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村公共环境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多次被党和政府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多元主体合作对治理农村公共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治理实践中治理主体作为关键的治理要素却面临合作困境,影响了治理成效。本文在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从"角色定位"和"互动合作"两个维度分析了W村环境治理主体面临的角色定位不当、互动合作不足的合作困境及成因。最后结合实践,在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从信任关系、法律保障、信息共享、组织机构出发,构建了多元主体共治的"角色定位+互动合作"的合作机制,以此加强主体间合作,促进农村公共环境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从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气候治理的推进已经不是单独某个国家能够起决定作用的。一方面,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大量持续的财力投入,非一国所能负担,另一方面,全球气候治理制度构建需要持续的科技和实践投入,亦非一个国家所能完成。特别是长达十几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球经济进入长期衰退,随着传统霸权秩序的衰落,全球气候治理呈现出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权力分散的多元共治特征。全球气候治理与全球治理有相似的发展趋势,但全球气候治理的多元化是以排他对抗还是以合作共赢模式推进,决定了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是分裂的还是包容的。  相似文献   

3.
《巴黎协定》确定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框架,其正式生效集中体现了近年全球气候治理认可度显著提升、渐趋理性务实、参与主体更为广泛、基本治理格局正在转变等。本文结合《巴黎协定》生效的大背景,在分析全球气候治理新特征、新趋势的基础上,就目前全球气候治理存在的"共同而有区别"原则需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兑现资金技术支持并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文本内容不统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面向国际、面向国内两方面提出了新趋势下中国低碳战略的新部署。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签署了《巴黎协定》,正式对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进行了制度性安排,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巴黎协定》的签署,传递出全球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村河流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因其存在公共物品属性以及治理的复杂性,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依托协同治理理论,构建SFIC模型为分析框架,基于南通市X镇生态河建设项目的个案,在深度探析其在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及协同效果等方面治理困境的基础上,从构建激励机制、催化作用、保障体系、沟通交流平台和监督评估体系多角度提出完善之策,以期改善农村水环境,实现农村河流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6.
正气候变化是当前最突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之下,我国提出了自主减排贡献目标。为尽早实现这些减排目标,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中央政府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等非国家主体单元的协同努力。通过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等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加强与各方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交流及务实合作,鼓励城市积极参与全球跨国城市气候治理,努力提高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履约能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12月11日,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提出到2050年欧洲要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气候中和,并承诺将在100天内出台首部《欧洲气候法》。《欧洲绿色新政》被誉为欧洲绿色新纲领,对其在"后巴黎时代"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中长期战略布局,成为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雄心和力度、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风向  相似文献   

8.
《巴黎协定》生效后,落实《巴黎协定》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本文多角度观察波恩气候变化大会的最新发展动态,针对欧盟、美国、"基础四国"等国际气候谈判的主要利益集团,分析了国际气候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文章认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毋庸置疑,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负面影响有限且可控,未来全球低碳领导力主要来自"基础四国"、欧盟、非国家行为体和民间力量。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了中国积极利用各种平台,整合积极的政治力量,坚定推动落实《巴黎协定》,重塑全球低碳领导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梁静波 《环境保护》2023,(18):45-48
协同治理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低效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区际差异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决定因素。本文针对当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诸多困境,提出突破路径: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协同治理机制,汇聚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合力;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打造流域治理共同体;遵照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发展思路,推进流域产业协同发展;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治理成本和收益均衡。  相似文献   

10.
推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通过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制度日趋科学完善,解决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问题。通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向绿色转型、蓝色发展,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共治,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1.
<正>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潮流。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坚定地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明确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和框架,积极兑现承诺、加强合作,与各国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气候投融资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气候投融资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和窗口期。为持续有序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我国需加快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标准体系,助力"一带一路"绿色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所处的阶段和时期做了分析,提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应该是"巩固、调整、充实、提高",原则是"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协同治理、社会共治",并提出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健全管控手段,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有效的科研保障体系;实施重点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多元主体共治的视角下对国内外水污染问题进行综述,并分析目前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两大困境:利益角色的多样化和治理模式的单一性。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引入第三方机构治理以及鼓励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空气质量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目标需求,仅依靠命令控制型手段为主的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将不足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目标. 结果表明:构建“政府-科研机构-市场-社会组织”多元共治模式,通过命令控制与非命令控制的协同实现治理方式转变,从而提高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 在顶层设计层面,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气污染程度及各行业污染控制措施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制定差异化减污降碳政策;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学科融合、部门协作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科技研究,解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评估以及科技数据、资源共享和研究成果落地等问题;在市场方面,将自愿减排交易和更多高排放行业配额交易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强与排污权、用能权、绿色电力等环境权益交易之间的协同,强化市场手段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治理机制和手段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构建第三方环境信用平台,促进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公众等关键利益方形成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 研究表明,“政府-科研机构-市场-社会组织”多元共治模式能有效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多元共治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市场与社会组织的作用,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需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环境治理PPP项目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此类项目的强外部性导致环境治理常常陷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社会失灵的"三重失灵"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探析了单方治理失灵的原因,通过对多中心理论、协同和治理的分析解读,概括了环境治理PPP项目中多元协同治理的特点,厘清了环境治理PPP项目中的多元主体,构建了以政府为核心、企业为载体、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为环境治理PPP项目外部效应内部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环境》2016,(10)
正"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9月3日,习近平在杭州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时强调。"此次改革是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调整,先易后难,平稳有序,以最小代价推动改革完成,不留‘烂尾楼’,  相似文献   

17.
声音     
《环境》2016,(5)
正"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蓝图和愿景,是人类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今天,我们共同签署这一协定,就是要进一步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将蓝图化为行动,将愿景变为现实。"——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出席《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上表示。"环境监测数据是环保工作的眼睛和耳朵,是进行环境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  相似文献   

18.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商以实效性为核心评价指标。当前,我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商制度的发挥仍面临着“区域利益主义”倾向盛行、协商主体范围相对狭窄、协商程序可操作性不强、协商内容不完善等诸多制约。为改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商的实效性,应树立“流域整体性”的治理理念,塑造协同共治的协商主体格局,搭建动态的协商程序规则,缮治协商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宣示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与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前,要锚定实现碳中和愿景,牢牢抓住"十四五"的关键窗口期,统筹谋划目标任务,抓紧制定并实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深化重点领域低碳行动,推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强大合力,切实提升气候治理能力,以更加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环境》2021,(1)
正"第一,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中方欢迎各国支持《巴黎协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第二,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各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第三,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