控制因子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针对淀山湖富营养化严重的问题,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AQUATOX模型对淀山湖水体中常规水质数据时间变化规律和藻类生长演替进行了研究.在对模型率定、验证的基础上,选择水力停留时间、营养盐、pH、水温、风速、光强对蓝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该生态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常规水质和藻类的动态变化.计算结果显示,目前营养盐并非淀山湖蓝藻暴发的主要限制因子;淀山湖水力停留时间越长越适合蓝藻的生长;当pH为7.5~9.5、水温为30~35℃、静风或风速小于3.1 m/s、光强为70~400W/m2时,蓝藻能很好地生长.模拟结果可以为揭示淀山湖蓝藻"水华"暴发机制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构建处理不同负荷养殖废水的绿狐尾藻人工湿地,采集湿地表层(0~5cm)、中层(5~10cm)和底层(10~20cm)底泥样品,测定TP及有机磷含量,并用五步化学分级提取法将无机磷逐级提取为水溶性磷、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钙结合态磷(Ca-P),对比了各形态无机磷水平和垂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绿狐尾藻人工湿地表层底泥TP质量浓度在167~965mg/kg,其中有机磷占TP的66.0%(质量分数,下同)~79.2%。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排序为:O-PFe-PCa-PAl-P可溶性磷。不同形态无机磷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同,总体来看,从表层到中层,Al-P、Fe-P和Ca-P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中层到底层无明显变化规律;低负荷湿地中,O-P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而在中、高负荷湿地中O-P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l-P、Fe-P、O-P含量与底泥pH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磷在底泥中的行为易受底泥pH和DOC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