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齐山大道海绵化改造为例,将城市道路设计标准内降雨和超标雨水两个标准下雨水排放系统设计有机衔接,探讨解决城市道路雨水排放和径流污染控制的问题,并给出具体设计方法,以期为城市道路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各种源强计算模式对低速城市道路噪声预测的适用性,本文选取了安徽省合肥市运营稳定的1条低速城市道路进行实测.将实测的噪声结果与分别采用3种平均车速计算公式(包括设计车速、JTJ 005-96规范车速、JTG B03-2006规范车速)、3种源强计算模式(包括JTJ 005-96规范源强模式、JTG B03-2006规范源强模式、卓春晖报道的源强模式)预测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道路设计车速、卓春晖报道的源强模式预测的结果与实测值最为相符.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目标优化与综合评价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城市源头减排设施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雨水径流削减与污染控制,但仍缺乏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来实现其科学规划设计.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与综合评价相耦合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以建设成本、雨水综合径流系数、污染物综合控制率为目标函数,以源头减排设施建设规模和海绵城市径流控制指标作为边界条件,建立基于快速分类的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Ⅱ)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优化解集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得出最优化设计方案.利用该方法以研究区A为案例,构建了一套建设成本最小化、水文水质效益最大化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的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评估最优化方案的降雨径流控制与径流污染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能大幅削减雨水径流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0.1%;雨水峰值流量削减率超过40%,同时延后径流峰值出现时间;有效降低雨水径流污染,研究区各类污染物综合削减率均超过30%.本文提出的多目标优化与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基于特定的目标与需求,针对性提出适合区域发展的海绵建设方案,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二松  宫永伟  周国华 《环境工程》2023,(12):48-53+115
以天津市某海绵型建筑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监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小区尺度海绵化改造对径流水量水质效果评估的量化研究。构建暴雨雨洪管理模型,利用实测降雨、水量、水质数据进行模型关键参数的率定与验证,在设计降雨和实际场次降雨、多年连续降雨情景下,模拟分析海绵化改造对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及差异。结果表明,海绵型建筑小区在2~10年一遇设计降雨重现期下,径流总量控制率为64.43%~74.10%,径流体积削减率为31.27%~40.09%,监测排口处径流峰值削减率为40.57%~41.40%。在55场实际降雨情景下,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8.29%~100.00%,径流污染削减率为40.93%~83.05%。同时,总降雨量、最大小时降雨量是影响径流总量、径流污染控制效果最主要的降雨特征,存在较强的负相关(P<0.01)。多年连续降雨情景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8.61%,年径流体积削减率为37.18%,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为45.16%。该研究成果可为科学定量评估海绵型建筑小区径流控制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物滞留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广泛应用,生物滞留带的优化设计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溢流口的合理设计对生物滞留带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由于缺少溢流口相关水力特性及设计计算方法的系统研究,往往直接把城市道路雨水口移至生物滞留带作为溢流口。然而生物滞留带溢流口与城市道路雨水口水力特征存在较大区别。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生物滞留带溢流口水力特性的分析,计算了常见溢流口的过流能力,并举例对其工程应用选型及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生物滞留带溢流口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合肥市的环城水体没有天然补给水源,极易引起水体污染,开展生态补水工程很有必要。由于水资源紧缺,拟采用中水补水。选用一维河道稳态水质模型及均匀混合水质模型研究了不同量的生态补水对银河、包河、雨花塘水体影响,以及流动后对南淝河亳州路桥一长江路桥段的影响,评估了生态补水工程的可行性,最终确定了最佳的生态补水量。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建设与气象息息相关。以气象事业发展为切入点,探讨气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气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气象部门多方位、多举措参与其中:一是做好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为科学规划城市排水管道、防范城市内涝做出贡献;二是加强监测,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参与监测站点设置,提供城市精细化降水监测;三是积极开展城市暴雨灾害预报预警,提高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确保市区易积涝点因强降水积水时及时疏通;四是加强人影能力建设,及时启动增雨作业,及时缓解旱情,依靠科学手段确保"海绵"及时喝到天水;五是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为海绵城市建设给出调控建议。新状态下,只有拓展气象服务发展新理念、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等工作,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以青岛市海绵城市典型项目区为研究区,通过收集、整理和概化汇水区资料,构建了研究区降雨径流模型——SWMM模型。利用2018年雨季的降雨-径流实时监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关键参数的率定和模型验证,研究了海绵城市建设在削减径流量、增加入渗与滞蓄雨量方面的定量效果。结果显示:海绵改造后,不同降雨强度下形成径流的雨量占总雨量的平均比例由56%下降至29%;下渗雨水的平均比例由40%增加至60%,滞蓄深度由0.63 mm增加至5 mm。海绵改造前后研究区场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率变化显著,当以1~10年一遇的短历时(120 min)设计降雨作为模型边界条件进行模拟时,海绵化改造后场次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率提高了26%~34%,认为研究区基本达到了海绵城市关于水量控制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国外几个主要城市道路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模型,以及模型的分类、特点和发展过程。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学者利用主要扩散模型对于城市道路机动车污染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选取南宁市某生物滞留设施,采用水文模型法评价了该生物滞留设施对径流的消纳效果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相关参数的敏感程度,以及单因素、多因素条件下参数变化与径流控制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文模型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海绵设施径流消纳效果,生物滞留设施对于较小降雨量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随着降雨强度增加,径流的控制效果下降迅速。同时明确了不同参数条件对该海绵设施效果的影响,模型法在海绵设施建设评价和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似乎遗漏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根据生态修复的定律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模型的函数公式展开了符合逻辑的算法和理论计算案例设计.结果表明优化修复主体利用率在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中的作用非同凡响.这类似海绵理论,如果把污染物比喻成水,不同的修复主体就是不同的海绵,我们要提高所有海绵的利用率,让他们吸收更多的“水”,而不是在海绵没有完全利用之前去制造海绵或者减少“水”的产生.这一方法推新了污染治理的思路,现在应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建筑用地面积逐步增加,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地表的主要组成,在给城市带来便利的时候还产生了一些问题,城市道路路面径流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城市地表径流的重要形式,其问题愈加凸显。本文以超渗地表产流模型为基础,经过改进提出了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模型。通过对这一模型的分析研究,阐述了路面径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在现阶段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期对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亚南 《环境》1995,(11):7-7
城市要发挥预期的功效,没有一个方便而合理的交通道路系统是难以想象的。为何黄河、长江之大,常有水患,非闭路循环也;为何血液循环系统畅而不塞,闭路循环也。一言以蔽之,畅者,循环也。城市道路系统可分为主要道路系统和辅助道路系统,主要道路系统——环形道路的设计有一个中心,多  相似文献   

14.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消除城市内涝,打造宜居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由于城市高速发展和涉水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城市内涝问题.经过4年的创新实践取得卓越成效,现已建设的30个海绵试点建设城市经受住了汛期暴雨考验.针对试点建设过程中发现的我国在治理内涝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技术和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应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规划建设并智慧管控;加强领域内的技术人才培养;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开展雨洪控制的多学科交叉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前,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已成为道路设计的关键一环。文中从城市道路的景观要素出发,探讨了道路景观设计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楠 《环境工程》2018,36(5):36-40
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的阐释,结合美国低影响开发的案例,对海绵城市效益、成本和效果进行探讨,纠正公众对于海绵城市认识的误区。同时借鉴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指南,对海绵城市常用设施设计流程和理论计算进行总结,为国内海绵设施定量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自然式雨洪管理的核心手段,海绵城市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在海口植物园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对节能环保以及海绵城市理论充分研究和应用,合理分析基地现状及基础条件将海绵城市策略融进具体细节。文章阐述了项目设计理念以及将海绵城市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沣西新城为例,介绍了沣西新城为建设海绵城市采取的综合举措,分析了沣西新城暴雨管理和雨水综合利用的LID设施,得出雨水花园、生态滤沟、植生滞留槽、下凹式绿地、集料蓄水沟、中心绿廊等形成的四级雨水利用系统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净化污染物、充分利用雨水。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建设沣西新城成为西北首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进程的强大推动下,促进了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对城市水土保持设计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城市水利工程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城市水土保持设计中,加强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处理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促进水土保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良好的防治效果。本文主要针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水土保持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QUAL2E模型在长江重庆段水质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UAL2E模型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推出的一个河流综合水质模型。三峡成库后,由于河道的水文特性将发生重大变化,长江重庆主城区段水环境也将发生变化。但成库后长江重庆主城区段水文特征与目前平水期相当。因此,以长江重庆主城区段平水期水质为原型,应用QUAL2E模型对成库后的水质进行了模拟和预测。选用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作为模拟预测指标,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较好。为QUAL2E模型在长江的多参数水质模拟上进行了探索,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