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吸附铬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铬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铬渣的堆存造成严重的土壤铬污染。介绍了铬进入土壤后的存在形态及化学行为,论述了土壤对Cr(Ⅲ)和Cr(Ⅵ)的吸附特征,着重讨论了土壤吸附铬的影响因素。铬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土壤对铬的吸附依赖于土壤的类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如土壤的矿物特性、有机组成pH、Eh、等,也与外加阴阳离子、有机质等有关。研究土壤吸附铬的影响因素为土壤铬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今后的研究可结合周围环境对铬污染的影响展开。  相似文献   

2.
膨润土对不同价态铬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对铬的2种价态化合物(三价铬和六价铬)在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3种不同形式的吸附等温线的比较,选择出最符合2种价态铬化合物的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线,确定三价铬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0.47 mg/g,同时还研究了pH值对吸附的影响,探讨了石灰及2种表面活性剂SN-1和ABSN对铬的吸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铬污染的治理方法,选择园艺作物辣椒的秸秆作为吸附剂对Cr(Ⅵ)进行静态吸附实验研究,考察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溶液pH及铬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通过热动力学等研究探索了吸附过程的吸附机理,并结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辣椒秸秆吸附水溶液Cr(Ⅵ)前后进行表征,结果发现溶液pH对Cr(Ⅵ)的吸附有较大的影响,在低pH值具有较高的铬吸附容量,且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随着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及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吸附剂用量12.5 g/L,初始溶液浓度160 mg/L,pH值为2.0,吸附温度40℃的条件下吸附750 min,辣椒秸秆对铬的吸附量达12.1 mg/g。热动力学研究表明整个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线模型,吸附是一种自发吸热熵增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若诗  田永强 《环境工程》2020,38(11):187-195
工业废水、废渣中铬的存在对环境和人体有着潜在危害。生物吸附修复技术因为其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性以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特点,成为从污染场地中去除有毒金属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介绍了铬污染来源、铬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毒性,同时对铬吸附机制进行了分类讨论;分析了细菌、真菌、藻类、植物以及其他改性材料对铬的生物吸附特性,分别阐释了其吸附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生物吸附机理的研究、生物吸附参数的优化、生物吸附剂的化学改性是实现生物吸附修复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改性羽毛处理铬鞣废水中Cr(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对羽毛进行接枝改性,以改性羽毛角蛋白处理铬鞣废水,探讨了铬鞣废水的处理量、铬鞣废水pH值、吸附时间等对铬离子吸附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1.5g改性羽毛处理22mL铬鞣废水,铬鞣废水pH为4.5,静态吸附20h。  相似文献   

6.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沸石对铬酸根的吸附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由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制成的有机沸石对水体中铬酸根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与沸石原矿相比有机沸石对铬酸根的吸附容量更高,而铬酸根在有机沸石表面的吸附量随着体系离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说明铬酸根的吸附以静电作用为主.研究还发现沸石经有机改性后表面Zeta电位由负变正,说明表面活性剂在沸石表面的吸附改变了沸石表面的电荷性质,这也是有机沸石能够对铬酸根发生静电吸附的主要原因.铬酸根的吸附量及吸附的铬酸根的解吸量均随着体系pH值的升高而增加,分别约在pH=5.0和pH=6.0时达最大,随后铬酸根的吸附量和解吸量随着pH值的进一步增加逐渐减小.铬酸根的吸附量与解吸量之间的差值随pH升高而减小,说明在低pH条件下非静电吸附所占比例较高pH值条件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梁剑茹  李浙英  刘奋武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12,33(10):3606-3612
生物成因施氏矿物虽然在吸附As(Ⅲ)能力上表现出较其它吸附剂更为优越的吸附性能,但其制备过程中细菌分泌的多糖类物质使得矿物颗粒间存在明显的团聚现象.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施氏矿物矿物学特征及吸附性能的影响,寻求一种最佳的矿物预处理方法,以期进一步改善矿物颗粒团聚现象和提高对As(Ⅲ)吸附能力.采用NaOH、NaCl、200℃灼烧及乙醇-超声方法对施氏矿物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矿物的矿相均未发生变化,但其理化性质随处理方式的不同差异较大,矿物比表面积、Fe/S摩尔比、SEM图谱、As(Ⅲ)吸附性能与原始矿物相比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pH 12NaOH处理后矿物的吸附性能最佳,在室温下最大吸附量从原来的101.9 mg.g-1增加到143.3 mg.g-1,比表面积从原来的45.63 m2.g-1增加到325.18 m2.g-1,矿物干燥时团聚现象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8.
以常见重金属铬(Ⅵ)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大肠杆菌与含铬废水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接触反应,研究大肠杆菌对铬(Ⅵ)的吸附规律,并探讨大肠杆菌吸附铬的影响因素、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吸附铬的过程同时受初始铬(Ⅵ)浓度、温度、p H和菌浓度的影响。动力学模拟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线模拟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属于单层吸附,同时包含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大肠杆菌吸附铬的活化能Ea=13.93 k J/mol,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较容易发生,为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9.
铬是环境中一种重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大量含铬的废水、废渣随意排放导致土壤、水体和生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黄土分布面积广泛,本研究以典型的西部黄土为对象,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以灌水量和示踪铬浓度为控制因子,研究铬在黄土层中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及黄土对铬的吸附特性.由于壳聚糖的结构中含有大量的-NH2和-OH,因此壳聚糖,它对重金属离子有优良的吸附作用.探讨了吸附时间、壳聚糖浓度、pH、液固比、温度对壳聚糖吸附黄土中Cr(VI)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将笼芯陶黑碳微珠用于水溶液中铬的吸附去除,探讨了溶液初始pH、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竹炭添加量对铬去除的影响,分析了铬去除的等温过程、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较低的溶液初始pH、较高的吸附温度、较长的吸附时间和较大的笼芯陶黑碳微珠添加量有利于铬的吸附去除;铬的去除更符合D-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饱和吸附量可达到30.62 mg/g;铬去除过程的控速步骤为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控制,但以液膜扩散为主导;笼芯陶黑碳微珠对铬的去除是自发的、吸热的、以化学吸附为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高岭石和蒙脱石两种黏土矿物对Cu(Ⅱ)的吸附,利用各种吸附模型分析了两种黏土矿物对单一Cu(Ⅱ)溶液及Cu(Ⅱ)-Cr(Ⅵ)复合溶液中Cu(Ⅱ)的吸附机制,同时探讨了pH对两种黏土矿物Cu(Ⅱ)吸附的影响,旨在搞清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并为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修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高岭石和蒙脱石对单一及复合溶液中Cu(Ⅱ)的吸附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120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二级动力学方程为描述两种黏土矿物Cu(Ⅱ)吸附的最佳动力学模型(R2>0.983),其次是内表面扩散模型和一级动力学模型.内表面扩散模型和Boyd模型拟合结果均说明发生在矿物边缘和表面的膜扩散作用是影响吸附的限速步骤.高岭石对Cu(Ⅱ)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71),说明高岭石表面有多种能量不一致的吸附位点,即为不均匀表面;而蒙脱石对Cu(Ⅱ)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R2>0.983),说明其为单层分子吸附,即化学吸附.两种黏土矿物对Cu(Ⅱ)的吸附均随pH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pH=5.0时达到最大吸附量;且以Q蒙脱石>Q高岭石,Q单一Cu>Q Cu-Cr复合.Cr(Ⅵ)存在会降低Cu(Ⅱ)的吸附,以pH=6.0时Cr(Ⅵ)对Cu(Ⅱ)的吸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2.
锌、镉在紫色土中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3种紫色土及2种黏土矿物对Zn、Cd的吸附特点.结果表明,中性紫色土中Zn、Cd的吸附特点相似,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7.9,104.7 mg/kg其吸附动力学过程先快后慢,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与Elovich方程,快速吸附段的吸附量与易解吸量相近,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为交换吸附;慢速吸附段的吸附量与难解吸量相近,且满足Elovich方程,可能属于深层吸附或专性吸附,3种紫色土及2种黏土矿物对Zn、Cd的吸附量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CEC与最大吸附量显著相关,表明紫色土对Zn、Cd的吸附机理为交换吸附所控制.Zn、Cd共存时吸附速度与吸附量降低,表明二者对吸附位的竞争,竞争吸附服从质量作用定律,高浓度者占优,高浓度Zn对Cd的吸附有明显抑制,完善的土壤重金属阈限指标应包含复合污染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以CaCl2,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和三乙胺TEA(TEA)作为提取剂,用简化的3步连续提取法对铬渣中铬的形态进行分析,研究了活性炭的用量、活性炭的类型、浸提液pH值、吸附温度以及吸附时间对浸提液中的铬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铬渣中的铬主要以可活动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处理3 g铬渣,硝酸改性活性炭用量为0.3 g,在20℃,pH值为4,吸附时间为60 min时活性炭对铬的吸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环境矿物材料是一类来源广泛、使用性能良好、对环境影响小的新材料,对含汞废水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本文综述了十多种环境矿物材料处理含汞废水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应用环境矿物材料治理含汞废水提出了几点建议及展望.  相似文献   

15.
选矿药剂在矿产资源开发中被大量使用,环境中残留的选矿药剂及其衍生物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施氏矿物是广泛存在于酸性矿山废水中的一种典型的羟基硫酸盐铁矿物,对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吸附作用.然而,浮选药剂对施氏矿物富集重金属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快速化学法合成施氏矿物,通过批量吸附实验法系统探究典型浮选药剂乙基黄药存在条件下,反应体系pH、接触时间、浮选药剂浓度、Cr(VI)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施氏矿物吸附Cr(VI)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乙基黄原酸钠抑制施氏矿物对Cr(Ⅵ)的吸附作用;在碱性条件下,乙基黄原酸钠对施氏矿物吸附Cr(Ⅵ)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初始pH条件为8.5时,施氏矿物对Cr(VI)的最大去除容量达到56.96 mg?g-1,与最佳条件下施氏矿物对Cr(VI)的吸附容量 (40.4 mg?g-1) 相比,吸附容量提升了41%.乙基黄原酸钠存在条件下施氏矿物对Cr(Ⅵ)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表明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机制为主.在Cr(VI)的吸附过程中,黄原酸基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增强了了施氏矿物在碱性条件下对Cr(VI)的去除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乙基黄药的存在能够显著影响施氏矿物对Cr(VI)的吸附过程及吸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虾壳和松树皮作为吸附剂,进行了吸附溶液中Cr~(3+)的静态试验。探讨了溶液pH、吸附接触时间、吸附剂用量以及温度等因素对2种吸附剂去除溶液中Cr~(3+)效果的影响,对等温吸附曲线作了线性拟合,同时探讨了2种吸附剂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5.0、吸附温度为30℃、吸附剂用量为2.0 g/L、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虾壳对溶液中Cr~(3+)的吸附率达到97.35%;松树皮在最佳条件下对溶液中Cr~(3+)的吸附率亦可达到80.48%;虾壳吸附三价铬溶液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而松树皮吸附三价铬溶液能更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酵母菌吸附重金属铬的生理代谢机理及细胞形貌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细胞的生理代谢及微观形貌方面研究了1株酵母菌富集废水中铬的机理.阳离子运输实验表明:酵母菌在吸附铬的过程中,伴随着K 、Mg2 、Na 、Ca2 等阳离子的大量释放,铬离子和质子的跨膜运输与胞内阳离子释放相耦合;反应30 min,细胞对铬的吸附接近饱和,阳离子与铬的交换达到平衡.同时细胞分泌酰胺和蛋白等有机分子,作为Cr(Ⅵ)的还原性物质及离子主动运输的载体,促进了铬的胞内积累.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吸附铬前后细胞微观形貌、元素含量变化:细胞表面高毒性铬的沉积、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强、铬与细胞内有机大分子的螯合作用,及胞内大量维持细胞结构的阳离子向体外扩散等行为破坏了细胞的微观结构,致使细胞产生空壳、内陷甚至裂解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矿渣对废水中铅,铬的吸附去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礼胜  王士龙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4):165-166,172
进行了矿渣去除废水中铬、铅离子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接触时间、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废水酸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较宽的pH范围内矿渣对铬、铅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基本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铅离子的吸附容量略大于价铬离子。  相似文献   

19.
目前常用的铬渣处理方法存在铬形态不稳定、残留的酸溶性Cr(Ⅵ)易淋出等问题,该研究以添加还原剂的偏高岭土基矿物聚合物来直接处理铬渣,探索铬渣的一步解毒/固化及无害化利用。实验中将铬渣和偏高岭土混合用于制备矿物聚合物,加入Na_2S、Na_2SO_3、FeSO_4和FeCl_2作还原剂,改变还原剂的添加比例,对比制备的偏高岭土/铬渣基矿物聚合物固化体的浸出性毒性实验中Cr的浓度,选择最佳还原剂种类及比例。并在最佳还原剂的基础上,探索铬渣的最大处理量。  相似文献   

20.
从某受铬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铬吸附菌,经初步分离鉴定为芽孢杆菌。利用微生物培养基对其进行扩大培养,然后制备生物吸附剂,研究了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行为及pH、Cr(Ⅵ)初始浓度、温度和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对Cr(Ⅵ)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条件为pH=9.0,初始浓度为40mg/L,最佳温度为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