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 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协调好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花草树木随处可见,很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反过来想一下:广大城市和乡村,草木突然消失后,大地上光秃秃的,必然会有一种衰败感、恐惧感和绝望感。草木和人类一样,有呼吸、有生命、有品性。自从人类在地球出现以来,就自始至终和草木为伴,尤其是进  相似文献   

3.
道德观念的转变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从而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永续生存,除了要求人们从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作出应变的措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变革,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自然的行动。为此,我们认为应在环境教育中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理念的转变。   第一,变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观为承认自然的价值、尊重生态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而来,并必须不断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人的意识及其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加速了人认识…  相似文献   

4.
人类脱胎于自然界,到今天仍与大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脱胎于动物界,但是,人类社会已经与动物的社会有了巨大的差别。SARS、禽流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机会。一位澳大利亚专家不久前指出由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和野生动物行为改变,未来25年人类会发现很多新型的来自野生动物病毒。  相似文献   

5.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存在于地球之上,我们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就是自然界,如果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崩溃了,那么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立的。我们通常讲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全世界的共识是两大主线,即两大核心内容。第一,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肯定  相似文献   

6.
正在《万物有灵》一书的序言中,作者马浩先生说:"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非独人类所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自然状态,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不过,鲜为人知。"同马浩先生一样,我也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或者灵魂的。马浩先生善于从寻常事物中"以我观物",用细笔勾勒,带给人思考与感悟。比如,目光所及的自然草木。在《春韭》中他写道:"鲜,是踩着时令节  相似文献   

7.
正阅历深时知世态,功夫悟后见天真:李青松与自然为伍茫茫宇宙中,神秘的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之久,而人类呢?科学研究发现,在地球这片领土上人类大约生存了500万年。可是,狂妄的人类却以征服者自居,忽视了其他物种和自然界万物的内在价值。我在上小学时,课本上有一首民谣: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诗是何等的气派啊,简直没有把地球(自然界)放在眼中,可以任意征服、改造、驾驭!可是,这  相似文献   

8.
桑景拴 《环境教育》2010,(10):55-55
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自然。人类必须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同自然万物和谐地共处,才会得到自然界的长期哺育和呵护。对于草原鼠害之类的生态灾害事件,运用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措施和手段,都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9.
努力构筑生态屏障实现西部山川秀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子庄严 《青海环境》2003,13(2):50-54,64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 ,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恩格斯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类存在于客观环境中 ,又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界 ,不断地从广度、深度上加强对自然界的影响力 ,成为自然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和破坏性的一面。前者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创造新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而后者则因违背自然规律 ,破坏自然环境 ,导致自然界的报复。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和问题西部地区的地形架构 ,是漫…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事实。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她养育了人类,然而人类却伤害了她。一桩事件。今年初,新《水浒》摄制组破坏黄河湿地被叫停,新《水浒》摄制组成了破坏湿地的反面典型。一个个事件的背后,"地球之肾"正在衰竭。一个日子。2月2日,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或许是临近春节的缘故,这一天,出奇得冷清、平淡,人们似乎把她遗忘了。一个命题。人生病药可救,湿地生病了,能救吗?倘若湿地消亡了,人类又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事业是公共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恶劣的大自然环境已经向人类展露它的峥嵘。是该直面它的时候了,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保护它。我们应该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水,没有了空气,那么也就没有了人类。道理虽然人人都懂,但更重要的是把意识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倡议:人人参与,人人动手,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春天令人难以忘怀。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把原本明媚的春天变成了我们一段痛楚的记忆。席卷神州大地的非典型肺炎让人们感到了恐惧。而恐惧又令人联想到“天谴”。我们的祖先是相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如此严重的灾难,往往会把它当作不祥之兆,会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其实,不单是我们的祖先,天人感应也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一种信仰。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谈到过“天谴”,黑格尔将“上帝加诸世人的所谓谴责或灾难”,解释为:“天谴观念所着重之点,即在于指出天谴主要的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对立。”在黑格尔看来,所谓“天谴”即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招致的报复。而恩格斯后来也肯定和重复了黑格尔的观点。恩格斯认为,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招致自然界更加强烈的报复。我们把由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视为自然生态无法忍耐人类肆无忌惮的侵扰而发出的警示。刚刚过去不久的 SARS 是一场灾难,同时也是一个有益的警示,为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环保战线也不例外,要改革,要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对此,有的人提出: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甚至认为“先污染后治理”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等等。笔者在此提出一点不同观点,与同志们讨论。一、人们对污染与治理的认识过程。人类生存在自然界,自然界的万物影响着人类,为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将这些资源加工处理后,把有用的部分留下来,无用的部分则被丢弃到环境中。被丢弃的物质中有些是有毒有害的,进入环境之后使某些环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需要制定伦理学准则来进行约束: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准则1:种内关系),它决定着人们相互间怎样相处,如是否和睦共处,动用武力,关心青年一代等。②人与其它物种的关系(准则2:种间关系),它决定着人类如何对待其它物种,如是支配、掠夺它们,还是同等地对待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准则通常是由人类所信仰的一些宗教文化所决定(如伊斯兰教、基督教、西方的唯物主义等),且不出我们的意料之外,大多数人强调的重点是准则1。有两种观念是探讨准则2的:①人类中心论(以人为宇宙万物的中心);②生物中心论(以自然界为中心)。西方社会曾偏向于人类为中心的态度——人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的概念出于董仲 舒,本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涉及本体 论的命题。在理学中,“天”既是“人” 的开始,也是“人”的终点,即从 “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 认识与实践,以实现二者的合一。今 日环保主义者在新的视角下,重新 阐释了这一概念:“天”即自然界, “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 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 子,发展于孟子,经董仲舒理论化、 系统化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博采众长, 融各家学说于一炉,对“天人合一” 有其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高校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 《环境教育》2000,(4):9-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自然界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 ,这种规律是客观的 ,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 :人“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 ,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掌握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历史。然而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们掌握了无穷的“魔法”仿佛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 ,似乎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 ,人类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掠夺地球资源 ,另一方面又随心所欲地倾泻数以亿吨的废气、废液和废渣 ,使人类许多天然的朋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灭绝 ,就连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7.
绿色消费     
《绿叶》2007,(6)
经济行为是人类借以改变自然界的最主要行为。经济行为由生产和消费构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在消费领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  相似文献   

18.
小记者证号:HJGX0013地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哺育了全人类。而且从来不期盼我们给予回报。地球母亲,她曾经凭借自己的富饶和辛勤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可是,今天她羸弱了,她生病了,她不再是那样得强壮,那样得富有精气神。这一切都是她的人类儿女们对她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就比如:我们对各种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并人为地浪费这些资源的行为。知道吗?这些矿石都是地球  相似文献   

19.
庄子曾把耳朵所能听到的各种声音,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亦即大自然发出的声响和人为制造的声响,并且认为“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诚如斯言,人为制造的声音,哪里比得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松声、涛声、鸟声……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我们向往的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单纯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涉及的范围只限于市场、商品流通价格、信息等问题,而忽视生态规律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不明智的。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环境不断地进行能量与物质的交流,可以说输入经济系统的初始物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自然界是财富的第一源泉。人类社会日常经济活动的物质生产过程,都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的。而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研究,考察的是生物(包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