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对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也是自认的一部分,终究是无法与自然分离的,于是回过头来,重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国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我们绿色家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艳召 《环境保护》2022,(24):73-74
<正>儒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生态文明的探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和谐的统一,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要敬畏天命、尊崇自然,积极了解并主动遵从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中有着生态文明的要义,生态文明倡导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传统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3.
《河北环境保护》2008,(4):42-47
一、我国历史上的生态文化思想 (一)人类与自然为一体的宇宙观 人类与自然为一体,这是生态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种思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柯理平 《环境》2003,(1):50-50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和谐作为美的观念,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都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富含强烈的环境保护与审美意识。古代“天地人”三材思想近于现代所讲的人与自然关系。儒家认为人与天地构成世界整体;道家以“自然”之道来贯穿天地人,将世界视为一体。既然天、地、人、万物同出一源,那就必然会互相联系,彼此感应,人和自然就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古代“天人合一”的思  相似文献   

5.
曾淑萍 《环境保护》2023,(18):79-80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蕴含着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与自然本质相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唐诗宋词中有集中的呈现,诗词中有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记录与描述、有对生态哲学的阐释与传递,生态观融于诗情画意之间,自然之美令人沉醉,自然情怀值得推颂。  相似文献   

6.
古代风水理论与当代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舜田 《环境》1999,(1):35-36
对风水理论的探索,剔除其神秘莫测的迷信糟粕,重新认识其科学内涵,不但有助于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环境理论。美国城市规划权威林奇认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向”,要“研究推理,谋求发展”。天人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部风水学的思想理论是“天人合一”(亦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人是万物之根本,“天生万物,地养众生”,而在大自然中,确立了  相似文献   

7.
自然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先达 《沿海环境》2001,(11):26-27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看,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的确,庄子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上过分向自然倾斜。在庄子看来,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弟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马体”(《庄子。秋水》)。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应该远离人世而回归自然。我对片面宣扬天人合一总是存有疑虑,如果人类不改造自然,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始的平衡,我们大概还处在草莽未开的原始状态。其实,在原始时代人与自然并不和谐,自然并没有现在那么多温情。人,时…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实施的区域性环保规划,它的实施标志着我省环境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征服”、“主宰”观念的驱使下,人类残酷地掠夺和破坏自然,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一方面也迅速导致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至危及人类的生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爆发的环境“公害”,唤醒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敲响了传统发…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协调,这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映射出我国先贤们的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任意践踏自然,主宰自然,无情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自然资源迅速耗减,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地球村”的安全,人是自然的产物,中国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兼顾自然涵容能力,才能实现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哲学观的衍变,主要是通过总结东西方哲学观念的转化过程,来提炼出生态哲学观的衍变过程。因为我们知道精神思想决定了行动。生态哲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古典的生态哲学观,静态的天人合一。它的含义是自然与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浑为一体的,但忽视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性。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生态建设萌芽以及用当代人实践中的反思为背景,引出如何来正视自然、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通过对古老的东方文化古朴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慕与西方工业文明时期"人是自然的主宰"的观点进行对比,导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心灵的环保     
自然是一种灵动,是富有思想的色彩,就像一首歌一样一直延伸着一种美。 当真真切切地融入玲珑剔透的自然之中,我们发觉,在繁忙的生活中仍需弥补一种“静听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的恬淡与宁静。  相似文献   

1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顺应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的自然规律,古人将自然奉为至高无上,可见当时的人类就已经知道了自然之伟大及其重要性。总结了我国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周易》中提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本来就是统一的整体。然而,近代以来,人类战天斗地,向大自然进军,向荒山要粮,几乎开发了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也把天然牧场逐步改变成为现代化的人工牧场。随着工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许多负面效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这是由于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界对人类实施报复的结果。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难道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美好的环境就必定消逝?难道人与自然就是一个递减函数,你增就必定我减?  相似文献   

15.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  相似文献   

16.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接连遭受大自然的惩罚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必须要扔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推广到整个自然界。而研究如何用这种先进的文化影响和教育少年儿童是目前小学教育尤其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小康社会成人的许多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于童年时期,对儿童进行生态教育,有利于他们接受生态学所提出的价值平等、世界多样化等先进思想和理念。生态文化有物质和心理两个层面。优美的自然环境、感人的文艺作品、典型的人物形象等,不…  相似文献   

18.
西方许多环境哲学家在分析环境危机的思想和文化原因、探寻环境哲学智慧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可以确信,中国古典思想已经成为当今生态伦理学重点关注的理论资源和源头活水。当然,这不等于说古典思想家们都是未卜先知的预言家,早已为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开出了“药方”,但是,中国古典思想本然的具备着期求与自然和谐的祈向是毋庸置疑的。的确,哲学也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刺激的产物,有其时代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共同的心愿     
无锡市东林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江苏名校,外语教学是东林中学的办学特色之一。该校在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特色,取得了独特的成效。在English中体验环境教育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朴素环境保护思想,但现代环保思想却是舶来品,以1962年美国女作家卡尔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为标志,绿色环保的思潮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世界革命,这在外文教材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课文“Savingtheearth”、“Animalindanger”、“Deal-ingwithwaste”、“recyclingwaste”。在学习这些课文时,东林中学的着眼点不仅在…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现实要求 ,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遵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对于做好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将有重要意义。一  从“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