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甘肃省主要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2.
孙宝军 《灾害学》2020,(4):8-12
针对电力系统自然灾害研究侧重于电网侧故障,较少以灾害链视角进行研究的问题,以4种自然灾害为例,开展了内蒙古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链的构建和分析。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灾害特点和电力系统的总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链和故障链,分别构建了4种电力系统的灾害链和10种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故障链,梳理了两者的耦合关系,同时归纳了不同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特征因子。最后,探讨了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链的二元系统和广义孕灾环境的概念,为电力系统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季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  相似文献   

4.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季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  相似文献   

5.
危害生命健康的自然灾害和疫病的发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根本上是由地球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圈等诸圈层的运动、变异和相互影响造成的.自然灾害和疫病各自具有独特的属性与表象特征,然而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上,还是在灾因、病因上,两者又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因此应以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研究自然灾害与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各种致灾因素和推动防疫减灾系统工程为基础的社会防疫-减灾综合体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防疫与减灾要协调并进.  相似文献   

6.
培养公民灾害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芹 《防灾博览》2007,(5):15-15
灾害是与人类共存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防御与减轻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保障民众公共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地震、洪水等突发性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地质活动日益活跃的孕灾大环境下,我国亟待实现自然灾害的快速高效应急处理,相应的灾害防控产业升级同样势在必行。结合自然灾害防控关键环节的发展方向,通过文献整理、现场调研、专家咨询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自然灾害防控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开展自然灾害防控产业技术突破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提出以下对策措施:构建更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严格核定从业资格,实时把控自然灾害防控产业的市场动态, 保障产业市场良性竞争;立足本土化发展优势,集群化发展自然灾害防控产业,贯通自然灾害多产业链条;以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为主导,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迭代,完成自然灾害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打造防灾减灾产业端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为自然灾害防控的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电力系统抗震可靠性研究与分析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波  牛荻涛  赵鹏 《灾害学》2007,22(4):86-90,108
地震是最可能造成电力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的震害特点进行了一些研究和介绍,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提高电力系统抗震可靠性的措施和建议,并对电力系统抗震可靠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暴雨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类社会造成直接的损害,还具有极强的后效效应,本文以分析暴雨洪涝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灾区经济的影响情况,揭示了暴雨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辛吉武  许向春 《灾害学》2007,22(3):85-89
介绍了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的种类、分布地区以及气象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情况及特点。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保障体系、确保资金投入、完善防御体系、加强科研开发和信息共享提高灾害预警水平、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展主动防御、提高全社会防灾能力等6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与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马宗晋  赵阿兴 《灾害学》1991,6(1):19-26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次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台风登陆的频次每年达七次;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连年不断;危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安全相当严重。本文介绍了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现有的受灾害威胁的状况和防御能力,最后提出了监测、预报、抗灾、防灾、救灾和援建为要点的减灾系统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草原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损害程度的分析,阐述了自然灾害对奶牛业影响的全过程。定量分析说明,自然灾害通过破坏草原,从而制约了奶牛业的发展。最后,针对我国奶牛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具体的防灾措施,以减小自然灾害对奶牛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泥石流与危岩是典型的地质灾害,每年由其造成的损失占到所有地质灾害的一半以上,针对典型地质灾害的链式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大意义。从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过程入手,将灾害过程视为链式过程,将人为的工程防护治理措施视为断链过程。一个完整的链式过程包括致灾环、激发环、损害环和断链环。致灾环主要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质因素构成,激发环主要是由暴雨、地震、冰雪融水等非地质因素构成,损害环是由灾害发生后形成的灾害损失构成,断链环则是指工程治理与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灾害经济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何爱平 《灾害学》2000,15(2):91-96
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酱稀缺,抗灾能力低,防灾意识不强,加多不合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干预以及发达国家转嫁环境灾害和社会危机,致使发展中国家产生灾害的潜在因素日益增加,灾害的成灾损失越来越严重,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因素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防灾减灾就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研究:定位、理念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行  刘兴业 《灾害学》2019,(4):172-17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发布了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文件,实施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重大改革举措。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契合国家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应加紧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的定位是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法、应急管理的特别法、公共安全的支撑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风险防范理念、综合防治理念、权利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区避让及搬迁转移、自然灾害科普、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参与、自然灾害保险等制度,为推进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曹永华 《灾害学》1996,11(3):5-9
农业气象灾害减灾对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系统可划分为两个子系统:农业气象灾害子系统和减灾对策子系统。农业气象灾害子系统包括灾害的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减灾对策子系统是指减轻灾害的对策措施,可概括为灾前防御、灾中抗御、灾后补救等。其系统涉及到灾害的监测、预报、防御、抗御、治理、灾情评估和减灾效益的分析等环节。因此,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除总结和继承传统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方法外,还需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作物模拟技术等来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介绍美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美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气象灾害应急机制的一些措施。认为广泛吸纳国际社会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中国气象灾害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应对气象灾害,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巢湖流域灾害链成因机制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巢湖流域灾害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流域"为边界条件,自然和人文因素叠加下的灾害链作用机制和成因机理,着重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上来制定区域减灾对策,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从流域内灾害产生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过渡区环境以及灾害产生的文化与经济四方面原因,分析灾害链产生的三条途径。针对性地提出了该流域减灾防灾必须以关键点为中心,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上下协同控制的六条减灾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