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逐步解决好三农问题,近年来,中央先后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关于“三农”问题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新农村建设从本质上说,是对农民权利义务关系、城乡利益关系和工农分配关系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农村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更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农户调查年鉴、农户调查问卷,分析新时期云南红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新时期云南红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主体,缓解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激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体制和制度创新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花果村是省级新农村示范点,为了探究新农村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查、数理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发现: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致富,农民收入有大幅度提升,但其素质以及环保意识仍然比较低。农村建设以本村村民的需要为根本,规划上有局限性,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加之资金有限,更难治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地推动发展循环农业,本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探索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的农业发展之路,循环农业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我国每年产生的6亿t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也是增进农民福祉、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要充分发挥杠杆作用,肩负起支持新农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优化信贷结构,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金融支持乏力、担保机构缺位、农业保险缺失、信用环境不佳等诸多困难与问题,尚需研究和解决。本文以平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面临拆迁问题。在拆迁过程中农民的心理行为变化是影响拆迁工作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扎根访谈和实证检验,以日照国际海洋城农民为调研对象,探究了农民拆迁过程中心理行为变化的主要动因,并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7.
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理论上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社会安全的需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宏观需求管理的需要.而且我国现酚段已有能力承担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看,农村土地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都迫切要求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坚持四项原则,现阶段着力抓好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起步,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本文基于系统工程的角度,立足于新农村建设实际,将我国新农村建设系统分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子系统,重点探讨系统发展水平、系统发展趋势以及系统发展协调度等可持续发展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9.
循环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持近年来,各地推动发展循环农业,本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探索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的农业发展之路,循环农业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我国每年产生的6亿t作物秸秆、45亿t畜禽粪便80%以上未经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量超过1.2亿t;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没有处理直接排放。如何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在推进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10.
试论重庆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重庆市是我国农村面积最广、农业比重最大和农业贫困人口最多的直辖市。维护好该市的农村生态环境,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不仅对重庆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确保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重庆市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该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协调发展面I临的主要问题有:尖锐的人地矛盾;巨大的移民和脱贫压力;频繁的自然灾害。提出该市农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把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自然保护区建设相结合,确保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将移民搬迁与地质灾害整治、库区周边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种看法,认为,这个建设过程不仅是一系列的方法创制,它的真实含义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创制,其直接针对是打破责任制以及各种权宜性或过渡性措施的局限,在城乡统筹的意义上谋求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理念在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延续,更是社会主义自身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既延续又改革的原创特性主要体现为,它的建设内容和可能途径始终是互为因果和互为表里的;新农村建设的创制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原则,而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将确证和充实着社会主义自身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农问题”的体制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一系列的制度创制,这些要求表明,一直以来全社会关注的“三农问题”进入了一个体制转型的新阶段。文章阐述了这个阶段所必然要产生的一些主要制度创制内容,即:在责任制基础上的新型土地生产关系创制;针对粮食经济转型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建立与生存、生产和生活统一性关系相适应的农村民生统筹制度体系;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促进乡村治理和制度创新。根据转型的目标设计,农民作为这个转型的主体其“自身就是问题”的性质将随着转型的实施和实现失去意义,而农村和农业即使存在问题,也只是主体需要并可台解决的对象性工作,所以“三农问题”将在中国整体的现代化发展中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2(106年我国27个省(区)的农村投入水平、政府效能发挥和新农村建设绩效进行客观综合评价,运用相关分析探寻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运用聚类分析探索各个地区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水平和对比情况.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和结论:①我国新农村建设绩效相对比较均衡,中部省份略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②农村投入水平的产出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西部地区的投入水平(相对水平)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③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呈不均衡态势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中部地区政府效能发挥更加明显,而西部地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相对较弱;④农村投入水平和政府效能发挥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两类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上海市郊区出现的两类重要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宅基地置换模式和村庄归并模式在改善农民集中居住的环境、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都取得显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宅基地置换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是外援驱动主要影响下的"新型城镇开发",需要配套农民市民化后的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政策。多出现于经济较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近郊快速城市化地区。核心是推进城市化,整治要点是将农村居民点纳入到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统筹配置,安置区的住房设计以容积率较高的多层楼房为主,同时建设相对配套的各项市政服务设施,从而解决农民非农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问题。村庄归并模式是在村集体主导、政府支持下开展的,是一种内核驱动主要影响下的"村庄自我更新",需配套财税政策来解决整治资金问题。多出现于经济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的远郊的农业地区。核心是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农村居住和产业发展的集中,其整治要点是村庄空间的重构,以降低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5.
燃起生态文明的火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已经走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所企盼的生态文明正向我们走来。文明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整体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生态文明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如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大大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作为失地农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施逐年补偿和入股分红的长期补偿机制,成建制地集中安置,同时,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符合要求的移民新村优先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以土安置方式的弊端,使移民能够同时享受到兴修水利水电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双重利好和发展机遇,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以及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开发性移民目标,实现地方政府部门、项目业主、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共赢。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淹没耕地补偿、移民安置区选择、移民新村建设资金、移民生活水平恢复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其次,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分为调查统计、规划衔接、新村建设和搬迁后扶四个阶段,分阶段阐述了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现实路径,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然后,从政策制度、经营管理、失业贫困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存在的风险和弊端,突出两者相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基于各类风险的具体表现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化解相应风险的策略,以期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得到落实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其实质内容之一是从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我国进行土地整治的重要区域,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进行分类研究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曲周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部,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村人口的集聚地,对于其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分类进行研究,对于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论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评价指标,利用量化后的指标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四种类型。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当地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确定的十大目标是: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至1.O%以下;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73m^3降低到120m^3以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m^3,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56%提高到60%,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水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6%降低至34%;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备的水法规体系;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9.
新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贫困的缓解、增加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权被看做是一种重要的人类"可行能力",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保障这项最基本可行能力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运行,将有助于合作医疗制度秉持公平和保障最基本健康的制度理念并保证包括少数民族农民在内的全体农民健康的实现.而在当前新疆民族地区存在来自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制度运行约束,阻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平稳、有效运行.该文全面分析了这些制度运行障碍,详细阐述了新疆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卫生设施落后、农民健康保健意识差、农民收入增速缓慢、民族之间语言障碍等因素,并提出了发展民族医药、重视预防保健、改革补偿模式、加强双语教育、探索新时期赤脚医生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6项对策.  相似文献   

20.
按照农户退耕还林选择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学假设,本文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构建了国家补偿政策与农户响应的关联分析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研究区被调查农户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对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预期是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决定因素的基本结论。为此,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保障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有效实施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