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长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功能区划分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的特殊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会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简要介绍了长江源区的基本概况,分析了源区目前存在冰川退缩、冻土退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原因占主导地位,而人为因素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赞成在长江源区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了建设长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思想,认为保护区应重点保护水源地、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生态系统,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建议将保护区划分成5个核心区,3具缓冲区和2个实验区。核心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系统的代表性最强,水源涵养作用最大,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和破坏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的自然保护区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的自然保护区占全流域面积的5.74%,比我国自然保护区 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低1.9个百分点。保护区数量在80年代增幅最大,面积在90年代增幅最大,这种不同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保护区经营管理更加注重建立较多的大保护区,保护较大的生态系统。本流域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与流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的丰富性和珍稀特种的多样性直接相关。生态系统类的自然保护区多分布在长江一线以南,形成4个明显的集中分布地带。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在川西高原、川黔湘接壤带和鄱阳湖附近比较集中。川西南滇西北、川西高山峡谷区、川鄂湘黔接壤区、南岭山地北部等6个区域成为长江流域自然保护的关键区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注意资源植物的持续利用、防护林的质量和生态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多样,生物种类与群落类型繁多,已建立的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及自然遗迹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叠图法、数学统计等方法,对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类型、分布、管理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识别、整理、统计分析与制图,结合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分布特点,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制约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至2008年12月长江流域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827个,保护区总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流域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长江流域水力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区,而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分布区在长江上游地区,因此长江上游区水电开发需关注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4.
地处西部荒漠和戈壁中的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候鸟迁徙驿站和栖息地,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和基因库。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的多样的生物对我国西部极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然而,随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如栖息地逐渐缩小和破碎、掠夺式过度利用等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威胁和限制。本文分析了该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对今后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长江源区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功能区划是近年来我国着力建设的一个新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框架。首先简要讨论了生态功能区划的性质,指出生态功能区划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地理框架。与生态区比较,生态功能区强调人文活动对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影响,并反映人类的价值判断。生态功能区划的最终目的是以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和尺度原则为基础,在不同尺度水平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以长江源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的实证分析。其基本认识是,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边界划分生态系统单元;进行生态系统描述和评价;在确定主导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最后讨论了按照生态系统原理对长江源生态功能分区进行管理和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为背景,利用遥感和GIS等先进的空间模拟技术,综合考虑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楚雄州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楚雄州划分为2个一级生态区、9个二级生态亚区、17个三级生态功能区。在完成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宏观生态环境管理的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进行统筹和归并,把楚雄州划分为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城镇农业与居住生态功能区,并对各生态功能类型区进行了概述,阐明各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和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南阳市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工程渠首所在地,其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在分析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的主要指标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进行了水源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功能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属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区域的南部丹江口水库库体周围和丹江支流水体周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北部山区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库区周围的低山丘陵区是重要的土壤保持区。提出了在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禁止滥砍滥伐林木和人为捕猎野生动物;在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区,要栽植水源涵养林,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工业、生活和面源污染;在丹江口库区及周围的浅山丘陵区(土壤保持区),要控制区内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8.
农村地区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主要保留地,同时也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分布区。农村地区的机会成本作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成本,是影响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潜在驱动因素。该研究从县级政府视角剖析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策机制,利用2005—2018年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分布的影响,并按照保护区所在区域和级别进行分类讨论,探讨机会成本对保护区个体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机会成本是决定保护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机会成本和保护区面积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机会成本每增加1%,该地区保护区面积将减少0.679%。(2)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面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面积影响不显著。(3)机会成本对地方级保护区面积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国家级保护区面积影响不显著。(4)随着机会成本的提高,自然保护区个体规模有缩小趋势,能够缓解机会成本的压力,但保护区生境面临破碎化风险,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中国在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布局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建立和管理的影响,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多功能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审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与功能区调整,将生态保护价值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对象纳入保护体系;同时,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以缓解保护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环境破坏和资源利用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本文应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0、2005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参照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当量因子和新疆布尔津县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确定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是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5年间土地利用总体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面积在减少,革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略有增加;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0年的37.289亿元减少至2005年的36.351亿元,有林地和离覆盖度草地的减少是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主要由林地、草地和水域提供的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等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地减少,说明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受到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趋向退化.  相似文献   

10.
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视角,分析了长江流域自然与湿地环境演变特征,归纳了长江流域湿地资源概况,分别总结了长江源区、三峡库区湿地区、中游湖泊群以及长江三角洲湿地的区域性特征及其面临的威胁因素,论述了典型重要湿地区域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的示范案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旨在助力于长江大保护,为长江流域湿地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规模最大的经济区 ,上海市、江苏沿江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八市、浙江省的嘉兴、湖州、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六市都属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土地总面积 996 87.5km2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 1998年全区人口 74 4 5 .6 9万人 ,GDP总量 12 70 1.39亿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 ,人口分布最密集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阐明了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 ,开发区建设数量最多 ,类型最齐全的地区 ,它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现代化园区、旅游度假区和保税区等多种类型。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 ,长江三角洲开发区投资的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软环境都很好 ,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开发区已经成为了其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新的制造业基地 ,高科技发展基地 ,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的集聚地。通过对上海、江苏、浙江各种类型开发区的外商投资规模、产业经济结构、城市建设功能和外向型经济格局的比较 ,揭示了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区域差异。明确了上海开发区建设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地位 ,分析了浙江省开发区建设落后于江苏省的主要原因 ,总结出了愈靠近  相似文献   

12.
流域文明发端于水 ,流域发展依赖于水 ,流域问题的本质表现为水。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战略发展区域 ,但水土流失严重 ,水旱灾害频繁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直接影响着 2 1世纪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前景。本文分析了水与流域的发展关系 ,并通过总结世界大河流域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揭示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 ,提出了长江流域要适度开发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流域问题的本质与长江流域的适度开发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流域文明发端于水,流域发展依赖于水,流域问题的本质表现为水。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战略发展区域。但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直接影响着21世纪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前景。分析了水与流域的发展关系,并通过总结世界大河流域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揭示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提出了长江流域要适度开发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长江源和黄河源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9年8月和2010年7月对黄河源和长江源的大型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两区域共鉴定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28科57属。其中,环节动物2科5属8种,软体动物2科2属5种,节肢动物23科49属52种,其它动物1科1属1种。长江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29种、59 ind./m2、00 307 g dry mass/m2;黄河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48种、369 ind./m2、04 520 g dry mass/m2。长江源动物资源量较低归因于泥沙含量较高和湿地退化。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设河源区生态屏障尤为重要,这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乔灌草植被建设,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减缓土壤侵蚀速率,减少河流输沙量,维系河流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5.
海门沿江地区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不合理开发将会引发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建立开发与保护兼容的空间秩序,区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海门沿江地区作为研究案例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确定符合区域要求的格网评价单元,利用约束型和引导型指标叠合判断的方法,将案例区划分为鼓励开发、适度开发、适度保护和优先保护区域。结果表明,鼓励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区、港区这类自然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而生态约束较低的地区;适度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重点中心镇以及一般镇的镇区;适度保护区域主要分布在生态敏感性较高、发展基础和条件一般的地区;优先保护区域则主要为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并依据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开发建设强度和时序的建议,可为合理布局沿江城镇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6.
陇南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陇南长江流域大多地处嘉陵江上游的源头地区,是一个资源较为富集但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压力较大的丘陵山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着眼世纪之交摆脱贫困与奔向小康转换时期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协调演进,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山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市场配置资源、培植支柱工业,商贸、旅游并举、突出第三产业、强化基础设计、增强发展后劲;空间结构重组的战略构想是重点发展东部经8济重心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技术及层次分析法的长江上游生态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在大尺度范围的长江上游开展生态敏感性研究,为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水资源保护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科学依据。在系统、翔实的辨识和分析长江上游区重要生境和生态敏感区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式,筛选、识别和构建了生态敏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敏感度的计算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从而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图形数据库相关联,生成基于各评价单元生态敏感性专题评价成果图,从而揭示长江上游生态敏感性空间格局,为开展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生态制约因素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长江上游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分别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74.14%、6.76%、8.25%、493%和593%。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区生态敏感性最高区域,其次是长江上游干流区和赤水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重点分布于上游区,长江上游干支流水资源利用中需重视对各类生态敏感区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8.
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评价与港口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查清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分类长度,采用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和岸前航道水域宽度等指标对岸线资源进行分等评价,结果表明虽然优良岸线的比例不高,但由于优良岸线资源分布集中且具有良好的城镇依托和通达条件、发达的腹地经济,长江苏州段岸线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通过港口综合实力指数的计算,评价了苏州港在长江南京以下港口群中的地位,明确了苏州港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核心配套港、长江流域国际集装箱干线港、长江中上游大宗散货、件杂货中转港、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配套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苏州段岸线开发、港口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国 50年来 ,长江流域各大、中、小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城市经济实力、城市性质与功能结构 ,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区域成绩体系等产生了质的飞跃 ,向着更高层次的城市战略目标发展。从本流域各个城市发展过程与现状特征分析 ,具有五个比较鲜明的个性与共性问题 ,共同构成了长江流域城市化的特征与趋势。本文着重阐述了五个特征 :①城市化的速度 ,比例各省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征 ;②流域内各省城市空间结构有自己的特点 ;③城市发展条件与形态有自己的个性 ;④城市用地的结构性特点 ;⑤流域内各大中城市的合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