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调查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分析了污染源排放与治理以及水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认为库区水环境问题较多,有半数支流水质不能满足中线工程要求,主要问题是COD_(Mn)与富营养化物质污染严重,个别河流还存在着重金属汞污染问题;污染防治的重点在于抓住轻工行业重点污染源与生活污水治理,从管理上推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福建省不同类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本状况和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饮用水源地工业污染点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和非点源污染现状,针对污染现状分析了水质超标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保护对策,建议在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区及附近区域,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河岸缓冲带建设"三道防线,河流型水源地从加强内河整治力度、合理布局排污口、加强车辆运输管理、合理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等方面出发,建设生态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衡阳市城区3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近四年(2012-2015年)来,水质中粪大肠菌群的污染状况及污染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近四年来各水源地水质中粪大肠菌群的浓度范围、平均值、超标次数、最大超标倍数进行了讨论分析,得出了水源地水质中粪大肠菌群的污染现状及污染趋势,有利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监管。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水源地是用途最为重要的水源地,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一直是水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对安徽省境内的116个城镇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分散式畜禽养殖、农田径流以及水产养殖方面的污染情况,并对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进行了水质评价。最后提出了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管理对策。结果表明,全省116个饮用水水源地达标个数为105个,达标率为90.5%。其中,河流型水源地达标率为93.3%,湖库型水源地达标率为87%,地下水型水源地达标率为88%。  相似文献   

5.
对荆州市境内所有139个乡镇以上所有饮用水水源地和44个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饮用水水源地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分散式畜禽养殖、农业面源等污染情况,并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全市183个饮用水水源地有达标个数为85个,达标率为46.45%。其中,河流型水源地达标率为79.01%;湖库型水源地达标率为40%;地下水型水源地达标率为12.5%。最后总结了荆州市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怒江州现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4个,全部为河流型,目前饮用水水源水质良好。但也存在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和将来可能的工业污染及多方治水责任不明确等环境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怒江州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怒江州现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4个,全部为河流型,目前饮用水水源水质良好。但也存在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和将来可能的工业污染及多方治水责任不明确等环境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湖库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饮用水来源。随着经济发展和污染负荷入湖库量持续增加,我国湖库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以2005-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83个湖泊、531个水库25项水质指标的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我国湖库主要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我国湖库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Ⅰ类水比例极低,而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比例过高。有机污染仍然是我国湖库主要的污染问题之一,超标因子主要有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粪大肠菌群;同时重金属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超标问题也十分严重,超标因子主要为汞、镉、砷、铅和氰化物。我国达到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标准(Ⅰ类、Ⅱ类和Ⅲ类)的湖泊比例仅有20.9%,水库比例稍高,但也仅为53.5%。  相似文献   

9.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饮用水水源保护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也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对2011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2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评价了水源地水质现状.结果表明,全省23个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以Ⅱ、Ⅲ类为主,湖库型水源地水质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本文也分析了水源地水质超标原因、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提出了不同类型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嫩江污染防治面临继续提高水环境质量的艰巨任务。应当注重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污染源结构变化,严格源头治理。制定流域水污染防治系统规划,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提高正常运行率和稳定达标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水陆统筹,保障生态基流等,综合施策,提高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1.
国内旅游地水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问题是旅游环境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从研究理论、方法、区域和内容方面对国内水环境研究作一系统综述,并指出目前我国旅游水环境的研究理论较侧重水环境专业理论,与旅游结合的理论运用不足;研究方法注重一般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社会方法运用较少;研究区域注重水域型旅游地,海滨海岛及山岳、古村落等旅游地较少;研究内容侧重旅游对水环境的自然影响,水资源利用及社会影响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2.
旅游用地是土地的一种利用形式,随着旅游用地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经常出现对生态或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也使得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用地的建设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完整和保护,同时生态环境的质量也直接反映出旅游用地的层次,决定着旅游活动的成败。然而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呢?从这一问题入手,深入理解旅游用地和生态环境的含义,探寻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针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矛盾等问题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实现两者之间共同的发展提出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巩劼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545-556
旅游环境影响是旅游环境和旅游影响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可为旅游区环境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基本依据,对生态旅游及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在参阅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研究进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方面论述了国外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对国内旅游环境影响研究按时间进展进行了评述。从旅游环境影响发展及研究现状来看,丰富和深化研究内容、扩展研究尺度、改进研究方法与技术,加强应用性研究等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影响研究的主题;国内旅游环境影响研究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扩展研究领域,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和管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经济活动和旅游业自身发展对旅游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较突出,必须针对问题,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动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分析和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行业一支新生力量,异军突起,在中国已形成很大的发展趋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合理利用乡村资源,提出对策建议,主要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体系,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乡村旅游的环境管理,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然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旅游地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很大。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地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旅游资源是以永续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旅游地生态建设和管理是旅游地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突出旅游特色,兼顾多样性和创造性开发、挖掘旅游潜力、增加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旅游地发展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聚类分析的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是考量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有效测度和分析是实现旅游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自下而上”法核算2001—2015年我国旅游业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不含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数据,下同);继而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其空间特征;最后采用Malmquist指数(MI)评估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业总体碳排放效率较低,平均水平为60%;各年度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值为1)的省(市、自治区)(简称“省区”)数量较少,绝大多数省区的碳排放效率具有较大改善空间;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效率存在梯度差,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②Moran's I指数和LISA聚类图显示,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地理聚集特征,形成“高—高”型与“低—低”型聚集区,空间联动格局尚未形成.③2001—2015年MI均在1以上(2004年除外),且总体平均值高达1.195,体现出持续改善的态势;各省区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来源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双重贡献,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研究显示,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但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各省区在依赖技术进步提高碳排放效率的同时,要注重全局空间联动格局的形成,最终实现低碳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在规划层次上需要环境影响评价.目前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处于初期阶段,其理论与技术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哈尔滨市旅游业"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例,针对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进行探讨,采用矩阵法识别旅游业发展规划项目与人们活动对哈尔滨市自然资源、景观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敏感区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可能产生影响环境因素识别探讨,给类似规划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高速发展下的丽江旅游产业与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全城的清澈灵动的水系给丽江带来了别有的韵味,也是所有到过丽江的国内外游客对这个旅游城市至为深刻的印象之一。水资源环境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及生态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丽江的水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进行了辨证分析。通过强化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综合治理和水环境教育等手段,以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保护丽江的水资源环境,促进旅游事业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为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森林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当前森林生态旅游中突出表现的问题,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森林旅游是现阶段旅游界关注、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且具有不可忽视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森林生态旅游也在随之高速发展.但在充分满足人们"返璞归真"愿望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项目,也是当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做好森林生态旅游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