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环境保护》2015,43(3)
我国目前各类规划繁杂,相互矛盾由来已久.通过分析多规之间的矛盾及多规不协调的根源,对我国“多规合一”和“几规合一”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指出当前“多规合一”的工作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从根本上对现有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技术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才是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2015,(1):16
空间资源具有唯一性,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存在冲突矛盾,使规划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因此,探索从"多规分立"走向"多规合一"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规划工作的新任务。2014年,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规划体系问题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推进"多规合一"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多规合一"试点经验,针对目前"多规合一"存在问题,提出国家、省、县三级联动"多规合一"的技术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推进建议,为"多规合一"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环境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回顾"多规合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多规合一"的基本思路、实施途径、主要任务及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围绕实现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核心目标,对环境保护规划在"多规合一"中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指出环境功能定位和目标、环境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红线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阈值、环境保护战略任务是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规划"多规合一"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环境规划参与“多规合一”多种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对环境规划参与"多规合一"不同模式的归纳总结与评价,提出环境规划深入参与"多规合一"的模式建议。研究表明:环境规划"点状式"参与,是环境规划参与"多规合一"的主要问题。"多规合一"需理顺各规划的职责与定位,环境规划应系统确立环境保护的底线,多方位参与"多规合一"进程。  相似文献   

6.
许景权  沈迟 《环境保护》2016,(17):63-67
近年来,"多规合一"的自发实践探索主要出现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体制转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如何认识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多规合一"工作中的差异,把握不同地区的实践工作要求,对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贺州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为例,对比沿海发达地区"多规合一"的特点与做法,从工作组织、规划编制、规划管理、机制体制等方面入手,结合贺州的"七个一"试点经验,探索欠发达地区开展"多规合一"工作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7.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28个城市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地集中力量、积极探索,其中浙江省开化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浙江省嘉兴市三地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具备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的自然条件。在我国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的大背景下,开化县、贺州市、嘉兴市实施"多规合一"的现实基础也日趋成熟,有序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大幕将逐渐拉开,这些市县的实践经验将为全国"多规合一"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定位及“多规合一”的落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秋缬滢 《环境保护》2016,(13):48-5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环规")参与"多规合一",对于优化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民生具有重大意义。推进环规参与"多规合一",必须遵循"有为有位、有进有退、有前有后"重要原则。环规参与"多规合一",是一项以创新为本质的系统工程,涵盖很多其他方面,建议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科学地将环规嵌套入"多规合一"工作之中,着力开展环境规划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正确处理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实现"五位一体"目标,生态环境规划必须先行,按照生态红线规划,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空间管控,用生态红线控制无限扩张发展的欲望。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实施,要求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多规不合,如何破解?多规合一,路在何方?日前,记者采访获悉,广州已经完成"三规合一",增城正开展"多规合一",探索环保规划与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融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视角下多规合一的“合”与“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奇  刘蕾 《环境保护》2016,(9):36-39
基于多规合一中"合"与"分"的分析,构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多规合一框架体系;指出生态规划在多规合一源头、过程与末端三个层面的地位,应首先基于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次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生态与其他规划在人口规模上限、产业及其布局与城市开发边界的融合,最后编制污染的治理规划。从管理角度,提出建立发展规划委员会、统一信息平台与技术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管制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明确生态管制在"多规合一"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生态管制的概念与特征,美国、英国等国际生态管制的经验做法;通过分析我国生态管制在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了提升生态管制规划地位、构建生态管制规划体系、建立生态管制空间识别与划定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多规合一"空间衔接和边界划定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多规合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多规合一"的推进和生态环境要素的参与划分了不同阶段,提出近期注重空间整合基础上的目标衔接和环境准入,远期强调政策协调和生态环境全过程参与的总体思路。同时,以德清县为案例探讨了近期"多规合一"的实现路径,并对远期实现路径进行了构思,以期为我国"多规合一"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四种规划的关系,提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宏观层面解决"多规"融合的有力措施,并就推进市县"多规合一"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多规合一"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的关系,基于山南地区错那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案例应用,通过从划定生态红线区域、水环境生态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置、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点,可有效促进错那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在加强生态用地保护、推进土地生态环境整治、优化三类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多规合一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论述环境规划在"多规合一"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期进一步促进环境规划自身建设,推动"多规"有机结合,实现"多规合一"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江  谢南雄  杨恒 《环境保护》2016,(15):56-58
本文在分析"多规合一"工作中面临的生态环境管控技术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临湘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从与环境总体规划联动编制、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环境政策分区等方面,提出在"多规合一"中加强生态环境管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张蓝图干到底.201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2015,43(3)
根据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广西贺州市被确定为“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也是广西唯一的试点市县. 贺州市“多规合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启动构建规划协调机制.贺州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县两级“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构建了由市政府统筹、多部门参与的协调咨询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基本农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梳理,对当前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的总结,思考结合"多规合一"编制,从新的角度探索基本农田划定的方法。以"三线三区"管控体系建立与划定为基础,对基本农田图斑的分布空间做出制约,协调现有基本农田与"三线三区"的关系,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科学划定基本农田。理顺了基本农田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减少了土地使用管理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2015,43(3)
生态管制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明确生态管制在“多规合一”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生态管制的概念与特征,美国、英国等国际生态管制的经验做法;通过分析我国生态管制在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了提升生态管制规划地位、构建生态管制规划体系、建立生态管制空间识别与划定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多规合一”空间衔接和边界划定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