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劳动科学》2004,(1):41-43
岁末年初,恐怕没有什么话题比“裁员”更能触动神经啦。日前,上海贝尔公司推出的“自愿离职计划”在员工与公司之间引起一场以是企业裁员还是员工自愿离职为争议焦点的劳动纠纷。  相似文献   

2.
一、员工关系的概念。“员工关系”一词,源自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西方,最初由于劳资矛盾激烈、对抗严重,给企业正常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劳资双方力量博弈中,管理方认识到缓和劳资关系、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的正面作用。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人性本质认识的不断进步,以及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企业越来越注重改善员工关系、加强内部沟通渠道、建立企业形象和最佳雇主品牌。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动科学》2004,(8):27-29
员工要求培训,企业也觉得应该提供培训,但是在培训和学习什么的问题上员工和企业双方往往很难达成共识。如员工希望参加能提升自己职场竞争力培训,而企业只愿提供与岗位有关的培训,同时不少企业还担心培训后员工的翅膀硬了会跳槽,让竞争对手搭便车,落得个“为他人作嫁衣”,……如今,在不少企业,培训成了一个比较棘手和容易引发争论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培训冲突,制定一个能够让员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股东各方都满意的培训策略?本期几位专业人士的发言或许会给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江苏劳动保护》2011,(7):54-54
编辑同志: 《江苏安全生产》2010年第7期卷首语刊登的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刘鹏凯同志《以爱为本》的文章,通过数字一到十。讲述了该公司对员工“以爱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共同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10个方面的故事。诸如“一顶头盔”、“两只水瓶”、“四瓶老酒”、“八月中秋”等.充分反映了企业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真情实意。读...  相似文献   

5.
57与54     
法援中心接待室的西墙上,占据着一面巨大的锦旗,我们都开玩笑地称它巨无霸。这面巨大的锦旗,不仅代表了中心代理的57位员工的心意,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6.
<正>大量事实表明,很多突发事件,如果能够被一线人员及时处置,就会直接被消灭在“苗头状态”,那“小事件”就不会酿成“大事故”。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而言,提升一线员工的应急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提升基层一线人员“救早、救小、救初期”的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让基层一线员工真正成为应急管理的“主人”,打通应急管理工作“最后一公里”,是企业减少事故灾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一名服装公司的女工因为请假方式不符合内部规定而被除名。虽然有厂规,但国有国法。去年11月17日,南通市港闸区法院判决,撤消服装公司的“解雇通知”,公司支付给女工经济补偿金11349.46元,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科学》2009,(8):39-42
在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中,“工资”无疑是劳资双方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近年来,有关员工工资所引发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据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统计,自2008年以来,以工资或劳动报酬为仲裁标的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稳居各类劳动仲裁案件之首。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中,相对于企业违约后需承担的责任.员工违约后承担的责任要小很多,而新近公布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对于企业约定由员工承担违约金的条件作了更加严格的限制.这是否会加大企业的管理难度?近年来,因员工违约引起的劳动争议在不断增加.企业该如何应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劳动科学》2005,(3):41-42
成师傅因为年龄偏大、技能欠缺、知识结构老化下岗了。为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企业成立了再就业中心,将成师傅等几十名老职工组织起来,成立安保队,经过培训后输送到了本系统另一家企业从事安保工作。虽说收入不如以前了,但能保证稳定的收入,成师傅也知足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践中,已出现这样一种新现象:某派遣机构受某企业委托招聘员工,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将员工派遣到企业工作,其劳动过程由企业管理,其工资、福利、社会保险费等项待遇由企业提供给派遣机构,再由派遣机构支付给员工,并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等项事务;企业向派遣机构就其提  相似文献   

12.
案情简介王某于1997年3月7日与山东省龙口某冷藏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2003年1月31日,职务为土建管理员。2003年3月21日,龙口某冷藏公司对王某作出了“处分决定书”,全文如下:“王某:因你在公司与龙口某公司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负责查验主管材时,工作严重失职,  相似文献   

13.
试用期是企业在招聘员工之后,通过实际工作考核员工的阶段。在试用期内企业应全方位地对员工加以考核,以确保员工确实是符合岗位要求的。而一旦企业发现员工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可在试用期内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与在正式的劳动关系中的解除相比,试用期内的解除条件要稍低,企业应合理依法操作。但试用期内的解除也并非是企业随随便便就可以让员工走人的,必须做到程序和内容的合法。  相似文献   

14.
“事实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立法上特有的概念,从目前的立法状况和相关实践来看,事实劳动关系问题亟待解决的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来盘活国有企业资产和人力资源是加快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途径之一。但在合资企业的建立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下面就是一起因合资引发的劳动纠纷。  相似文献   

16.
当前,企业与员工在劳动合同签约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规范、不合理的劳动合同大量存在,不向员工介绍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却强制员工遵守,对需要鉴证的合同不履行鉴证手续,致使员工权益受损。本文结合劳动合同签约时企业应遵循的一些原则,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规避企业因不规范操作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张茜 《中国安防》2011,(10):109-111
在现代社会中,"跳槽"现象是人才追求自我发展的正当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然而,人才的流动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隐患,有关调查显示,60%的商业秘密案件与人才跳槽有关。李开复的跳槽曾使两家声名显赫的公司——微软和Google对簿公堂;国内两家大型的应用软件公司——用友和金蝶也曾为员工跳槽打起官司;湖南民营企业三一重工股份公司起诉一名前雇员胜诉并获赔60万元,于是,"竞业限制"越来越引起业界强烈关注。由于企业部分员工对企业的经营和技术情况了如指掌,员工在跳槽后也往往选择与其以前形成的业务特长相同或者近似的业务。员工一旦在跳槽后从事这些职业,不但容易成为原企业强劲的竞争对手,而且由于自身的便利、业务的需要或是为利益等原因驱动,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使用原企业的技术、市场资源等商业秘密。因此,为了避免企业经营管理和科研开发人员对企业的潜在损害,对其作出一定的限制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现行法律一方面要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劳动者包括各种人才的自主择业权利。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平衡这对关系,做到既能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又能兼顾到人才流动的合理性呢?建立一套合理的竞业限制机制,与员工订立竞业限制协议,以保护企业的竞争利益和商业秘密是目前企业界广泛采取的做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爱为本     
企业与员工之间,不仅得有经济契约,更需要“心灵契约”。“心灵契约”的建立,能将员工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主导价值观一致起来,使员工对企业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从而巩固员工的心理安全。  相似文献   

19.
梁泠曦 《中国安防》2012,(3):109-112
员工离职是劳动关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劳动关系最为敏感的时期,劳资双方在离职过程中免不了就劳动关系的若干问题产生争议,各执己见,因此而诉诸司法机关的也不在少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企业为减少人工成本,加之一些企业领导的  相似文献   

20.
“责任关怀”的理念由加拿大干1985年率先提出,其宗旨是化工企业自愿承诺,不断改善健康、安全和环保状况。企业通过不断改善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认可并积极响应、倡导“责任关怀”这一理念,从而提出了“零事故”和“零排放”的口号,使“责任关怀”理念成为人人关心、人人遵守的道德准则。随后,这一理念于1988年被美国化学品制造协会正式采纳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