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章标题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  相似文献   

2.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4.
印度洋海啸引发近日国内一场驴唇不对马嘴的争论, 始作俑者是以反"伪科学"著称的何作庥院士。何院士 "大自然不需要敬畏"的高论甫出,立刻引发一些环保 人士前来笔战。而以何为首的"科学派"毫不示弱,出 手阔绰地给环保主义者送上"反科学"或"无知" 的高帽子。甚至有"科学卫道士"跑到纸帽子顶 上练毛笔字,"敬畏大自然岂止是反科学,简直 是反人类"!  相似文献   

5.
一、环境公德教育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曾说:"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积德'的事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也把"保护环境"纳人社会公德的范畴。环境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环境法制建设、环境科学技术,也包括环...  相似文献   

6.
<正>近些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而环境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让环境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担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曹森  徐庆 《环境教育》2007,(10):15-17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但现实向人们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观念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将生态建设放到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又在全国首开先河,提出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就是对"建设生态文明"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环保生活     
<正>环保是这个时代的热点话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单靠一方力量,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在世界各地,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产生,要改善环境问题,就需要从我们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近年来,为了治理环境污染,"低碳生活"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说起低碳环保,让我想起了一个地方,那就是  相似文献   

9.
让我们的思想"绿"起来,不仅应成为对环保人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全球环境形势危急,中国环境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每一位公民都不仅应在行动上身体力行保护环境,更要在心灵深处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 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 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 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 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 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 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  相似文献   

11.
雾霾天气是个"慢性病",治理空气污染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必须有所作为。2013年4月22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  相似文献   

12.
陆莉 《环境教育》2012,(9):69-71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本文借鉴"破窗理论"的原理,阐述学校环教育中的工作方法:保持"每一扇窗"的完整性;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做好"窗"的保养工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我们每一个公民责无旁贷的责任。学校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什么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正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名公民都应该做、都必须做到的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一位不怎么起眼的少先队队员,却做到了保护环境这一"小事"。其实,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总会有一点害羞。不过,这次"事件"给了我一个教训,使我改掉了一个坏习惯。那天下午风和日丽,我单手拎着装满垃圾的垃圾袋,慢吞吞地走向楼下的垃圾桶。还剩一两步路时,因为懒惰,我将手中的垃圾非常随意地向垃圾  相似文献   

14.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环保教育的培养是我们对国家对未来社会的一个良心工程,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高速发达的今天,"环保"从被当成一种时尚到一种生存去宣传,"环保"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界。似乎只是一个转身,森林变成了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2004,(5):54-54
退休教师周美恩几十年风雨无阻,孜孜不倦地开展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她自己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带动了一大批环保志愿者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事行列中。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环境保护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正视河流的生命,我们需要自然的、生态的河流!现在,小河小沟堵了,大江大河堵了,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技术和钢筋混凝土,在中国的大地上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心肌梗死"。我们不是不要发展,但我们现在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获得的。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了引导中小学生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经研究决定,《环境教育》杂志社于即日起在全国"绿色小记者站"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征文。鼓励各地"绿色小记者站"组织学生撰写文章。符合要求的来稿,刊登在中国环境教育网、环境教育杂志微信平台,优秀稿件刊登在《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小记者园地今年暑假,在参加学校生态委员会组织的水主题实践活动期间,我第一次听到"小河长"这个名词。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特别的角色,它的职责是保护河流环境,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一直坚持做下去。虽然有生态委员会的上岗培训,但我依然有些不解,我这小小年纪,要怎么保护河流?小河长到底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环保宣传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你我他,环保靠大家。""优美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但这些标语所倡导的,有多少人是这样做的呢?相信这会让你沉思……其实在一些小事中就暴露了我们平时不经意间的恶习。比如有志愿者在大街上分发的环保传单,但大约九  相似文献   

20.
人是自然环境的建设者,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受益者。以环境优美闻名于世的新西兰,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增强生态文明自觉,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资源,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把保护环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自然,重视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个人行为对自然的破坏,积极投身于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人人共建生态文明,就能共享绿色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