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文章报道了利用一种新型的环境矿物材料-羟基磷灰石处理实验室高浓度铅、镉污水的方法,该方法与《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的消石灰处理法相比具有去除速度快、经济有效、无二次污染、安全环保等显著优点。本文还采用消石灰处理法对一次处理后的废水的上清液进行二次处理,这样能使实验室含高浓度的铅、镉废水,在处理后达到地表水三级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凤眼莲对铅、镉废水净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室内静态、动态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凤眼莲对废水中铅、镉的积累能力和净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凤眼莲对废水中铅、镉有较强的净化作用、与处理浓度、放养时间和放养量有关,大约84—93%的铅、镉被积累在根中;不同浓度铅、镉废水养殖凤眼莲7—10天后,其去除率可达62—89%。凤眼莲对铅的吸收净化能力大于镉。  相似文献   

3.
味精废水与造纸黑液混合液的厌氧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概述由于厌氧生物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可进行综合利用,因此,近十年来用这种方法处理废水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对强酸性(pH~3)高浓度的味精废水,如果选用厌氧法处理,需要在进入厌氧消化器之前调节合适的pH值.众所周知,可用碱性物质中和它.考虑到来源广、价恪低、好  相似文献   

4.
制糖废水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按污染程度可分为低浓度废水、中浓度废水、高浓度废水三种类型。这种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有物化法和生化法,以及各种方法相结合的组合工艺。本文就这种废水的处理方法作简要综述,分析各处理工艺的优缺点,为制糖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最后提出制糖废水的处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浓度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新技术——催化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处理高浓度有机化工废水中COD、色度的新技术。该技术是用二氧化氯为氧化剂,在自制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COD去除率≥70%,色度去除率≥95%,一般高浓度有机废水经该法处理后接续生化可以达标。  相似文献   

6.
化学-离子交换法处理镍锡铅电镀混合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治理工程实践,应用化学-离子交换法的组合工艺处理镍锡铅电镀混合废水,结果表明处理后废水中镍、锡、铅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广东省地方排放标准,为类似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阶段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浸没燃烧技术的处理方法,设计制作了1台浸没燃烧装置,并开展了高浓度有机废水浸没燃烧实验研究,探究了过量空气系数、二次风量、燃烧温度等参数对燃烧尾气中CO、NOx排放的影响,以及浸没深度、燃烧温度对高浓度有机废水COD去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温度在900℃以上,浸没深度达到20 cm时,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可作为废水处理设备,与生物法等处理技术联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合细菌(简称PSB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报道屡见不鲜。我国曾对豆制品、柠檬酸、合成脂肪酸、牛类尿、乳胶、印染及洗毛废水等进行了PSB法处理的研究。日本也建立了一批日处理几十至几千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大中型实用系统。利用PSB法处理废水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负荷高、处理效率高、管理方便、节省能源、设备装置简单,占地面积少  相似文献   

9.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氨氮废水排放导致的点源污染问题,本文综述了低浓度氨氮废水和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研究进展。低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包括:生物法,折点加氯法,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化法,生物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膜一SBR法等。同时,讨论了上述方法在不同浓度氨氮废水中的应用条件与效果,并对今后氨氮废水处理方向做出了展望。对了解和掌握高、低不同浓度氨氮废水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志茹  李宁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2):90-92,133
针对蓄电池生产废水的特点,主要是含有浓度较高的氟化物和重金属铅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质和悬浮物,主要处理方法为物理化学方法。粉煤灰处理含氟水、石灰-硫酸-铁盐法、聚合硫酸铁和氢氧化钙以及聚丙烯酰胺联合处理含氟废水等处理方法都具有较高的除氟率。处理废水中重金属铅离子,目前工业中一般采用化学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采用pH调节-石灰-铝盐反应沉淀工艺去除废水中的氟、铅及部分磷酸盐,采用生化处理去除有机物。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盐城市开展了利用人工湿地技术改善微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探索,并于2012年成功建设了盐龙湖水源生态湿地工程,同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近一年通过对湿地工程进出水水质主要超标因子的总体去除效果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Ⅲ类水标准,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盐城市区饮用水质得以明显改善,为区域安全供水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苏北里下平原河网地区通过人工湿地处理生活饮用水水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闸坝调度对污染河流水环境影响综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闸坝各种调度方式下河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索了闸坝调度对污染河流水环境的作用机理,在槐店闸前期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闸坝调度方式对污染河流水环境影响的综合实验方案,并开展了现场实验,研究了槐店闸浅孔闸在现状调度、闸门不同开度和闸门全部关闭3种调度方式下的水体、悬浮物及底泥污染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闸坝调度会对河流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过程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闸坝调度也会对水体、悬浮物和底泥中的污染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促使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进行转化;流量和水深等因素会对底泥和悬浮物中污染物的释放产生影响.研究工作为构建闸坝作用下河流水环境模型、研究闸坝作用规律、实施闸坝科学调度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沂河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是以蔷薇河送清水工程为依托 ,将新沂河北偏泓作为排污专道 ,排污专线可构建成为五级河道稳定塘。其技术路线是控源导流 ,清污分流 ,通过河道稳定塘来自然降解城市污水。本文以科学的预测数据论证了工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国家水环境红线是国家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这一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家水环境红线的概念、内涵和特征,重点阐述了国家水环境红线的划定流程和技术方法,并从“质量-排放-风险”全面介绍了国家水环境红线的管控措施,提出了加快推进国家水环境红线管理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安徽省现有水质自动监测站布设情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指出了现有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水环境质量预警和水质断面目标考核两个优化布设目标。就水质自动监测站点位优化的筛选方法进行研究与讨论,提出“理论筛选一现场调研一综合打分”三步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布点三级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斐法确定权重,建立了合理性综合指数评价体系细则,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2000~2007年的水质监测资料,9296个监测数据,对贵州省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全省地表水水体总体以Ⅰ~Ⅲ水质为主,污染较重的河流集中在乌江水系和南盘江水系;污染严重的断面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下游河段;超标断面以劣于V类为主,氨氮为主要超标项目;重金属总镉和总铅超标断面少,均大多为劣于V类;生活污水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水环境污染源;文章还对入库河流污染防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微藻与水环境修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前,环境污染已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的当务之急。文章综述了微藻作为一种生物修复工具修复富营养化水源和重金属污染水源的研究进展其国内外研究概况。具体阐述了微藻修复受污染水环境的机理,能除氮脱磷的微藻种类、环境因素对微藻除氮脱磷的影响,利用微藻除氮磷富营养化的研究现状,以及利用微藻作为生物武器消除重金属污染的优势、特点和现状。重点论述了螺旋藻和小球藻两种微藻修复水体污染的概况。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分析滇池水质现状、污染来源、水质演变、污染成因、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滇池水污染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治理模式,实现统筹兼顾、系统考虑、多管齐下、长期综合治理,并提出适应新形势需求的滇池水污染综合治理对策.以官渡区为具体实践区,探寻通过“点、线、面”结合,全面开展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最终实现滇池水体保护,湖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9.
灰色聚类关联评估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方法是环境质量评价理论的核心,水质评价是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水资源系统规划管鲤的基础,有其独特的重要性。文章以沱江内江段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应用实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四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聚类关联评估法对其水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算污染物的权重,构造改进的白化函数,进一步计算出灰色关联度,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通过理论阐述与计算,得出评定结果:沱江内江段水质等级为Ⅱ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