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29%;耕地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50%,而且10年间面积减少了4813.3hm2,但年变化率比林地大,高达2.68%.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年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得出产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机制是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更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预测模拟研究对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与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济宁市白马河流域为例,以不同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10年和2015年白马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进行预测并检验其模拟精度,在较适宜的尺度条件下预测研究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表明:对2015年白马河流域实际土地利用图与预测图进行Kappa系数一致性检验,模拟精度较高为0.9121,表明预测与实际几乎完全一致。2005—2020年,白马河流域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明显,增加了89.04%;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草地减少最明显,减少了31.06%。2020年白马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尺度热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指数模型方法,从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速度、土地流向、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对淮南市1996~2003年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淮南市土地利用及变化的特征,并针对在工矿和居民点整理复垦、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对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较高;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较大,可划分成3种类型区;经济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是信息熵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福建省2018年全年超级大气监测站的VOCs监测数据,对福州市主城区大气中116种VOCs浓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种类、组分特征及来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应重点强化机动车监管,加强交通疏导,并根据不同行业的企业、时段等对涉VOCs排放企业进行监管,使VOCs、臭氧污染防控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高雪  任学慧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21-923,933
根据1995—200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及土地利用数据,以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基于信息熵和均衡度原理,分析了辽宁省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1995—2008年辽宁省土地利用信息熵、均衡度呈现波动状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逐渐趋于均衡。但从总体趋势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较差,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1—2011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社会人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结构差异明显,农用地占据绝对优势,其比重均在79%以上,但面积和比例持续缩小;建设用地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其比重仅为3.2%左右,但规模和比重却在不断扩大。②11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强度不大,仅为36%,各用地类型的动态度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③各类用地变化强度的顺序为:交通用地园地居民点工矿用地耕地水域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其他建设用地。④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4个因子及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交通发展社会人口。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海湾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变化特征,探析其变化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作用,本文以海南八门湾为研究区域,以RS与GIS为技术手段,提取了1988年、1998年和2009年3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信息,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并估算了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影响。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八门湾地区养殖水面、水田和果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红树林、天然林和旱作耕地则呈现大面积的减少。红树林、河流水面和滩涂湿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影响土地类型,可为海湾地区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的农业扩张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东北地区发生剧烈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本研究分析了研究区197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长季各月气温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农业扩张程度,探究LUCC对农业扩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指导农业发展规划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976—2008年农田面积逐步增加,生长季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1976—2001年生长季气温的上升趋势不稳定,气温变化程度较大;2001—2008年,农业扩张放缓,生长季气温上升趋势显著,且上升趋势一直增加,气温变化比上一时期更稳定;且这两个时期农业扩张和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在南北和东西方向上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Markov模型的南京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2000年、2008年遥感数据,采用ArcGIS和Excel测算出南京市辖区8年土地利用的Matkov转移矩阵,从数量、空间和结构角度分析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预测2016年的各类用地面积.结果表明,2000-2008年研究区的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扩张较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略有减少,呈集中态势;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减少,未利用地减幅最大.在空间上,研究区的建设用地扩张由"同心圆状"变为"纺锤状",土地利用集中度和强度都增大.2016年预测显示,城镇用地比重达44.76%,耕地减少23.47%,其余用地基本保持前8年的变化趋势,但动态度有所减小,仅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幅增大.  相似文献   

11.
LUCC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IIn0C)模型,分析了LUCC模型构成,并根据各模型功能差异将当前广泛使用的模型分为模拟模型和评价模型。对模拟模型的建立思路和评价模型的具体公式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模拟模型能够对LUCC分布及变化进行模拟和演示,而评价模型能够反映出LUCC分布和变化的具体量化指标,两类模型各有优缺点。最后指出了目前LUCC模型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合肥市近19年来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 、CBERS—2资源卫星数据,采用基于知识型光谱特性的增强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合肥市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的专题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合肥市近19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整个阶段—耕地减少了23.38%,建设用地增加了61.26%;城镇用地新增速度最快,且新增速率远大于转移速率,属高速扩张型;②区内最"敏感"的类型是交通用地,其新增速率在两个阶段分别达到1.64和1.62,远高于其它的类型;④从城市扩展的方向上看,合肥城市的发展主要以西南部、南部和东部为主,西南部最为明显;城市已经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形成"南进—东拓—西缓—北抑"的空间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3.
Scientists have aimed at exploring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and modeling future landscape pattern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se phenomena. This study addresses LUCC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China, from 1974 to 2000. Based 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LUCC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were assessed using cross-tabulation and landscape metrics. Then, using the CLUE-S model, changes in area of four types of land cover were predicted for two scenarios considering forest polices over the next 20 years. Results showed that forestland decreased from 1974 to 2000 due to continuous deforestation, while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increased correspondingly. At the same time, the farmland and settlement land increased dramatically.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ccompanied these changes. Forestland, grassland, and farmland take opposite trajectories in the two scenarios, as doe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LUCC has led to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such as biodiversity loss and lowering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相似文献   

14.
艾比湖地区是中国沙尘暴的起源地之一,而且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指征作用。利用中巴资源卫星影像,结合Modis数据,采用遥感数据分类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植被指数模型,建立解译标志,采用无监和有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了艾比湖湿地保护区LUCC的现状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巴资源卫星资料提取艾比湖湿地保护区LUCC的现状信息作为基础资料进行精度检验,主要运用实地景观的比对,并充分考虑了点的空间分布,在采点方面,研究分层采点法,在误差矩阵法和Kappa系数法的基础上尝试了权重法和平均法,用这几种方法对该区LUCC的现状数据进行检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及节约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耕地日趋减少,城市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用地矛盾加剧。通过对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资源浪费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提出了节约用地的措施,指出平原地区是今后土地利用的重点;采取合理的经济措施,是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流转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Nicaragua, home to the largest remaining extent of rainforest in Central America (total surface area) and to a significant indigenous population, has lost approximately half of its forest cover since 1950. This major and rapid loss of forest cover has been explained as the consequence of an eastward moving agricultural frontier that cuts through the region of Jinotega. If the current deforestation rate continues, the country could lose its remaining forest cover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ext two decade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dynamics and relationship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LUCC) in this region are understood. To examine LUCC in Nicaragua over time, Landsat imagery from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region of Jinotega, taken in 1978, 1987, and 1999 was utilized. A remote-sensing method,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which allows for the grouping of spectrally similar values for each year, followed by an image change detection analysis (post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was conducted. Groundtruthing (field validation) was conducted in 2006 to validate the data, which yielded increasing overall accuracy rates of 71.68% for 1978, 82.35% for 1987, and 84.38% for 1999.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nge dete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f the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overtook this region, it happened before 1978. Therefore, the possibility that either deforestation did not actually occur along an agricultural frontier or that it was located further east exists; this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subject for future studies. There was, however, clear evidence of increased forest cover from 1987 to 1999 near the urban center, correlating with the enforced reforestation law in the city of Jinote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