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向区外转移一定数量的过载人口是三峡生态屏障区土地生态功能建设的前提。基于农户访谈与问卷调查,对三峡库区典型生态屏障区内的涪陵、奉节、秭归、夷陵4区县的农户转移意愿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转移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13%的被调查户愿意转移,影响农户转移意愿的主要因素为户主文化水平、家庭非农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积、村社距集镇距离和村社环境,户主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非农收入比重越大、人均耕地面积越多,所处村社距集镇的距离越远、环境越差,则农户向外转移的意愿就越强烈。另外,地区因素对农户的转移意愿也存在一定影响,4个样本区县中农户转移意愿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秭归、涪陵、夷陵和奉节,其愿意转移的发生比率(Odds Ratio)为5047∶1637∶1166∶1。为了激励屏障区农户实行自愿转移,促进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顺利实施,建议政府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选择目标转移人群,并制定完善的人口转移政策以加强农户对转移后的经济收入、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预期,从而增强转移意愿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极富个性的城市群 ,它的优化建设不仅受到湖南省的关注 ,而且受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世界银行的重视。这一区域现有 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8个县城、158个一般建制镇及 362个集镇。其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等级为首位型分布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按综合实力 ,7个设市城市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首位城市规模偏小、城镇等级体系不完整、小城镇数量多而规模小是该区城镇等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应以长株潭 3个核心城市的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 ,加强城镇体系的中心化趋势 ;应积极促进浏阳、醴陵、湘乡等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规模升级 ;应将宁乡、攸县、望城 3县改为县级市 ;应择优发展 ,规模建设 ,形成由四级中心构成的城镇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镇等级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极富个性的城市群,它的优化建设不仅受到湖南省的关注,而且受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世界银行的重视,这一区域现有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8个县城、158个一般建制镇及362个集镇,其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等级为首位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按综合实力,7个设市城市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首位城市规模偏小、城镇等级体系不完整、小城镇数量多而规模小是该区城镇等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应以长株潭3个核心城市的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城镇体系的中心化趋势;应积极促进浏阳、醴陵、湘乡等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规模升级;应将宁乡、攸县、望城3县改为县级市;应择优发展,规模建设,形成由四级中心构成的城镇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RS与GIS的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加快,使得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中的矛盾日趋紧张。从不同时相的城市及区域土地利用多源遥感信息提取入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为主线,对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将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自然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用地扩展模式反映了城市发育、成长乃至成熟的历程;自然交通、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政策的引导,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方位差异显著,具有较强的向心性,主城区不同时段扩展的主导方向明显,对其周围集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它主宰着周围一定范围内集镇用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内涵,提出人口长期均衡包含人口内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两个方面,人口内部均衡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三个维度,人口外部均衡包括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定为三级,第一级包括人口内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两个方面,第二级由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七个部分构成;第三级指标包括反映内部均衡的7个指标以及反映外部均衡的13个指标.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采用2000-2007年31个省级单位的数据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人口总体均衡水平以及影响人口均衡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和浙江分列前三,人口均衡发展程度最高.从影响均衡程度的关键因素看.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是制约人口自身均衡的主要因素,人口与社会的均衡状况对人口与外部系统均衡制约最大,其次是人口与经济的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6.
将人口结构因素纳入STIRPAT模型,利用江苏省1982~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影响碳排放的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老龄人口比重、家庭规模、人均消费额、碳排放强度等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素中,老龄人口比重弹性最大,其它依次为人均消费额、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水平、碳排放强度。在考虑人口结构情况下,碳排放的人口规模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说明人口总量对江苏碳排放的影响开始放缓;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显现,特别是老龄人口比重已经超过人口规模,成为促进碳排放的第一驱动因素;人口城市化进程和人均消费额直接加剧了碳排放,以碳排放强度表示技术进步对抑制碳排放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显著。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江苏省未来低碳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人口分布、资源环境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协调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合理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要实现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容纳和发展适度规模的人口,这不仅受到人口自身数量的变化规律影响,而且还受到区域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经济发展对生活水平的限制。本文以宁夏为例,在预测县级行政区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用地面积、城市供水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粮食产量和农村供水量分别计算各县域内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最优人口容量,将人口预测与人口容量进行综合分析,动态研究宁夏的人口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宁夏北部川区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较慢,大部分县级行政区人口容量受土地因素的限制比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限制大,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的对比分析显示,此地区人口容量大,是未来人口集聚的主要地区;相比而言,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快,而人口容量受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限制较大,人口容量低,是需要转移人口的重点地区。此结果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区域人口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域人口空间演变,可揭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历年统计年鉴,先对本地区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地市人口数量差异巨大、人口密度北高南低、沿交通轴线人口集中分布的特点,然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规律做了较细致探讨,得出各地区人口增幅存在较大差异、人口密度增长总体放缓、人口分布先集中后分散、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移动等演变特征。并结合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外部因子进行解释,认为经济因素、城市地位与功能、政策因素以及信息交通等因素是造成本区人口空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发达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经济发展转型背景下,开展人口规模预测研究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以无锡市区为例,核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不同时间阶段经济合理人口规模,分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与经济合理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解析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锡市区人口仍将稳步增加,外来人口仍将是常住人口增量的主体,但增速趋缓;2015、2020年经济合理人口分别约为404万和434万人,逐渐超出土地资源承载力所确定的402万人的合理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引起的就业人口的需求增长是导致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未来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手段调控人口发展,以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和保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三普、四普、五普和最新的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首先对苏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结构演变等进行了回顾,评述了人口发展在苏南经济高速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苏南地区人口发展中的新特征;然后,提出苏南人口发展现状对苏南地区未来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可能造成的主要制约与矛盾;最后,从政策调控的角度,分区、分类提出了人口优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良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同时也介绍了提出良性发展的思想过程 ,并对良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可持续发展轨迹及其度量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在讨论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质的基础上,对区域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学分析,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复合系统向理想状态逼近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轨迹是一条组合Logistic曲线,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主要取决于克服限制因子所需要的时间、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和收益在区域社群内部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数学.邓小平始终立足于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坐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动摇,结合中国实际、中国问题,围绕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主义如何从落后状态向进步状态演化,如何从不发达阶段(初级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问题,提出了四个相辅相成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发展策略.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内在统一的、纵横相交兼具宏观与微观的立体式发展思想体系,即邓小平发展思想,它的外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农林、旅游、环保等方面.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秉承着邓小平发展思想,并根据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了发展、创新与丰富,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试论改善发展的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从经济发展的目标、边界、途径等方面论述了改善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提出经济发展应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为目标,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相适应,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途径,同时须不断改善经济的内部结构,走资源节。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理性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规范研究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对于可持续发展学的构建 ,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与施行 ,对于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对于系统反思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为 ,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以对“人地关系”历史的正确认识、对“发展”涵义的正确认识和对“人类的位置”的正确认识为理性基础的 ,并对此逐一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为环境改善所作的一切努力将成为徒劳!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什么在中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无序竞争、产能过剩、高耗资源、损害环境的现象有增无减?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对于中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敞开大门,招商引资,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许多要素,我们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的口号是“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我们别无选择。其实还有一个视角去观察“中国模式”,即三组动力叠加的发展模式:千万个企业靠内在冲动和外在强制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这是大多数国家共同的特征。我们会清晰地发现,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建设是最不需要消耗多大物质财富的  相似文献   

17.
Currentl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backward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has undoubtedly restricted the proces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Taking socio-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iaxing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and based on the related data of Jiaxing during 1998-2004, this paper analyzes thoroughl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rives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track and model of the grassroots wor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as to provide local governments with references and grounds for drawing up policies for the local wor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我国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上,从理论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应该看到,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贯穿于国民经济的一切活动之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仍有距离。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作出由突进向和谐发展转轨的重大抉择。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的事实无疑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以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切入点。以1998-2004年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据。通过深入分析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力求总结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发展轨迹及其模式。为地方科技工作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社会发展思想的历史,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多重涵义,并主张从微观上对社会发展进行考察,并指出社会发展是以人类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本文还考察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种种理解和实际处理方式,指出了其偏误,分析了影响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障碍因素,以及这一关系的发展前景——走向现代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