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太湖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太湖已成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中一切矛盾的集中区,在分析太湖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分区原则和划分指标,提出了太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分区意见。  相似文献   

2.
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藏族地区(简称藏东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阐明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该地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的结果,论证了江汉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区和地下水单元的富水性,水质,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地征,地下水开发利用合理井距,单井开采水量,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长江源头区的通天河流域农业土地资源作了分析,就农业土地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的限制因素,适宜因素进行评价,提出该流域开发利用农业土地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的野生蔬菜植物资源约有213科815属1800余种,其中云南野生蔬菜资源就有106科,272属,375种已发现并得以鉴定。云南因其复杂多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野生蔬菜种质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悠久的野生蔬菜研究开发利用历史,但多数还集中在初级的资源研究应用,缺乏系统的评价利用,故其利用率不高。以实地和市场调查为主,查阅资料为辅,在对云南省野生蔬菜资源的分布、研究利用情况以及分布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云南野生蔬菜分布特点、研究利用现状、存在问题,指出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省野生蔬菜具有良好的前景,并提出了资源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猕猴桃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果树资源,长江三峡库区是猕猴桃的原产中心地带,物种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猕猴桃的资源特点,阐述了开发利用猴桃桃资源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以及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猕猴桃生产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低碳经济”概念应运而生,并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核电以其高效、清洁及供能的稳定性而成为各国追求“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江西省位于长江中游,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自“十五”后江西有了快速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巨大的电力能源缺口及环境污染的加重。江西省尚未发现油气资源,煤炭及水能资源产量严重不足,一次能源主要靠外省调入,但江西有着较为稳定的地质构造、较为发达的水系和充沛的雨水、丰富的铀矿资源、以及象东华理工大学这样的核工业人才储备基地,因此,江西既有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发展核电既能为江西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后盾又能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江西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潜力与减排效应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呈逐渐上升趋势。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显示出供给和环境两方面的压力,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能源替代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应。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经估算结果如下:第一,2009年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和城市垃圾3种生物质资源沼气潜力达839733亿m2,折合标煤7 31475万t;第二,开发利用3种生物质资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 880 59483 t。据此,提出建议:第一,重点开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农村生物质资源;第二,为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生物质能源产品进而实现减排效应创造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经济增长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 a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江西省耕地资源不断减少。选取GDP、人口、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土地利用弹性系数理论分析了1990~2009年江西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耕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原因;江西耕地利用弹性系数较低且呈现剧烈波动性,说明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江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磷矿有重要的农业、军工及化工用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主要的磷矿生产国和消耗国,我国磷矿资源面临全球磷矿资源日益稀缺、国内矿石产量不断增长等形势。为促进我国磷矿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本文在梳理磷矿资源国内外开发利用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磷矿开发利用面临着资源禀赋差,开采难度大,开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伴生矿利用水平低等问题。同时,从加强磷矿地质勘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分类开发利用资源、发展深加工业、控制出口贸易、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磷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海南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而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其所属海域(含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面积广达140多万平方公里。因而,突破狭隘的岛土意识,树立全新的大海南观和海洋意识,充分开发利用南海的资源,对于振兴海南的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对策是: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改革资源开发和管理体制;引进外资、开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长江河口淡水资源利用与避咸蓄淡水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长江口的淡水资源 ,首先要研究河口水质的污染程度以及咸潮入侵的时空变化规律。长江河口水质除边滩存在局部污染外 ,主槽水质良好。长江口南支、南港、北港盐水来源主要有北支倒灌和外海盐水直接入侵两种形式 ,盐水入侵具有周日、半月、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 ,由于北支倒灌咸水团的影响 ,低盐度值往往出现在大潮期和涨憩附近。通过修建边滩水库 ,达到控制引水时间、避咸蓄淡的目的。最长连续超标天数的推算是确定水库库容的关键问题 ,采用数理统计、二维数值模拟、ARMAX模型 +Markov模型等方法推算 ,几种方法相互印证 ,计算结果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避咸潮取水 ,蓄淡水保质” ,这是宝钢干部、科技人员总结出来的长江河口引水经验。长江口取水工程由取水系统、调蓄水库和输水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长江口避咸蓄淡水库的成功经验 ,对沿海潮汐河口的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河口淡水资源利用与避咸蓄淡水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发利用长江口的淡水资源,首先要研究河口水质的污染程度以及咸潮入侵的时空变化规律。长江河口水质除边滩存在局部污染外,主槽水质良好。长江口南支、南港、北港盐水来源主要有北支倒灌和外海盐水直接入侵两种形式,盐水入侵具有周日、半月、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由于北支倒灌咸水团的影响,低盐度值往往出现在大潮期和涨憩附近,通过修建边滩水库,达到控制引水时间、避咸蓄谈的目的。最长连续超标天数的推算是确定水库库容的关键问题,采用数理统计、二维数值模拟、ARMAX模型+Markov模型等方法推算,几种方法相互印证,计算结果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避咸潮取水,蓄淡水保质”,这是宝钢干部、科技人员总结出来的长江河口引水经验。长江口取水工程由取水系统、调蓄水库和输水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长江口避咸蓄淡水库的成功经验,对沿海潮汐河口的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庐山旅游气候资源优势评价及深度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候资源是旅游事业开发中极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分析和评价了庐山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指出庐山具有适宜的气温,适中的湿度,丰沛的降水,类型多样的气象景观,并且还有较长的适宜旅游期等资源优势。据此提出了开发四季旅游和度假旅游,建设世界别墅公园和大自然花园的构想,以期能充分发挥庐山风景区的旅游气候资源优势,使风景区保护与资源利用、旅游开发相协调,同时又利于实现风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入手,通过对资源近视症”的表现及后果的分析,提出西部西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树立全面的资源观,立足优势,面向市场,抓住机遇,合理开发资源和利用资源,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本民族,本地区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脆弱生态环境刍论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西北部。该地区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成都平原的水源生命线。但几十年来,该区域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被列为南方山地典型脆弱生态环境区。在分析岷江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的自然因素: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地貌状况和地面组成物质的脆弱性以及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人为因素:土地的过度垦殖、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草场的过度放牧等,提出了改善该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对策。结果表明,科学利用与发展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加大坡耕地的坡改梯力度,合理利用土地、重视干旱河谷的治理、聚落的重建与迁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既可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又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最终使该区甚至整个川西地区的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油气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资源所在地为国家建设输出了大量的能源,本地的经济发展却依然处于落后状况,导致目前资源所在地出现了种种矛盾和冲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资源所在地的利益补偿机制所致。以油气田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现状为例,指出目前的利益分配中主要存在资源所在地税收分配收益少、开发带来的生态污染补偿缺失、油气田项目征地补偿过低、资源开发没有促进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等问题,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构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益向资源所在地倾斜、实行生态补偿、创新征地补偿方式和资源就地转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丁和张维迎对“公共地悲剧”的论述,是以参与耗用公共资源的人数不变为假定的。但是,有些资源即使在长期中也无法改变其公共资源的属性,这使得耗用这类资源的人数在长期中会发生变化。只要有超额利润,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耗用该资源;反之,则会有人退出。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探讨了长期中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下,人们耗用这种无进入壁垒公共资源的均衡情况的差异。结果显示,集体理性可以使该资源的耗用速度减慢,但是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福利减少;而个体理性下资源的消耗速度更快,但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福利的效果。进一步认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制度只能是权宜之计,技术才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