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何建坤 《绿叶》2010,(6):19-24
低碳发展是当前世界变革的一个潮流,哪个国家适应了这个潮流,哪个国家主导了这种潮流,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强盛起来。未来世界新能源技术是引领这个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我国要实现2020年自主减排目标和未来发展中不断向低碳发展的社会转型,当前就要把发展核心技术作为一个战略性的优先领域来进行部署。中国要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向生态文明迈进,就必须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实现这一发展蓝图的关键,是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何茂春  孙爽 《绿叶》2010,(Z1):131-134
哥本哈根会议让中国由主要承担地区责任变成了承担全球义务,角色的转变要求中国必须更富智慧和远见。"后哥本哈根"时代,全世界所观望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的崛起,而更是一个有着核心价值观、有着完整的文化体系、能够让人类对未来看到希望的新文明的崛起。在这中间,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这条路中国是避不开的,因为绿色、节减、高效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华沙)当地时间11月15日上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青年在行动”主题边会在波兰华沙国家体育馆中国角举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气候司、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华人青年联盟和世青创新中心组织了10余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参会。“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青年在行动”是本届“中国角”活动中17场系列边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由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气候变化司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6.
蒋高明 《绿叶》2013,(7):33-41
在《能量.环境与经济》中,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欧登描述了对未来的设想:“未来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将包括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化模式向分散的农村模式发展;……。未来是从城市向乡村发展和转化。”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在一个特定的方面反映了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环境问题纷繁复杂,环保对策丰富多样,在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中,十分需要有一条主线把整个探索过程整合起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条主线可以归纳为"全面增强环境保护的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国环境NGO整体上处于一个调整期,这种调整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中国环境NGO从此会走上一条更为成熟、平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面对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企业要生存、发展,要与世界经济接轨,就要只争朝夕地为企业创造绿色环境,生产绿色产品,适应当今和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2000年初,河北省河间市人民政府和河北河英食品有限公司向联合国有关组织申报建立“河英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的项目。经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技术促进处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论证、全民生态意识教育、科技培训、环境监测、评审,并在沧州市、河间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0年8月13日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技术促进处正式批准确认为“河英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并在国际投资促进中按“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待”。这使得河英示范园区成为全国十家示范园区之一,使得河英公司向绿色的未来迈出令人可喜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中哈吉3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又给了国人一个更加自豪的理由。这两处遗址,一处为水路,一处为陆路;一处为南北走向,一处为东西走向;一处横亘我国南北;一处横跨亚欧大陆……如此两处申遗的成功,是对大运河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认同,也能够更好地保护两处历史文化及相关遗址。但是,一个担忧也隐隐而来:在运河和丝绸之路一  相似文献   

11.
以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国家战略,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国内18个省域和沿线65个国家,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省域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回顾认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是促进我国经济绿色转型、消除国际社会担忧、推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国内18个省份之间的环境污染状况和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省份,绿色发展水平相对领先,但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明显较大。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省域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即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地区间同质化竞争严重、污染性产业向中西部省份梯度转移、生态环境脆弱,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敏 《绿叶》2011,(5):19-23
从"重商主义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对国家治理最为重大的挑战是市场力量逐渐"脱嵌"于社会共同体。因而,需要扩张政府管制权力来平衡市场与社会,这也是未来中国整合中国食品行业碎片化管制权的应有之义。另外,中国国家转型的独特逻辑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性的食品"小作坊",这成为制约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对此,通过强化司法监督,实现司法的常规化权力运作,有助于化解治理僵局。  相似文献   

13.
<正>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2011年4月12日向媒体通报201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主题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余谋昌 《绿叶》2014,(5):73-78
中国的农业文明达到了世界最高成就,曾经拥有世界话语权。但是,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由于农业文明的道路惯性,中国没有走上工业化道路,被迫成为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中国失去了世界话语权。未来世界是生态文明的世界,未来的世界话语权是生态文明的话语权。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新的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手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重建世界话语权的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5.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进行的“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评选,于9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揭晓。其中,6家中国环保企业生产的6个除尘器品牌产品进入榜单。环保产品首次入选中国名牌产品,是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向这些企业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6.
姜山 《环境教育》2008,(3):59-61
国家环保科普基地是向公众普及环保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素质的单位或场所,在开展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科普活动中具有公益性和示范性。“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应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履行相应的义务。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低碳年鉴》编委会、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今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低碳十大新闻暨《中国低碳年鉴2010》",旨在展示年度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反映中国在低碳发展中的重大行动和成效,体现中国低碳发展的未来方向,引导、促进中国低碳发展。①低碳成为两会热点2010年3月3日~2010年3月14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第三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18.
何茂春  孙爽 《绿叶》2010,(1):131-134
哥本哈根会议让中国由主要承担地区责任变成了承担全球义务.角色的转变要求中国必须更富智慧和远见。“后哥本哈根”时代.全世界所观望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的崛起.而更是一个有着核心价值观、有着完整的文化体系、能够让人类对未来看到希望的新文明的崛起。在这中间.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这条路中国是避不开的.因为绿色、节减、高效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以"改革承载使命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新华网2014(第四届)中国能源高层对话暨年度榜样企业发布"9月26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国能源高层对话共分为"中国能源战略转型机遇与挑战"和"能源企业‘三个创新’与绿色发展"两个专业分论坛。来自政府部门、能源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方面的代表,将共同为中国能源行业改革创新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环境标志”是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某些标准规定,向产品颁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标志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损害甚微,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回收、利用。“环境标志”始于德国。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订立了标准,有些国家还规定:无环境标志的外国产品,在进口时数量和价格要受到限制,随着“环境标志”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实施,“环境标志”标准将向各国一致,相互承认的方面发展。“环境标志”的出现,于无形中运用了市场规律,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了企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