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多年来,为了保障流域的生态安全、保证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多数河流上游地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然而,我国大多数河流的上游地区往往是经济相对贫困、生态相对脆弱的区域,这些区域很难独自承担建设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同时这些地区摆脱贫困的需求又十分强烈,导致流域上游区域发展经济与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就需要下游受益区和中央政府来帮助流域上游地区分担生态建设的重任.因此,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中央及下游受益区对流域上游地区的补偿机制,可以理顺流域上下游间的生态关系和利益关系,加快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效保护流域上游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榆林市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是全国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文章以"成因及结果表现"为基础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支持下,对榆林市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市生态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面积所占比例为54.50%,极度、重度和中度脆弱区面积所占比例超过了总面积的70%,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交叠影响,榆林市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显著。北部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上高于南部,高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古长城以北风沙草滩区,尤其是榆阳区和神木县境内,除自身自然潜在脆弱外还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给该区生态脆弱性带来的人为干扰脆弱,生态脆弱性表现尤为显著;而东南部和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相对较低,尤其是靖边和清涧境内,主要以微度脆弱为主。说明近年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改善了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生态分区管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地区发展战略,未来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将加剧区域生态问题,加强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识别京津冀生态保护重要地区的基础上,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和生态防护修复区,根据各区特征和问题,明确了不同区域的生态保护目标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保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总体趋势向好的方向发展,但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仍然存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困难,生态保护与恢复科学决策亟待加强,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理论技术方法、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制定与实施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以确保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生态脆弱区叶面积指数(LAI)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研究,对揭示该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CN0 5.1气象数据和全球陆表特征参量(GLASS)LAI产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生态脆弱区1982—2017年LAI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气象因子。结果显示:1982—2017年,中国生态脆弱区气温基本呈上升趋势,而降水趋势的区域差异显著。大部分生态脆弱区LAI呈增长趋势,包括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脆弱区大部,以及北方农牧林草脆弱区西部和东南部、南方农牧脆弱区北部和东南部。中国生态脆弱区LAI增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气温,其中生态脆弱区大部LAI增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日平均气温,而干旱半干旱脆弱区西部和南方农牧脆弱区LAI增长的主导气象因子分别是和日最低和最高气温。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升温对我国生态脆弱区植被生长有积极影响,但在一些区域受湿度状况调制。  相似文献   

6.
《环境工作通讯》2008,(12):I0013-I0023
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是控制生态退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落实《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具体措施,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依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有关精神,我部编制了《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相似文献   

7.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计,在我国,需要生态移民人口高达700-1000万人次,而目前生态移民无法突围出贫困及生态脆弱区的问题也已经十分突出.不下决心将这些人口撤离西部贫困及生态脆弱区,国家巨大的努力与投入,到头来仍有可能成为无效投入,最终还需要政府重新给予有效解决.继续注重"就近搬迁"原则,会导致移民越多,问题越多.  相似文献   

8.
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人地矛盾尤其突出。为研究云南小江流域耕地生态承载状况,以2008、2011、2014、2017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法和GIS技术在修正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从地貌分区对小江流域耕地4个节点的生态承载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流域耕地生态足迹增长迅速,其中沉积平坝区、峰丛洼地区和台地槽谷区增长较快;耕地生态承载力先减后增,整体变化幅度较小;流域内除了岩溶河谷区北端耕地生态盈余以外,其余地区皆为生态赤字,对耕地的过度消耗利用,导致耕地处于高负荷状态,很不利于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自2014年开始赤字状况有所好转。整体来看,岩溶中山区和河谷区赤字状况要优于沉积平坝区、峰丛洼地区和台地槽谷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以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以分县为基本单元,系统评价了我国县域尺度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①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以生态赤字区为主,生态盈余区和生态平衡区为辅。不足1/5的人口分布在约2/3表现为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国土面积上,而4/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3表现为生态赤字的国土面积上;②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呈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大体由东南到西北呈现从严重超载到富富有余的分布态势。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已严重失衡,且人口密度大、 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沿海城市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空间生态不平衡性将更加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需引起足够关注。从流域关系来看,应妥善处理上中下游间的关系,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周振球 《环境》2013,(Z1):20-21
随着全球人地矛盾的日趋尖锐,生态环境在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林草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在我国,这些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面临的生态安全危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