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近岸海域水环境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根据大连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材料,评价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指出了近岸海域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治理海域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临港石化产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以2014-2018年辽东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环境灾害学理论体系与数理统计法构建了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并借助ArcGIS空间矢量叠加分析技术,开展了辽东湾近岸海域环境风险状况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近岸海域环境风险承载能力整体较为脆弱,从远海至近岸海域环...  相似文献   

3.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保证近岸海域监测质量的基础。我国从建立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制度以来,按不同部门开展了相关监测及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随着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国家对环境质量考核要求覆盖面的逐步完善,对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本文结合近些年来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标准、完善体制机制、落实质控要求、提高管理水平4点深化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制度在保护近海环境质量、维护海洋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和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在国家加快推进陆海、城乡国土空间统筹和优化的背景下,要实现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水质持续改善等目标要求,仅明确近岸海域和沿岸陆域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格局难以满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求,还需进一步明确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体系.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制度已经实施20余年,目前呈现出法律地位不足、功能分类体系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一致、功能区目标间协调性不足、调整频繁、各省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监管工作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应重新定位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在海洋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强化对其所确定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的保护,并由环境功能保护的需求进一步提出水质保护、生态保护目标,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作为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目标空间管理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法律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分类体系、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严格功能区划调整程序、完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监管制度等对策建议,为完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岸海域污染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进华 《环境保护》2000,(2):32-32,35
1近岸海域被污染的状况2近岸海域被污染的恶果3近岸海域污染源分析4改善海洋水质 ,重在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的近岸海域严重受到氮和磷的污染 ,直接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1996年由荷兰、英国等3家国际咨询公司完成的世界银行《杭州湾环境研究项目》 ,对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渔场地区大范围河口海域作了详细调查后得出结论为 ,“研究海域处于氮磷过营养的状况 ,在长江、杭州湾和舟山群岛的所有近岸海域 ,氮、磷浓度均大大超了海水四类标准 ;油类污染呈块状分布 ,浓度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和国际上的影响评价临界值。”1997年底 ,…  相似文献   

6.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方 《环境保护》2013,41(1):23-25
了解环境水平,进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是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国近岸海域监测需要在法制建设、制度创新、能力建设、标准体系、强化科研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不断提高和加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我国的蓝色国土。国家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以及沿海人口的快速增长,给海洋环境,尤其是给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以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近岸海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  相似文献   

7.
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定量研究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满足开发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构建了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空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承灾能力作为基础指标,对海岛近岸海域进行全面评价,依据其生态系统特征与人类活动特征,分别选择人工岸线开发类型、海域使用类型、水质状况、生物群落健康状况、灾害风险状况等指标开展分类评价,最后利用“短板效应”方法进行复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可载、超载与临界超载3个级别,并以辽宁长兴岛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兴岛近岸海域 岸线开发强度为0.87,海域水质达标面积比率为0.75,鱼卵仔鱼平均密度为4.45 ind/m3,这3个单项指标的计算结果 均超过相应超载分级标准,受空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短板要素的影响,该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为“超载”.表明以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等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客观全面地评价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能够科学地遴选出主导其承载力强弱的短板要素.长兴岛近岸海域可通过填海施工中预留过水通道、人工放流增补渔业资源、调整陆源排污口位置、实行岸段生态修复等措施优化开发利用方式,提升空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步减弱短板效应.长兴岛近岸海域承灾能力属“可载”级别,为满足该区域未来发展过程中防灾减灾的需要,仍需通过编制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措施来应对突发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8.
农业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影响因素主要是化肥、农药的流失和畜牧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面源污染。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有所减缓。一农业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一)化肥流失对近岸海域的污染全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但化肥使用总量和每亩使用量却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9.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是进行近岸海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和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我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研究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与海洋功能区之间的差别,根据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定位,指出其应主要包含3个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管理属性,因此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应立足于保护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满足人类对近岸海域水体的使用功能,同时方便对近岸海域环境系统的管理.对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即超标严重、调整频繁、排污混合区设置不合理以及监管有待加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突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战略定位,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上升为国家标准,加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功能,加快修编《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并强化环境保护部对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监督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秀英 《环境保护》2013,41(1):30-31
"茫茫大海,碧波荡漾;椰风海韵,绿色苍茫",海南岛以其旖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外游客所津津乐道,堪称世界级的稀有净土、我国海洋生态资源宝库。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海南岛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绝大部分海域处于清洁状态,其中一、二类海水占91.2%。重点工业园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海口、三亚、文昌、琼海等19个主要滨海旅游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处于清洁状态。坚持"集约用海"、"生态用海"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辽宁地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辽宁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并对辽宁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现状进行分析,为海洋环境保护提出可行的防治对策和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2.
郭达裕 《福建环境》1996,13(2):14-15
分析了近岸海域沿岸人为的活动,引发了工业、生活废水,化肥,农药,船舶油污,水土流失等对海域生态的破坏,从而提出了控制污染、确保资源水续利用的综合管理方法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莆田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调整为例,对监测点位进行了细致的优化研究,加密了莆田市近岸海域的监测点位,调整后的近岸海域的监测点位能客观、全面和准确地反映莆田市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以便更好地对近岸海域情况进行有效监测,为莆田市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区域海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国内外评价区域承载状况的方法基础上,以状态空间法为理论基础,构建出评价区域海域生态环境人文影响的定量方法.从案例的应用结果来看,文章所构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适用性与一般性.最后,浙江宁波地区及近岸海域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人文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已大大超过了其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可承受度.  相似文献   

15.
广西近岸海域海水和沉积物及生物体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以1998年广西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的资料,分析了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表层沉积物及海洋生物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海水中的Pb和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和As及生物体中的Cd含量部分超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上风电事业高速发展,而短期内在较小的区域之中建设多个海上风电场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累积影响。通过对海上风电场建设的累积影响识别,综合运用情景分析法、GIS方法、赋值计算法,结合滨海县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实际情况,定量分析并评价了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近岸海域海洋水质和海洋生物造成的累积影响。研究表明:多个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近岸海域和风电场区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累积影响较大,根据风电场建设规模变化设定的三种情景的累积影响综合得分分别为0.475、0.508、0.640,说明海上风电场建设产生的累积影响随建设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评价结果表明短期内多个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较大,应在该海域内合理谨慎地开发海上风电,加强风电场建设管理以及采取有效的生态补偿措施以降低累积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7.
近岸海域赤潮灾害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国际上对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机制研究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岸赤潮发生的控制原理与技术手段。同时提出,在加强近岸水体赤潮发生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要将流域、河口与近岸海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且,考虑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生态系统演进的不确定性,不仅要加强近岸海域生态治理修复,还需注意加强近岸水体水质的监控,预防赤潮的暴发。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丹东市近岸海域2000年5月和8月水质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丹市东近岸海域主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部分海域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较为严重,与1995年相比,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含量有所增加,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有所减少,应根据海域纳污能力,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蕙季 《交通环保》2005,26(1):12-12
据国家海洋局2005年1月9日公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4年,中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16.9万km^2,比上年增加2.7万km^2。2004年,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近岸海域镉、铅、砷等污染物在部分贝类体内的残留水平较高,表明近岸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相似文献   

20.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营口近岸海域的特征污染物,对营口近岸海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通过对营口近岸海域污染调查分析,提出了控制改善这种状况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