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掌握污染源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是在流域尺度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分别从污染源的活动水平(简称“活动水平”)、污染物产生、污染物去除和污染物排放4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对黄河流域60个市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开展了现状评价和聚类分析.采用污染分布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表征各市州污染集聚格局,并利用空间分析模型Global Moran's I和Gi*指数判断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趋势与冷热点地区.结果表明:按照水污染排放特征的差异,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在水污染格局上可划分为高排放强度区、高排放绩效区、污染集聚区和低排放绩效区;水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格局分布一致,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呈现明显的阶梯型分布,上游地区单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排放绩效低,下游地区区域性污染集聚效应明显;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沿黄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连片污染集聚,集中分布在晋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污染排放特征和空间集聚格局,建议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加强中下游城市群的污染协同控制.   相似文献   

2.
李媛  张同斌  亓彭飞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0):4617-4630
从2003~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收集了各年度各城市的环境保护约束目标,考察了各类环境约束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SO2等工业污染物的直接约束能够在促使政府提升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释放经济增长红利;关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的间接约束不足以刺激污染型企业转型,且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无环境约束将产生正向经济增长效应,但会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中间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和环境治理是环境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传导渠道.在环境保护约束的特征方面,约束目标“加码”将抑制经济增长,设定污染物减排区间更有利于发挥经济增长效应.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方面,对环境污染物设定约束目标有助于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无约束则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应在明确设定污染物排放目标的基础上,遵循渐进原则对环境保护约束目标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李媛  张同斌  亓彭飞 《中国环境科学》2021,40(10):4617-4630
从2003~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收集了各年度各城市的环境保护约束目标,考察了各类环境约束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SO2等工业污染物的直接约束能够在促使政府提升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释放经济增长红利;关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的间接约束不足以刺激污染型企业转型,且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无环境约束将产生正向经济增长效应,但会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中间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和环境治理是环境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传导渠道.在环境保护约束的特征方面,约束目标“加码”将抑制经济增长,设定污染物减排区间更有利于发挥经济增长效应.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方面,对环境污染物设定约束目标有助于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无约束则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应在明确设定污染物排放目标的基础上,遵循渐进原则对环境保护约束目标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超低排放技术在中国火电行业的广泛应用,中国火电行业排放水平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故现有火电排放清单排放因子和排放量等无法反映当前火电污染物排放提标情况.基于全国火电在线监测(CEMS)、环境统计和排污许可等数据,提出一种自下而上逐企业建立中国火电行业排放清单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的特点是更加全面的考虑了火电行业超低技术,实际排放浓度与活动水平等综合因素.作为实例,本文基于所提出的火电行业排放清单的方法计算了新的2015年中国火电行业排放清单(HPEC).结果表明2015年全国火电厂SO2、NOx和烟尘平均排放浓度范围分别为7.88~208.57、40.33~238.2和5.86~53.93mg/m3.北京、上海火电排放基本达到《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制定的超低改造目标;绝大部分的省份SO2、NOx在线监测均值小于排污许可执行标准均值.中国燃煤机组的SO2、NOx、烟尘排放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67、0.76、0.16g/kg(以入炉煤计).全国火电CO、VOCs、NOx、SO2、PM10、PM2.5总排放量分别为403.87、10.73、122.94、146.68、28.72和22.80万t/a,平均排放绩效值分别为1.06、0.03、0.32、0.39、0.08、0.06g/(kW×h).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套完整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效应评估与规划方法:首先,采用排放因子法分别计算减排措施(减排主体)对各类温室气体(全球污染物)和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量;其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的污染物当量值、税额,以及碳排放权交易价格、IPCC发布的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GWP)值等参数为依据,将全球和局地两类污染物归并为综合大气污染物排放量(QIAP),或将2类污染物减排量归并为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ICER),二者皆以综合大气污染物当量(IAPeq)计量;最后,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等评估指标和方法开展协同控制效应评估,绘制并依据边际减排成本曲线进一步开展协同控制成本-效果优化规划.应用此方法体系开展的钢铁、交通、电力等行业协同控制评估,城市协同控制规划,以及城市协同控制绩效评估的结果表明,该方法体系具有科学性、简明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选择了江苏3个典型的经济发展区域,就区域GDP与污水排放的关系,动态分析区域的水环境保护成效.苏州市经济发达、外资比重高,2005年人均GDP5.38万元,GDP与污水排放关系呈线性增长;南京市经济较为发达、国有大中型企业比重高,2005年人均GDP3.71万元,GDP与污水排放关系呈线性降低;徐州市经济相对欠发达、以煤炭重工业为主,2005年人均GDP1.32万元,GDP与污水排放关系呈波动状.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和污水排放特点,苏州市水环境保护重点应同时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南京市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徐州市主要应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浓度,使各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刍议总量控制约束下排污收费费率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2):13-15,21
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政策框架下,要实现社会生产最大化,就必须提高排污企业和行业的排放绩效.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只对污染物排放当量收费而没有考虑污染物排放绩效,这一政策在改善企业环境行为方面的作用尚未发挥到极致.将排放绩效指标引入排污收费制度,鼓励排放绩效高的企业发展,抑制排放绩效低的企业发展,将使排污收费政策的作用从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转变为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下对环境容量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污染物排放量在各生产者之间的有效分配实现社会生产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效益的灰色关联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对机动车排放的控制措施进行效益评估,引入“机动车当量排放”的概念,通过对执行不同时期新车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计算当量排放,给出了北京市2000—2004年的机动车NOx总排放量,并将该排放量与相应的区域环境污染物质量浓度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环境ρ(NO2)年际变化与基于当量排放的NOx总排放量年际变化在总体上呈现中等程度的关联,说明实施新车排放标准对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变有着较大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北京市3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收集的5种主要污染物浓度(NO2、CO、O3、PM2.5、PM10)数据,对2018~2020年北京市5个交通站点污染物浓度进行分析,并与11个城市评价站点及2个背景点(密云水库、定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3a间各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除PM10外,交通站点各污染物浓度降幅均大于城市评价站点.2020年交通站点NO2降幅最大,比2018年下降了31.37%.除个别时期外,5种污染物浓度在交通站点比城市评价站点普遍高出3%~50%.且以NO2最为突出.(2)2018~2020年各监测站点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不同.O3夏季高、冬季低,最高值出现在2018年6月;其余4种污染物浓度基本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2018年3月受沙尘及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污染物浓度出现了极高值.(3)为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交通污染排放的影响,比较了5种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与2019年同期相比,疫情后三个阶段的NO2下降最为显著.交通站点NO2、CO、PM2.5平均降幅比城市评价站点高出了4.81%、10.21%、4.38%.  相似文献   

10.
王媛  李玥  乔治  卢亚灵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1):4561-4569
利用WRF/CALPUFF耦合模型,在同样重污染气象条件下,选择了当下模拟应用最广的两组排放清单对4种主要污染物(NOx,SO2,PM2.5和PM10)进行京津冀城市间区域传输贡献比较分析.其中一组排放清单来自政府的环境统计(以下称:环统排放清单),另一组排放清单是来自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以下称:MEIC排放清单).污染物的浓度空间分布表明,两种排放清单下污染物浓度均呈现北部以唐山中心,南部以石家庄-邯郸为中心的分布特征,均是由两个浓度最高的中心向外逐渐降低.但是环统排放清单下模拟的污染物浓度高值区范围更大,更接近实际监测数据.基于不同的清单输入,一些城市的传输角色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对于4种污染物,两种排放清单模拟出的沧州与周边城市的净传输方向完全相反,在MEIC排放清单中,沧州以向外净传输为主,即为源;而在环统排放清单中,沧州则变成了净输入城市,即为汇.这些结论将影响大气联防联控中各城市源汇责任的认定,在实际环境管理中应注重多源数据的选择、验证和比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以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和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三次曲线拟合了各地区人均污染物指标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同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不同省(市、自治区)按人均污染物指标和人均GDP的相关性分为5类,并通过计算各类别相关指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揭示了不同类别中各省(市、自治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我国没有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越严重;在人均污染物指标和人均GDP的空间关系上,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为正相关,广大中西部地区为随机分布,少数经济落后地区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建立了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包括五个系统控制层指标和21个基本指标,收集了安徽省2008年-2015年统计年鉴和环统相关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模型计算了安徽省"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年间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好.想要在发展上有所突破,应从环境保护及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1997—2013年中国绿色GDP核算及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基于资源环境视角,通过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对1997—2013年中国及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GDP进行核算,并进一步通过人均绿色GDP及绿色GDP指数揭示地区绿色发展现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在1997—2013年间绿色GDP指数为78.99~87.06,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依赖度较高。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节约效果显著,环境污染管治仍需加强。2)区域差异上,人均绿色GDP与绿色GDP指数均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格局,即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其资源环境依赖性也较低。3)将全国进行绿色发展分区后,处于健康区的省市有10个,潜力区5个,高危区10个,警戒区6个。绿色发展健康区主要覆盖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内陆省市为绿色发展高危区的主要覆盖区。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与发展工业相统一的经济模式,以循环经济理念规划指导工业化发展是汉中实现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3R”等原则制定了汉中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汉中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整体来看,汉中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因此,为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汉中市应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落实节能责任;强力推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建立真正的循环工业园区,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区域或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压力的大小,提出了一种新的、由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标准、区域面积和区域或行业GDP构建的综合指数,即环境压力指数.利用环保部、国家统计局的观测数据对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气环境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地域性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 工业仍是造成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大气环境压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江西省为例,介绍了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其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排放在全省中的比例,并从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管理绩效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现状。最后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机构、分解指标、建立环境统计制度、建设生态工业基础数据库、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动态核查制度、完善工业园区环境报告书制度等六大措施,落实工业园区管委会环境保护责任,提升管委会环境管理参与度。  相似文献   

17.
在各省、市2000年的环境预测的基础上,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了其中20个省、市(直辖)的大气环境预测,并从中探讨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为领导部门及2000年的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主要环境污染物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31个省市2014年环境污染物与经济的数据,探讨各省市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与GDP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二者的环境计量模型,分析31个省市的污染程度相似性。研究发现:中国各区GDP与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总氮、总磷以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相关性较大。GDP与废水总量的拟合曲线呈单调递增关系,与氨氮排放量拟合曲线呈倒"N"型。目前氨氮排放量随省市平均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GDP与其他四类污染物不存在明显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