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USLE、CREAMS、EPIC、ANSWERS、AGNPS、Ann AGNPS、SWRRB、SWAT等常用的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的研究历程,讨论了模型的基本组成、特点和现有问题。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在数据获取、模拟结果和模型引进本土化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对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发现: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将更多地作为大型流域集成管理模型的第一部分进行开发,并且向环境评估和管理等方面发展;新兴技术可促进模型优化,"3S"技术将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加速寿命试验中统计加速模型综述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加速模型是加速寿命试验技术的核心。加速模型按其提出时基于的方法可以分为物理加速模型,经验加速模型和统计加速模型。统计加速模型具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因而倍受研究人员青睐。综述了目前国际上加速寿命试验领域现有的统计加速模型,讨论了具有代表性的统计加速模型的形式、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展望了加速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造纸行业减排指标高、减排任务重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国造纸行业水污染控制现状以及现有的处理工艺技术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由于历史欠账多、技术水平低和经济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引起的造纸行业水污染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现有的造纸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从研究对象、模型形式、构建方法、参数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造纸行业水污染控制费用模型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大量的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软件及实践案例的发展及应用状况,通过分析各种大气环评模型软件的功能、特点和应用领域,尝试对现有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软件进行系统分类,并总结了最新大气环评模型软件的技术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GIS和RS为技术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龙岗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试探性研究: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并结合园林绿地分类标准,对龙岗绿地系统进行了景观生态分类;在对龙岗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过程中,引入了马尔科夫模型,从而能更有效的分析龙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以景观格局分析为基本方法,对小尺度研究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软件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大量的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软件及实践案例的发展及应用状况,通过分析各种大气环评模型软件的功能、特点和应用领域,尝试对现有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软件进行系统分类,并总结了最新大气环评模型软件的技术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马娇 《环境工程》2023,(3):266-267
<正>如今,“生态化”一词已经不再单纯是自然环境范畴的术语。“生态化”作为一个适应性较强的概念,已经渗透至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随着生态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各学科也逐渐认识到生态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发现了生态学在学科融合创新中的应用价值。生态学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绿色环保技术研发、生态产品创新、生态化管理等分支领域形成的成功经验也启示着学校教育要进行创新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了音乐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创新不是一个牵强附会的空洞理念,而是有源可溯的教育创新探索。生态学与音乐艺术有着紧密的关联。其一,早期的音乐来源于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中的虫鸣鸟叫、  相似文献   

8.
殷逢俊  徐泽宇  刘鸿 《环境工程》2022,40(6):138-144
污水处理智能控制是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前沿方向。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污水处理智能化控制系统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亟须探索污水处理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方法交叉融通的科学路径,重构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系统的逻辑模式,以提升污水处理智能控制技术研发水平。为此,从污水处理过程的确定性-随机性特征出发,提出了融合机理模型与数据模型的双回路控制系统设想,未来通过充分的实践探索,有望为污水处理智能控制提供新的技术路线。首先,分析了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分别探讨了基于确定性的机理模型及基于随机性的数据驱动模型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控制作用,进而提出了机理模型与数据模型融合驱动的双回路控制系统基本逻辑架构及控制原理,并分析了该系统在污水处理复杂过程中应用的拓扑结构。最后,围绕未来污水处理智能控制技术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科学合理的噪声监测是治理噪声污染的基石。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其在节能环保领域应用的不断推广,物联网成为噪声监测的主要支撑技术。域模型作为联系实际问题与软件、互联网的一种面向对象的模型,充当着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迅速、便捷的桥梁。文章提出了物联网噪声监测系统的域模型,其目的在于构建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噪声监测领域的指导方法,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工业用地距离、距矿点距离等11个生态安全评价因子,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安徽省宁国市生态安全等级进行划分,并采用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宁国市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优化生态网络布局.模拟结果表明,宁国市总体生态安全水平较高,高度安全的区域面积为1174.38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8.41%;低度安全的区域面积为232.07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9.57%;在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上,提取了宁国市88条潜在生态廊道,总长度约1426.99 km,生态节点57个.与现有生态廊道相比较,宁国市需进一步补充11条主要生态廊道,总长度约241.37 km,这对城市生态安全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业已建成的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为基本框架,建立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CropC-)。CropC-的模拟对象为占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和大豆。该模型包括2个主要功能模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土壤-作物系统氮素运移。前者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和氮素的影响,后者包括了作物氮素吸收、土壤氮矿化和化肥氮释放。灵敏度分析表明,在输入参数变化±10%时,CropC-对6个主要输入参数响应的敏感性依次为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大气CO2浓度>土壤全氮含量>施氮量>降水。模型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将降低作物净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黄耀    张稳  于永强  王平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790-801
以业已建成的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为基本框架,建立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CropC-)。CropC-的模拟对象为占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和大豆。该模型包括2个主要功能模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土壤-作物系统氮素运移。前者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和氮素的影响,后者包括了作物氮素吸收、土壤氮矿化和化肥氮释放。灵敏度分析表明,在输入参数变化±10%时,CropC-对6个主要输入参数响应的敏感性依次为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大气CO2浓度>土壤全氮含量>施氮量>降水。模型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将降低作物净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一种大气CO2源汇反演模式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个二维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式的修改和调整,建立了一个简单二维扩散、传输模式,用于CO2源汇的反演研究.在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之后,将其应用于大气CO2源汇分布的研究.大气CO2的源主要集中在赤道地区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其中,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的破坏)是赤道地区的主要碳源;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而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则表现为CO2的弱汇.对El Nino年(1982年)和其他年份的碳源汇分布情况作了比较,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并无明显波动,因此认为碳通量的年际变化是由于El Nino事件对陆地和海洋碳循环产生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目前我国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面的概况,气候影响研究采用的方法多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提出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方法。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是在大气中CO2 浓度加倍,或气温、降水变化的情景下,进行未来农业、林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潜在影响研究,其中有模型研究、实验室研究、宏观研究和适应对策研究等。这些研究采用的未来气候情景多为GCM 模型预测的气候情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介绍了目前我国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面的概况,气候影响研究采用的方法多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提出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方法。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是在大气中C02浓度加倍,或气温、降水变化的情景下,进行未来农业、林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潜在影响研究,其中有模型研究、实验室研究、宏观研究和适应对策研究等。这些研究采用的未来气候情景多为GCM模型预测的气候情景。   相似文献   

16.
天山北坡典型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监测模型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草地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植被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草地退化、荒漠化治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构建适合于天山北坡典型草地植被覆盖度监测模型,便于对草地及时、快速的监测分析,研究利用新疆阜康市2008年9月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应的实测数据,分别探讨5种植被指数(NDVI、RVI、GNDVI、SAVI和MSAVI)与植被覆盖度的线性和非线性(二次多项式、指数、对数以及幂函数)关系,以便获得最佳监测草地状况的植被指数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MSAVI和GNDVI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最好(P<0.01),而NDVI和RVI较差;通过5种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进行回归分析,MSAVI和GNDVI与植被覆盖度分别建立模型最佳,即:y=138.45x-1.248 2(R2=0.502 7,P<0.01)和y=2 596.66x2-561.54x+38.488(R2=0.605 3,P<0.01),精度达到90%以上。该研究结果说明不同的植被指数适用的条件不同,为今后利用3S技术深入研究荒漠退化草地植被状况的快速监测和科学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遥感技术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社会日益关注全球环境问题的今天,大气中CO2和CH4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诱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严峻挑战。因此,针对各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成为气候变化和区域发展研究的重点和关键。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种类等的变化,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来影响着全球碳循环,而遥感技术具有宏观、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多时相等特点,因此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分类、碳循环遥感模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青藏高原东部陆地生态系统中铅的来源、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来大气铅的沉降状况,以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对象,利用冰川退缩区样地年龄可确定的优势,对160年来完整的植被演替序列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的铅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明确了铅在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含量和储量变化格局,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解析了土壤铅的潜在来源,评估了历史沉降铅的累积速率.结果表明,森林有机土壤是大气铅的重要汇集区域.大气沉降的铅主要累积于O层中,而C层土壤铅含量相对较低;植物地上部以树枝和树皮铅含量最高,树干铅含量最低.植被序列中不同树种的铅储量变化趋势和植被演替趋势成正相关.在植被生长期,铅储量因生物量增加而不断升高,而随着演替过程中植被的死亡而降低.整个演替系统铅的储量随冰川退缩时间显著增加,至1936年样地的云冷杉顶极群落达到最大值.PCA源解析表明有机土壤中57%左右的铅来自于人为来源铅的大气沉降过程,即外源污染的大气沉降是贡嘎山中铅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地区(印度、孟加拉国等)是主要的污染潜在源区.在百年尺度上,大气来源沉降铅在冰川退缩区的平均累积速率为(8.87±3.55) mg/(m2·a).此研究为探究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来源、分配及累积,理解未来全球变化对铅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影响提供了经典范例与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9.
西藏高原农田土壤CO2排放研究初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1995~1996年作物生长季在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站进行的试验研究,西藏高原农牧地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为17~105kgCO2hm-2h-1。各类植被覆盖下土壤CO2排放通量均表现为白天高于夜间,午后高于午前。在作物生长季,由于土壤排放的CO2补充了高原大气CO2含量的不足,作为光合作用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植物同化,因而不会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影响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因子主要有植被发育期、植被类型及环境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地温(地面0cm、地中5cm、10cm)及气温均呈明显正相关,与大气压及空气中CO2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气污染治理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制定有效性的大气治理方案,作为参考的大气污染物月均浓度预测结果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大气环境污染物月均浓度时间序列的高噪音、非平稳和非线性等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分解模式的组合预测模型.上海市的实例验证及与其他3种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组合预测模型适用于政策制定所需但样本量受限的月均或年均数据预测;所提出的子序列重构的新模式比传统求和算法重构模式提高预测精度12.5%;相较于其他模型,其预测性能最优(绝对百分比误差的均值仅为9.05,且对历史拟合的皮尔逊系数均为0.90以上).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物月均浓度高精度预测,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