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长制是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辖区某条河流河长,履行治理与保护责任的一种行政管理形式,这项制度的建立为推动辖区河流环境综合管理及水质改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总结了河长制制度建立10年来的实践经验,指出该项制度还存在流域治理统筹协调性较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如何深化河长制制度,将河长"制"付诸于河长"治",文章认为应重视系统决策,增强河长制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一河一策,增强河流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完善体制机制,为精准施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地方传真     
《环境工作通讯》2009,(7):70-71
江苏全面推行流域治理“双河长制” 江苏省积极探索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新思路、新举措.率先在太湖流域建立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的“河长制”,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职责落到实处。2008年,为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江苏省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无锡首创的“河长制”,15条主要入湖河流已全面实行“双河长制”。  相似文献   

3.
在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中,河长制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制度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河长制的制度设计偏重于党政领导对流域治理的责任制度,较为欠缺社会参与、民众治水的理念和机制。"共抓大保护"的新形势需要发展和完善河长制,使之同公众参与充分融合,形成良性互动,以共同发挥作用。具体路径包括:以现行四级河长制为制度依托,将发动公众参与增设为各级河长的基本职责,明确河长在集聚民心、吸纳民智、动员民力、引入民资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并实行工作绩效的目标责任考核。通过加强河长制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达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河长制是我国在河湖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上提出的一种创新制度。本文追根溯源,阐述了历史上"河长"的发展及职能;通过分析现阶段水环境问题和河长功能的变化,强调了河长制出现的必然性;对比古代与当今、全国与江苏河长的任务和职能,分析了在河长制实施过程中河长功能的丰富与强化;最后对河长制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未来河长功能实现的多渠道保障,以期为我国河长制的推行及水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河长制"为中国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对策。"河长制"起源于地方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而进行的"应急式"的制度创新。2007年夏季,太湖爆发了大面积的蓝藻事件,引起了江苏省无锡市的水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无锡市在2007年8月率先推行了"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加强污染物源头治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推行河长制以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河长制实施方案制定、配套制度建设中有一些创新设想.推进人大常委会监督河长制实施的地方立法、鼓励和保障村级河长和民间河长参与河长制的实施、规划河长制实施的考核督查机制、确立河湖统一的整体性生态保护理念在河长制实施中的指导地位,是广东省落实河长制的主要特色,具有创新法律制度、助力法律实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环境》2017,(9)
正要确保河长制能够落地生根,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强化考核问责,完善严厉的考核机制,让河长感到"压力山大",主动积极推动辖区内河流整治工作,避免河长制形式大于实质。广东江河湖库众多,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任务永远是广东的重中之重。广东各地如何落实河长责任考核机制,因地制宜施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益阳市河坝镇政府创新乡镇流域管理模式实施"河长制"为例,探究其实施效用。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法制保障不足,"河长问责"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河道治理保洁长效机制,各责任单位联动不足;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缺位,未能实现全民管水治水。提出建议:建立河长制工作考核奖罚制度,严格考核问责;提升动态监测监管水平,开展治理管护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公众参与河长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将河长约谈制写入地方法规,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创新设立"三个清单"制度,引入科技手段探索"智慧河长"……江门通过在立法、组织、机制、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了全民治河的强大合力,全市河流的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0.
无锡市首创的河长制在水污染治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后,迅速地在全国各省(区、市)扩散开来。本文基于时间、空间与层级三个维度对河长制在省(区、市)间扩散的进程和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河长制的扩散进程符合创新扩散理论的一般规律;但河长制的扩散也具有与其他政策扩散所不同的独特效应:时间维度上头尾两端的集中效应明显;空间维度上呈现两条扩散轨迹和轴向效应,层级维度上呈现出全国与区域二元领导的格局。随着扩散模式从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转变,扩散机制从诱致到强制、从学习到学习与模仿、从竞争逐渐向多主体参与的互惠互利的社会化方向发展。扩散机制的转变,根源在于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变。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的全面落实需完善各级政府的工作制度,健全跨部门协调合作机制以及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最终实现流域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11.
“河长制”:破解中国水污染治理困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江苏、云南、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正在适应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头衔--河流的"河长"、湖泊的"湖长"、水库的"库长"."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要闻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0月11日下午主持召开的深改组第2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指出"河长制"的目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A何为"河长制"?"河长制"是由江苏省无锡市首创的。它是在太湖蓝藻暴发后,无锡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的举措,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3.
所谓"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这个制度是江苏省无锡市处理蓝藻事件时的首创.这些年来,云南、河南,河北等地在治理污染过程中也纷纷效仿.  相似文献   

14.
《环境》2016,(11)
正"河长制"是广州市治理河涌污染,明晰治污责任主体,确保治污实效的一个重要制度,截至目前,广州市187条黑臭河涌共604名河长全部到位,首批共398块河长公示牌耸立在广州各条河涌旁。"河长电话无人接""电话本人接听率极低"……这是以往广州"街坊"致电公示牌上"河长"投诉河涌污染时的真实写照,市民纷纷给"河长"一个大大的"差评"。近日,为解决这一投诉难题,这批公示牌又统一加上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二维码,它到底有何内里乾坤,对规范投诉处理程序,发动社会共治能起到哪些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15.
王江  王鹏 《自然资源学报》2023,(5):1334-1348
府际协同治理是推进流域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其优于传统属地治理模式的证成逻辑并不明晰,这使得地方政府对生态协同治理效能的信心不足,流域府际生态协同治理机制的实行面临法制规范缺失、治理主体缺位和内生动力缺乏的问题。以成本—收益为驱动分析框架,分别构建生态属地治理模式与府际生态协同治理模式的博弈模型,可厘清地方政府在流域生态治理中的行为逻辑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央政府是推动流域府际生态协同治理模式实施的有效领导力量;府际协同创造的生态治理加成效益证明了生态协同治理模式能够提升流域整体生态质量水平;生态治理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与公平化分配应当并重,以此作为流域生态治理的二元目标。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后,无锡市痛定思痛后作出实施"河长制"的抉择,由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督办截污治污,从此每一条河流的水质变化都牵动着一位"河长"的神经.  相似文献   

17.
众说纷纭"河长制" 2007年春天,太湖蓝藻爆发并引起了供水危机之后,无锡市于当年8月开始了流域治理机制上的创新尝试.由于这项尝试被赋予了一个新鲜而又通俗的名称并且于近期在云南、湖北、河北等地推广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就是众说纷纭的"河长制".  相似文献   

18.
《环境》2017,(9)
正河长制实施后,流域治理迅速取得显著成效。但河流治理非一日之功,还需在责任落实、生态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方可事半功倍。经过各省多地十年河湖治理的实践探索,2016年12月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为标志,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河湖管理治理模式——河长制,正上升  相似文献   

19.
《环境》2017,(7)
<正>自去年底国家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后,广东版河长制如今有了实施蓝图。《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正式印发。《方案》明确,到2017年年底,全省境内江河湖库全面推行河长制;到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这个《方案》的新意在于:第一,广东将中央《意见》中提出的"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拓展到"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这是在四级体系上的细化与延伸。同时提出了"建  相似文献   

20.
渤海作为半封闭性的内海,水动力条件较弱,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近年来,随着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实施,渤海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但陆海统筹的治理模式尚未形成,机构改革的红利尚未完全释放,河长、湾长制以及陆海生态补偿机制未实现深度融合,陆域、海域在环境管理上呈现监管真空化、行政壁垒化、责任主体模糊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涉及跨界协作监管、河长湾长融合、生态补偿激励、陆域海域统筹的流域?河口?近岸海域一体化污染防治机制,为渤海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