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ISM法建立了矿工安全心理影响因素的三层递阶结构模型,分析矿工安全心理影响因素,明晰各因素之间的层次递阶关系。结果显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为个体心态、生理疲劳和工作应激;中层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性气质、作业环境、组织公平等因素;深层根本影响因素为安全教育培训、生产组织管理及生产工艺技术这三项因素。煤矿企业可从影响矿工安全心理的根本因素出发,寻找增强矿工安全心理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为煤矿安全管理、矿工不安全心理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矿工工作应激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工作应激对煤矿工人的影响是导致煤矿安全管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煤矿工人的工作应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的搜集和访谈,与其他职业压力源的比较分析,并结合矿工这一职业的特点,第一,界定煤矿工人工作应激的概念;第二,从工作特征、组织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特征4个大的方面来全面地分析矿工工作应激的来源;第三,依据工作应激的来源,从个人、组织和社会3个层面来探讨矿工工作应激的解决对策。为煤矿安全管理及维护矿工身心健康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组织管理因素对矿工不安全心理及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情况和预测作用,采用自行编制的组织管理测评量表及不安全心理行为调查问卷对安徽两家大型煤矿的250名一线矿工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组织管理因素与矿工不安全心理及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矿工不安全心理水平与组织公平、组织支持、组织安全态度呈负相关、与生产任务呈正相关,矿工不安全行为水平与组织公平、组织支持、组织安全态度呈负相关,与生产任务呈正相关;矿工不安全心理受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及生产任务的影响显著;矿工不安全行为受组织安全态度及生产任务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为煤矿企业提供了参考,煤矿管理者可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改善矿工的不安全心理,控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矿工工作满意度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首先,分析并提炼测度工作满意度及不安全行为的相关变量,并从理论层面提出基本假设;然后,针对上述变量进行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统计学分析;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与因果关系路径分析模型,分析矿工个体特征、工作满意度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工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其不安全行为的选择;从福利待遇、组织安全管理、绩效考核3个维度衡量的工作满意度对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从绩效考核与员工的需求层次出发提出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矿工不安全行为是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预防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以矿工为研究对象,分析风险偏好、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在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假设和构建模型。然后,对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下2家具有代表性的煤矿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最后,运用SPSS 26.0和AMOS 25.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分析及风险偏好中介作用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风险偏好中介作用下,家庭环境压力、岗位职责压力、工作环境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和组织体制压力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工作环境压力影响最大。因此,为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需改善员工工作环境,降低员工工作压力,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的风险观念。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在巨大工作压力下,矿工的心理因素与工作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关系,以问卷的形式调查陕西省2家具代表性煤矿的工人,分别以矿工的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反应和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外生变量、中介变量和内生变量,构建心理因素、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调研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研究中的4项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显著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性格因素、心理素质和注意力对压力反应有显著影响;工作态度与煤矿工人的压力反应的关系不显著;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通过影响矿工的压力反应,间接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有效地评价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以一线矿工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分析法获取不安全状态影响因素,编制问卷进行调查;运用SPSS 26.0软件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MATLAB R2018a软件计算,使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对10名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的12个评价指标中,家庭支持重要度最大,自我效能重要度最小;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是客观合理可行的;3号、8号和9号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等级高于Ⅲ级,其工作安全性低,应引起煤矿重视。研究结果对煤矿井下人因事故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编制矿工职业特色的心智游移问卷,基于矿工心智游移的质性研究,编制出89个初始题项的矿工心智游移诱因、内容和结果初始问卷。以551名矿工为研究对象,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54个题项的心智游移诱因、内容和结果正式问卷,包括身心状态、个人特质、自发思维、外部因素、作业任务无关、作业任务结果、作业任务过程、消极心智游移和积极心智游移等9个维度。结果表明:编制的矿工心智游移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水平,可以有效测量矿工的心智游移,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者有效管控矿工的心智游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矿工工作压力、心智游移与不安全行为3者之间的作用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SEM)构建矿工工作压力、心智游移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模型。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对580名矿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矿工工作压力的工作特征、组织管理和工作无奈感显著正向影响心智游移;心智游移的身心状态、个人特质、消极毁灭性、自发思维、注意失控和作业任务无关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心智游移的身心状态、消极毁灭性、自发思维、注意失控和作业任务无关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心智游移是矿工工作压力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干预工作压力和心智游移,能减少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煤矿的安全管理行为水平,依据行为安全理论,分析组织行为及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煤矿安全管理行为评估方法。构建煤矿安全管理组织行为评估指标体系,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IAHP)确定其指标权重;设计矿工个体不安全行为评估量表,并通过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筛选量表题项,得到包括个体内在因素、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3个分量表的正式量表。结果表明:煤矿组织行为评估指标中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法规遵守和安全资金投入的权重较大;所设计矿工个体行为评估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分析智慧矿山矿工安全行为,从工作场所正念视角出发,构建智慧矿山背景下政府监管部门、安全管理人员、矿工3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工作场所正念对矿工安全行为有积极影响,矿工工作场所正念的形成对组织有正向反馈支持作用;智慧矿山背景下,政府监管部门强监管能够有效规范煤矿企业管理行为,并引...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矿工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在文献梳理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矿工650名,对矿工的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和不安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矿工工作压力的安全管理方式、无效能感、干部风格、组织支持和角色冲突均显著负向影响安全注意力,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安全注意力的安全信息刺激显著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安全注意力的自身素养和安全监管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安全注意力是矿工工作压力和不安全行为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减轻工作压力和控制安全注意力水平,可以有效干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矿工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在文献梳理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矿工650名,对矿工的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和不安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矿工工作压力的安全管理方式、无效能感、干部风格、组织支持和角色冲突均显著负向影响安全注意力,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安全注意力的安全信息刺激显著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安全注意力的自身素养和安全监管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安全注意力是矿工工作压力和不安全行为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减轻工作压力和控制安全注意力水平,可以有效干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4.
我国30年间煤矿重大事故统计数据显示,人因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90%以上。为 了更好地评述近16年间有关煤矿人因事故研究的成果,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文献计量中 关键词频率较高的事故、原因、测量方法及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矿工 的不安全行为是各类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且矿工的行为失误占主要因素。不安全行为 的研究热点体现在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上,包括矿工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分析、设备因素 、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及管理因素。在对不安全行为的防范措施分析中,主要是依据其 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管控。说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自成体系,并越来越向系 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这对降低矿难事故的发生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高危岗位矿工工作倦怠形成机制,寻求合理的干预对策,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基础上,提出矿工工作倦怠假设模型。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1 800名高危岗位矿工进行问卷调查,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技术验证假设模型。研究表明:组织管理和角色压力均正向影响工作倦怠,工作特征仅正向影响生理疲乏;社会支持是工作压力源到工作倦怠的中介变量;消极应对是工作压力源到工作倦怠的部分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较社会支持大很多;工作压力源通过影响社会支持再影响应对方式进而正向影响工作倦怠。通过有效干预组织管理和角色压力可减缓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纵向过程观”角度,引入矿工安全注意力控制空间、安全信息分配空间和安全行为结果空间,建立矿工安全注意力衰减影响因素模型。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建立矿工安全注意力衰减影响因素体系,一共包含12个指标;其次,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矿工安全注意力衰减的3级递阶有向图;最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矿工安全注意力衰减影响因素的权重模型,并借助Super Decision(SD)软件求解。结果表明:安全自制力、行为习惯、工作负荷、风险应对力以及安全信息刺激频率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安全认知、工作要求、作业环境特征、安全信息变化多样性和风险感知力为中层间接影响因素;管理方式和安全信息刺激强度为深层根本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有:安全认知、安全自制力、行为习惯、管理方式、安全信息刺激频率以及风险感知力。  相似文献   

17.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安全胜任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某些矿工个人具有事故倾向性现象,提出建立矿工安全胜任力模型,以加强矿工安全管理.笔者首先在对矿难人因事故报告材料分析基础上,从中发现特种作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关键行为和素质,同时通过对煤矿企业特种作业人员访谈,最终设计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安全胜任力调查问卷,通过初试后的问卷项目内容分析、项目关键程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安全胜任力正式调查问卷.由正武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信效度分析,获得使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表现出高安全绩效的关键素质和行为特征,构建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安全胜任力模型,安全胜任力包括安全责任意识、应急处理能力、隐患识别能力和自制力.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对新生代矿工工作倦怠的影响机制,在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山西省煤矿企业649名新生代矿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量表、组织公平感量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进行调查,探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组织公平感、心理弹性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构建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影响下新生代矿工工作倦怠发生的假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挑战性压力负向影响新生代矿工工作倦怠,阻碍性压力正向影响新生代矿工工作倦怠;组织公平感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工作倦怠间有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在挑战性压力与工作倦怠间有中介作用,但在阻碍性压力与工作倦怠间中介作用不显著;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可以通过组织公平感→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间接影响工作倦怠;对新生代矿工工作倦怠管控,既需要管控其工作压力水平,也需要区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从而实施不同措施。研究结果可实现对新生代矿工的压力管控,推进对新生代矿工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对矿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提出研究假设模型;编制测量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对640名矿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分析验证假设模型。结果表明: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安全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和安全行为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不仅直接影响矿工的安全行为,还通过安全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间接影响矿工的安全行为;安全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在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与矿工安全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而不仅要重视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还应重视安全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绩效,以煤矿安全监管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工作压力、安全行为、管理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提出假设并构建模型;然后,调查山西省8家煤矿,获得有效问卷308份;最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管理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煤矿安全监管人员的安全责任压力与安全行为正相关;工作环境压力、工作任务压力、组织内部压力、角色冲突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与安全行为负相关。管理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压力与安全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