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徐友渔 《绿叶》2008,(7):40-46
1949年后,中国传统中断。"文革"代价巨大、教训深重,我们渐渐把道德往人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我们面临的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中国必须现代化,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并不能提供,试图证明现代化价值能够在儒家文化中印证的努力几乎都失败了。传统文化有关日常人伦的部分,是有活力的,可以被继承,因为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高水平地表达了普世价值。而传统文化中的道统,是为皇权、专制服务的,若恢复道统,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2.
发展到今天的人类,不仅需要自然环保,更需要精神环保、文化环保。生命是灵和肉的结合,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所以,属于生态环保范畴的“绿色”一词,也应该涵盖精神文化生态方面的内容。解决当下所出现的精神文化生态问题,正确的信仰不失为一剂良药,但我们是否也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良方?重返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心境?希望大家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祝东力 《绿叶》2010,(7):103-109
从孔子提倡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到新中国的“民族识别”政策,文化多样性一直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价值观。反观欧洲虽政治上邦国林立,文化上却是均质单一:基督教从异端到正统,都是用血来传播的。今天提倡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在面向过去的同时,也有指向未来的含义:保存人类关于前资本主义或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一生活方式的记忆,从而使人类始终保持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生产一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我在荒凉的盆地河谷露营,晚上竟有一只珍稀的荒漠猫来“拜访”,我们和平相处,像朋友一样。它把它的孩子,两只很小的荒漠猫也带来了。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一头凶悍的哈熊突然赶到,吃掉了一只小猫,并对我们发动猛烈的进攻!我们处于明显的劣势,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吗?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春种秋收。我们传统的农耕不是单纯地向自然索取,而是一种又种又收的劳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期望的是风调雨顺,人的农事活动要与自然密切联系,由此便衍生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思想,蕴藏于中华民族未中断过的文明中。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正>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够以更加清醒的态度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出一条富含生态意蕴和饱含深厚底气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文化,狭义上来讲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经济制度,如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等。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20世纪中叶,“八大公害”事件震惊世界,全球性生态危机成为社会瞩目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北京文化历史悠久,集三千年的智慧于一身,因而它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而且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北京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因此无论是从时空上,还是从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审美的,以及它对人们的启示等等方面来理解北京文化,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都是显而易见的。把它作为文化多样性的特殊样本来加以保护,并使之与世界文化发生有益的交流,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文化留下,话语权走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化热和孔子学院的兴起,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渴望了解的真实心态,其背后是民间日常生活需求的推动,不过,通常也纠结着经济、政治等话语权因素。我们主张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以"文化对接"的形式来拒绝话语霸权;在文化交流和输出日益扩展的今天,中国要重构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融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于一体。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体系中、“环境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其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环境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国的环境文化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几乎与人类文化萌芽相同时,环境文化就已经出现了。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为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文化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物欲消费理念反思”。开始我想批判,批判不行,咱们反思一下。我们每位都是消费者,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我们每位的消费理念,是不是符合我们上午、下午潘会长界定的环境文化理念。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相融洽的理念。这很自然,我们很多人的消费都是希望多多益善,都有很多物质的欲望,这是人之常情,这也是对我们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我们每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非常积极的效应。但是,它也有一些非常消极或者负面的效应。它有它的片面性,它不考虑很多限制或者是约束,而且在消费中有很多抵消性的效应。所以,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18,(10)
正中华文明的古代世界观中很早就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山水城市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古代城市选址以自然条件为依据,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形成。当前,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出现了严重的趋同现象,即“千城一面”,许多城市地域性风貌消退、丧失文化特色。为此,我们提出推广“山水城市”的理念,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特征结合,融合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将中  相似文献   

12.
田松 《绿叶》2008,(7):18-24
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来源、有"根"的人。我们需要儒、释、道等大传统,但更应重视与我们血肉相连的地方的、生活的小传统。小传统与每个个体的生存环境、生活体验直接相关,对小传统的了解,也是个人的一种寻根。在地方传统尚存的地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帮助他们现代化,而是要守住他们的传统。在中国,对小传统破坏最严重的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对传统的认同得从娃娃抓起,中小学课本应该加入乡土文化必修课。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06,(5)
本刊讯(记者若耶)4月29 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湖南省永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在湖南永州双牌县阳明山拉开帷幕。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马宁介绍,永州阳明山与台湾阳明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和”文化则是两岸阳明山文化最高境界的代表。“和”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此次文化旅游节,旨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交流。“党和国家提出的‘八荣八耻’之中,第一便是以热爱祖国为荣。  相似文献   

14.
徐友渔 《绿叶》2008,(1):68-74
中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诚信,这表明我们社会在基本道德上出了问题。重物质轻精神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中国也不例外。但具体到当代中国道德和精神文化上的缺少,相比起轻中华重西方、轻传统重现代这些所谓的成因,政治价值以及制度的缺位更为重要。相比回归传统道统,更为重要更为基本的是要树立起多元的政治价值,并加强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应秉承批判精神,做普世价值和永恒价值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急需更多人才加盟。6月28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通过报纸及网络发布招聘10名工作人员的信息。仅10天时间,通过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形式的报名人数就已达800多人。此次应聘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要以及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巨大影响吸引了众多应聘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位专程从湖北赶来的应聘者说:“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觉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来为改善环境尽力。”他表示,只要能来这里工作,哪怕做志愿者也愿意。另一位今年刚毕业的硕士生说:“我在网络和报纸上看到,…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教养,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环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会成员具备建设生态文明必需的生态文化素质。它包括生态知识教养、生态伦理教养、生态审美教养和生态行为教养。培育生态文化教养必须以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为根基,同时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发展当代的生态文化,以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苏光麒  龙炳清  宗浩  李俊涛  张滔  崔伟 《四川环境》2004,23(6):91-93,117
风水是人们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极大,其理论中体现了许多现代环境学的先进思想。通过对风水学的再研究,发现在很早以前的风水学中就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本文从科学的角度对风水学中的“气”,“脉”,“形”进行重新诠释,并叙述了风水与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然植被”这个词如今常被人们提及,它指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前不久听到一位艺术大家说出了“精神植被”一词,眼前忽然一亮,这不仅是一个新概念,更是一个新境界。自然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个民族需要传统文化的承袭,同时又需要不断的创新,每一个时代的文化人都该像百川入海一样,为本民族努力注入文化新元素,使创新成为一种新的理论结晶,这时候,新的传统便会诞生。先进的文化不是照搬,借鉴也不是套用,不是克隆。我们日常听到的“媚俗”,那便是自身文化发展的反悖。这个“媚俗”其实只是低俗的审美满足,感官满足。充斥舞台的美媚靓妞,把《上甘岭》唱得像“我家后院的自留地”;  相似文献   

19.
大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社会所遭遇的文化冲突与挑战,可以说是空前的。这种冲击竟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使人们的文化心态发生了三次大的转轨,即: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无意识主义转向反传统主义;反传统主义转向传统主义;传统主义转向实用主义。环境文化热是在文化转轨进入实用主义阶段后产生的。环境与文化是自然与社会中两个博大而精深的范畴,因此,阐明环境文化的发展轨迹、内容、特点,抑或构筑环境文化学,绝非朝夕之劳、片书之作可以实现。本文仅就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剖析,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一、文化与环境(一)文化文化是什么?一般人们公认,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首先须有一个根本,没有根本,就只能拾人牙慧。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起因,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根据在传统文化中。五四以来西方科学的传入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同时发生,科学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现在的难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没了,发展成了无序。中国迫切需要回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重建文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