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引黄水库水为实验原水,通过颗粒计数和浊度的联用检测优化评估了高锰酸钾强化常规处理工艺中的各制水环节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絮凝出水10μm颗粒数和过滤出水2~7μm颗粒数的可作为水厂运行管理的依据,滤后水的颗粒物数量变化比浊度更灵敏准确地反映滤池运行状况;在高锰酸钾强化预处理的最佳投加量为0.8 mg/L时,原常规工艺沉淀对颗粒总数的去除率提高20.55%,滤后颗粒总数减少56.40%,显著降低了"两虫"穿透滤池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高校优质中水的处理与回用率,提出了适用于高校优质中水的处理与回用系统,设计了中水原位处理设备,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沉淀-SOBMR-过滤设备能够实现无动力、自动化运行,尤其适合于盥洗和洗浴废水的处理.沉淀单元对盥洗废水COD和SS去除率分别为23.8%和55.7%;SOBMR单元对盥洗废水COD和SS去除率分别为35.8%和27.9%;过滤单元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绝大部分SS,且能耐受SS冲击负荷,对废水COD去除率先增后降,受水力负荷的影响,负荷越小,处理效果越好.整个系统出水水质满足杂用水对COD、SS和色度等要求,可用于冲厕和杂用.每套处理装置可节约水资源151.2 m3/a,设备投资回收期为2.01年,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强化混凝去除尖针杆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陵江水系藻类暴发,水源水中的藻类在水厂前处理工艺中难以去除,造成该流域附近10余个水厂发生滤池堵塞现象,其中个别水厂滤池反冲洗周期由正常情况的24 h缩短至2~3 h,严重影响净水厂的正常运行,使得制水能力大幅降低。针对藻类(优势藻为硅藻中的针杆藻)暴发问题,通过对比PAFS、PAC和PFC3种混凝剂的除藻除浊效果,选取PAFS为最佳混凝剂;通过添加预氧化剂和助凝剂强化混凝除藻效果,其结果表明,使用助凝剂PDMDAAC的对PAFS的助凝效果最好,其余药剂结合PAFS的除藻效果为PPC〉ClO2〉PAM〉H2O2〉HCA-1,并将其应用到现有水厂,结果表明,0.6mg/L PDMDAAC+25 mg/L PAFS在水厂混凝沉淀,尖针杆藻含量降至49×104~55×104cells/L,其除藻率可达70%~75%,大大减轻了滤池的运行负荷,使得水厂运行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4.
强化混凝去除尖针杆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陵江水系藻类暴发,水源水中的藻类在水厂前处理工艺中难以去除,造成该流域附近10余个水厂发生滤池堵塞现象,其中个别水厂滤池反冲洗周期由正常情况的24 h缩短至2~3 h,严重影响净水厂的正常运行,使得制水能力大幅降低。针对藻类(优势藻为硅藻中的针杆藻)暴发问题,通过对比PAFS、PAC和PFC3种混凝剂的除藻除浊效果,选取PAFS为最佳混凝剂;通过添加预氧化剂和助凝剂强化混凝除藻效果,其结果表明,使用助凝剂PDMDAAC的对PAFS的助凝效果最好,其余药剂结合PAFS的除藻效果为PPC>ClO2>PAM>H2O2>HCA-1,并将其应用到现有水厂,结果表明,0.6mg/L PDMDAAC+25 mg/L PAFS在水厂混凝沉淀,尖针杆藻含量降至49×104~55×104cells/L,其除藻率可达70%~75%,大大减轻了滤池的运行负荷,使得水厂运行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华中地区某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25×104 m3·d-1)为例,分析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碳的有效措施。该厂在2021年底实施了系列节能高效运行和工艺优化创新措施,取得显著降碳效果。措施包括:采用节能高效设备、生化池按需曝气、光伏发电等节约电耗措施,以及强化生物除磷、优化化学除磷、多点配水节约碳源、智能加药等。对比分析该污水处理厂2022年的运行数据与2019-2021年的数据。年平均吨水电耗、吨水消耗碳源、吨水消耗除磷剂分别由0.192kW·h·m-3、5.010mg·L-1、4.199mg·L-1降至0.161 kW·h·m-3、0 mg·L-1、2.980mg·L-1。污水处理厂年消耗电费、药费等直接运行成本节约39.6%,间接碳排放强度减少20.3%。相关举措可为类似污水处理厂的从运行管理角度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兰州段夏季黄河水的浊度较高,直接影响了自来水厂的正常运行,而目前水厂所用工艺无法满足高浊度水的处理要求,因此,采用自主研究开发的具有特殊结构的水旋澄清池对黄河高浊度水进行了强化处理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点投药混合方式下,强化水旋澄清池可提高浊度的处理效果;若在投加无机絮凝剂PAC后,再投加有机絮凝剂PAM进行复配作用,不仅可降低无机絮凝剂的用量,节约制水成本,而且提高了自来水厂的出水水质;结果也表明该水旋澄清池技术能够推广应用于黄河高浊度水的强化处理工艺中.  相似文献   

7.
吕利平  李航  庞飞  张欣 《环境工程学报》2020,14(6):1529-1536
采用好氧/缺氧交替运行模式处理低C/N城市污水,考察了低温环境下启动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好氧池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Ⅲ溶解氧分布对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好氧/缺氧交替运行模式,对好氧池溶解氧进行分区优化后,在低温环境下启动短程硝化反硝化具有可行性。在所采用的7种工况中,较为优化的工况是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Ⅲ,溶解氧分别为0.8~1.2、0.5、1.2~1.8 mg·L~(-1),该工况下亚硝态氮累积率稳定在78%以上,出水总氮去除率在73%左右。相比短程硝化反硝化启动前,去除率提高了19.4%,氨氮浓度低于0.60 mg·L~(-1),出水氮素指标显著优于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出水COD去除率为86.9%~94.9%,出水总磷浓度低于0.15 mg·L~(-1),可控性仍然较强。对于已启动短程硝化反硝化的A/O工艺处理低C/N城市污水,全年可节约碳源投加资金97×10~4元左右,节约电费42×10~4元左右,有效实现了成本与水质的双赢。以上结果可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的工程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饮用水厂滤池反冲洗水和排泥水的直接回用和处理后回用对水厂的影响及两类水处理过程中的差异,采用了污染负荷计算、实验室混凝小试和现场混凝-超滤中试装置对两类生产废水分别进行了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氨氮(NH4+-N)、Al3+和全氟类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ASs)的污染负荷计算结果表明生产废水直接回用会为水厂带来一定的额外负荷,其中排泥水和反冲洗水分别对PFASs和Al3+负荷贡献较大;通过对小试中浊度,UV254以及5种荧光组分去除效果的对比,反冲洗水的混凝效果稍好于排泥水,同时10 mg·L-1的聚合氯化铝为最佳混凝剂方案;在中试过程中,两类水中的浊度、有机物、Al3+和PFASs均可被有效去除,出水差异较小,但反冲洗水中的亲水性和小分子有机物使得其去除效果低于排泥水。总体来说,经过处理之后,两类生产废水均可回用,回用可有效减少废水排放量,提高水厂水资源...  相似文献   

9.
污水再生处理微滤-反渗透工艺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微滤-反渗透(MF-RO)工艺在污水再生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投入产出机制,以提高其经济效益。系统研究了北京市某再生水厂微滤-反渗透(MF-RO)工艺的设备投资及运行费用等情况。再生水成本主要由设备折旧费和运行成本组成,其中运行成本所占比例较高,而在运行成本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膜更换费、电费和药剂费。目前该厂再生水销水量约为7 000 m3/d,运行负荷率仅为33.33%,导致再生水成本较高,总成本约达5.29元/m3,其中设备折旧费为0.83元/m3,运行成本约为4.46元/m3。因此提高运行负荷率,即提高销水量,是降低再生水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水厂污泥水中加入电厂粉煤灰,不需再添加其他材料,即可以很好地改善水厂污泥的脱水性能.细粉煤灰最佳投加量为20%,粗粉煤灰最佳投加量为30%,不但可以节约能耗,粉煤灰有了新的出路,干化污泥对环境友好,而且还能制成低热值燃料作焚烧处置,回收部分热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美国EPA1623方法,研究滤池反冲洗水回用的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泄漏问题.通过检测某水厂原水、出厂水和滤池反冲洗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数量,表明该厂水源未受到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污染,但输送过程易造成水质的污染.滤池反冲洗水中只检出贾第鞭毛虫,出厂水中未检出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说明该厂滤池反冲洗水直接回用未造成"两虫"泄漏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中国南方某城市自来水厂饮用水中的多环芳烃残留规律以及现有净水工艺对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自来水厂饮用水中检出多环芳烃以2~4环芳烃为主,强致癌性高环数多环芳烃均在检出限以下,且多环芳烃总量未超出中国供水行业标准(2000年)的相关限值。各处理工艺段中,砂滤过程对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最好,相较于原水对多环芳烃总量的去除率可达64%。  相似文献   

13.
轻质滤料生物滤池对微污染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微污染东江水作为实验原水进行了对轻质滤料生物滤池对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反冲洗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及能耗等方面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轻质滤料生物滤池工艺可以明显地改善原水水质。对于本实验原水而言,轻质滤料生物滤池对浊度、CODMn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3%、28%和76%。反冲洗对CODMn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反冲后1 h去除率约为7%,大致需要12 h恢复至反冲前水平的25%;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约4 h就能恢复至反冲前水平。同时,由于轻质滤料生物滤池特殊的滤料和反冲洗方式,能耗较小,运行管理简单。  相似文献   

14.
植物床-沟壕系统的藻类捕获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实验验证植物床.沟壕系统的藻类捕获功能。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拦截和捕获源水藻类。在水力梯度驱动下,约35%源水进入高位小沟流经植物床内部根孔结构而汇至低位小沟。低位小沟内叶绿素a(Chl-a)浓度显著低于高位小沟(P=0.0239),其降低比例为11.1%。以植物床.沟壕系统为结构形式的根孔净化区其出水Chl-a浓度较源水整体下降了27.0%。估算该片根孔净化区捕获藻类鲜生物量约122kg/d。石臼漾湿地共含根孔净化区11片,按供水25万t/d计,估算捕获藻类鲜生物量约1100kg/d。  相似文献   

15.
富营养化供水中的藻类控制与去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富营养化的供水原水中,藻类控制与去除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扼要介绍藻类过度繁殖对原水处理工艺的诸多影响。然后叙述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生物量的控制方法和给水原水处理的藻类去除工艺,并就此技术现状提出若干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四种净水工艺对水源水微量有机物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UV254和CODMn代表饮用水源水中有机物替代指标.对常规处理、生物陶粒预处理、生物滤池、生物活性炭(BAC)、颗粒活性炭(GAC)、纳滤和光催化氧化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处理流程,研究各流程对UV254和CODM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各工艺流程都有一定的处理效率,其中以生物滤池和纳滤为主的组合流程处理效果最佳.此流程对UV254的去除率接近100%,CODMn的去除率达到78.6%,大大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以某地表水为原水(TOC为5.3mg/L),研究了氯、氯胺和臭氧3种消毒剂对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1mg/L氯氧化30min就会使AOC升高近3倍。投加3种剂量(1、2、3mg/L)的氯胺,氧化30min时AOC增加不到1倍;氧化24h时AOC浓度均比30min时的高,这说明氯胺的作用机理与氯不同。投加臭氧2.0mg/L氧化30min时可使AOC增加2.4倍;当臭氧质量浓度大于2.0mg/L时,AOC开始下降,这说明一部分中间产物进一步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18.
桂烈勇 《污染防治技术》2007,20(1):63-66,80
根据太仓市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对饮用水源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认为地表水水源已受到轻度污染,属Ⅲ类水;地下水的水质较差,已不适合于直接饮用。饮用水水源的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挥发酚、硝酸盐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水源安全保护对策:法律法规与行政手段、技术支撑、经济支持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罗红成  廖琪  容誉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2,44(2):266-271,277
以2015年为基准年,基于拓展的STIRPAT模型预测2025年湖北省能源消费CO2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通过设置基准(记为BAU)情景、低碳(记为LC)情景和强化低碳(记为ELC)情景3种控制情景,测算CO2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排量,并运用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法评价了CO2减排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0.
多水源供水管网中铁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源切换而引起的水质超标现象,开展了多水源联合供水条件下管网中铁释放规律的研究。分析了北方某城市2种水源(滦河水和长江水)的水质特点,利用实验模拟反应器分别研究了水源完全置换和供水分界线处水源混合区域的铁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多水源供水管网的铁释放速率与水源水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水中含高浓度SO2-4和氯化物时会加快铁的释放。不同水源之间的频繁切换会破坏管垢表面的钝化层,使铁释放速率迅速变化,随后会有所缓解,但新的平衡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供水分界线处的水源混合区域,由于水质的不断变化造成管垢表面很难形成稳定的钝化层,铁释放速率持续偏高,只有当长江水所占比例高达75%以上时才能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