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酸性蚀刻废液与碱性蚀刻废液混合沉铜的方法制取氧化铜,讨论了酸度对沉淀的影响;同时,对沉铜后母液用于制取碱性蚀刻液的指标的调整、蚀刻速率进行了研究,达到了废液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一种较理想的再生利用电路板废液和回收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废蚀刻液中回收资源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从电路板蚀刻液回收硫酸铜及制作再生蚀刻液进行了工艺探索 ,得出中和法可从蚀刻液中脱除约 90 %的铜 ,沉淀氢氧化铜的最佳pH值为 5 6~ 6 0。采用水合肼还原法与硫化钠沉淀法可进一步脱除蚀刻液中的铜。研究结果表明 ,水合肼还原法回收海绵铜 ,在pH值为 6 0 ,反应温度 4 0℃ ,水合肼的投加浓度为 3%时 ,铜的回收率达到了 98%以上。而硫化钠沉淀法可取得 99%以上脱除废液中的铜效果 ,且具有适应范围广 ,操作成本低的优势。进一步除铜后的废液可回用于制新蚀刻液  相似文献   

3.
碱性蚀刻废液是一种铜含量高、废液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对其回收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简要介绍、比较分析了碱性蚀刻废液实用的两种处理方式。在线方式可实现碱性蚀刻液再生和金属铜的回收,而线外方式可回收多种铜盐。从资源循环、环境效益角度分析,在线方式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蚀刻废液中铜回收条件的选择及废液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和法回收含铜蚀刻废液中的铜时pH值、温度及亚铜离子含量等因素对回收率的影响,给出了最佳沉淀工艺条件的选择方案。同时探讨了沉铜后母液中少量铜的回收方法及母液的再生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纵观苏州市含铜废液的产生与处置现状,苏州处置单位的合理布局可实现苏州含铜废液的较近处置。分析比较两种典型的废铜蚀刻液回收处置工艺,即加工硫酸铜工艺和废铜蚀刻液再生及铜的回收工艺,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角度看,废铜蚀刻液再生及铜的回收工艺是一种循环经济与资源、环境、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技术,将逐步成为废铜蚀刻液处理处置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含铜蚀刻废液的回收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某酸性蚀刻废液和碱性蚀刻废液混合得到沉淀物———Cu(OH)Cl,过滤后该沉淀物可与浓H2SO4反应生成CuSO4产品,而残留废水中的Cu2 可通过Na2S去除。实验室小试结果表明,当该酸性和碱性蚀刻废液以5∶13的体积比混合时,可以使Cu(OH)Cl得到最大限度的沉淀(96.53%的铜沉淀);当以15∶4的质量比(Na2S∶Cu2 )投加Na2S时,残留废水中的Cu2 可以最大限度的去除(98.78%的铜离子得到去除)。此后的工程实践对具体的工艺操作进行了调试,验证了此工艺回收与利用含铜蚀刻废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青宪  韩静磊  温炎燊 《环境科学》2013,34(2):642-646
通过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磁质谱联用仪(HRGC-HRMS)测定了蚀刻废液及其回收利用后生产的铜盐产品中17种2,3,7,8取代PCDD/Fs的浓度.结果表明,蚀刻废液中PCDD/Fs浓度范围为0~3 460 pg·L-1,平均值为616 pg·L-1,毒性当量浓度WHO-TEQ范围为0~246 pg·L-1,平均值为42.9 pg·L-1;铜盐产品中PCDD/Fs浓度范围为1.08~24.6 ng·kg-1,平均值为8.83 ng·kg-1,毒性当量浓度WHO-TEQ范围为0.112~0.715 ng·kg-1,平均值为0.338 ng·kg-1.通过净化处理工艺可以除去蚀刻废液中大部分PCDD/Fs.在蚀刻废液生产的各级产品中,工业级产品中PCDD/Fs浓度高于饲料级与电镀级产品.各铜盐产品中PCDD/Fs具有相似的单体分布特征:①PCDFs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PCDDs;②除硫酸铜类产品中的2,3,7,8-TCDF外,单体的氯取代数越大,百分比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体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饲料添加剂已成为畜禽动物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为探明典型动物饲料添加剂饲料级硫酸铜(CuSO4)中POPs的来源,本研究分析了饲料级CuSO4、铜盐产品、蚀刻废液(包括酸性蚀刻废液、碱性蚀刻废液及微蚀废液)、蚀刻液(包括盐酸(HCl)和氧化剂)、硫酸(H2SO4)共计79个样品中二英类多氯联苯(DL-PCBs)的污染特征.结果发现,饲料级CuSO4和铜盐产品中DL-PCBs均以PCB-77、PCB-169和PCB-126为主要检出单体,与其生产原料酸性蚀刻废液中具有完全一致的指纹分布特征,表明其来源的一致性;对于蚀刻液,DL-PCBs仅在工业HCl中有不同程度检出,然而指纹特征(单体组成以PCB-118、PCB-77和PCB-126为主)与其他样品中有所区别.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进一步确认表明,工业HCl是蚀刻废液中DL-PCBs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亦可能存在其他未知来源.相关研究为去除和控制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尤其是铜盐产品中DL-PCBs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盐酸-过氧化氢蚀刻剂是一种新型的盐酸-氧化剂型蚀刻剂,它的特点是对金属铜、锡、银等在常温下蚀刻速度快、蚀刻面均匀,特别溶铜量大(每L大于80g),蚀刻废液除了铜、锡外就是水,而且铜、锡等有色金属均可用简便方法加以回收,蚀刻时放出的氯化氢气体,可以通过吸附法加以去除,所以此种蚀刻剂是一种无环境污染的蚀刻剂,适用于印制印刷电路、车牌、仪器标牌、脱胎漆器台花蚀刻等.它制备简便,设备简单,可以代替三氯化铁蚀刻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蚀刻剂.  相似文献   

10.
邹焕东 《环境科技》2006,19(Z1):4-5
NH4Cl酸性蚀刻废液中含有大量的铜和NH4+,采用向废液中加入氯化钠、铜粉来制备氯化亚铜,通过用吹脱法处理水解液中的NH4+来回收氨水.研究了用酸性蚀刻废液制备氯化亚铜及回收氨水的生产工艺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类环境污染物. 为研究工业过程中POPs的运转迁移,针对电路板蚀刻废液及其回收后生产的铜盐产品中7种指示性PCBs(多氯联苯)及CB-209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PCBs在碱性废液和微蚀废液中未检出,而在酸性废液中有不同程度检出,ρ(∑8PCBs)在0.41~60.80 ng/L之间,其中ρ(∑7指示性PCBs)在0.24~58.00 ng/L之间. 3种铜盐产品〔CuCl2、Cu2(OH)3Cl和CuSO4〕中,CuSO4中w(∑8PCBs)相对较高,在2.75~284.00 ng/kg之间;而CuCl2中w(∑8PCBs)在6.95~31.50 ng/kg之间;Cu2(OH)3Cl中w(∑8PCBs)在7.31~9.42 ng/kg之间. 污染物指纹特征表明,酸性蚀刻废液及其铜盐产品中的PCBs具有十分相似的分布特征,CB-28是最主要的检出单体,并且w(CB-209)相对较高,表明铜盐产品中的PCBs主要来源于生产原料(酸性蚀刻废液)的携带,而酸性蚀刻废液中污染物来源须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线路板蚀刻废液资源化处理零排放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市白云区南溪化工厂开发出的一套对线路板蚀刻废液集中资源化处理的零排放处理新工艺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了最关键的三个工艺条件,即混合生石灰加入量为碱式氯化铜泥重量的0.8倍,焙烧温度为500℃,粉碎粒度为100目。在此条件下处理后的物料,通过摇床分选后得到的氧化铜纯度达96.5%,回收率达97.1%。由于这套工艺通过在固相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并用重力分选的方法将其分离出来,克服了原有工艺的缺陷,使废液中所有的成分能够在较低的处理成本下全部分离回收,完全无“三废”排出,达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此工艺已经投入运行,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广州市白云区南溪化工厂开发出的一套国内首创的对线路板蚀刻废液进行大规模集中资源化处理的零排放处理新工艺,这套新工艺采用重力分选的方法将在固相条件下生成的氧化铜分离出来,克服了原有工艺的缺陷,达到了理想的分离效果,使废液中所有的成分能够在较低的处理成本下全部分离回收,完全无三废排出,达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多氯联苯溶解的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多氯联苯的溶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多氯联苯增溶效果优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范畴,不但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效果远较其浓度低于CMC时为佳,而且表面活性剂浓度与多氯联苯的溶解度成正比地线性相关,此结果说明,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形成胶束来增加多氯联苯的溶解度.多氯联苯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中与在正己烷中的紫外-可见光谱相似,进一步说明胶束内的多氯联苯分子主要分布于类似正己烷的疏水胶核区域.在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10)醚溶液中,所试多氯联苯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与其胶束-水分配系数(Km)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The efficiency of a large wet-only precipitation collector for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 analysi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generator column-produced solutions. Total recoveries were quantitative for two experiments utilizing mixed Aroclor generator columns for the PCB source, with input-weighted average congener recoveries of 104 and 99%. Small losses were observed on the filter and collection reservoirs (> 3%), and no breakthrough to the second extraction cartridge was observed. Loss to the collector surface was 11 and 2%, and in the first case most likely reflects contamination rather than actual retent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 Individual congener recoveries generally rather than actual chlorination, a relationship that may be due mostly to analytical uncertainties for more highly chlorinated congeners.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区表层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GC/ECD分析、GC/MS验证的方法测定了天津市区41个表层(0~10 cm)土壤样品中84种PCB异构体. 结果表明:w(PCBs)为0.82~8.86 ng/g,平均值为3.56 ng/g,其中工业区>路边绿化带>公园. 7种PCB指示异构体的浓度(以w计)范围为0.08~2.05 ng/g,占总量的22.89%,与w(PCBs)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74,P<0.000 1). 5氯联苯和3氯联苯是主要的异构体,分别占总量的28.30%和22.14%. 浓度位居前10位的异构体分别是PCB31/28、PCB201、PCB6、PCB84、PCB92、PCB101、PCB16/32、PCB89、PCB180和PCB12/13. 主成分分析显示,国产变压器油与电容器油、Aro1242、Aro1248、Aro1254、A30和KC300以及现有工业的排放是天津市区表层土壤中PCBs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多氯联苯(PCBs); 表层土壤; PCB指示异构体; 异构体   相似文献   

17.
对污泥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及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多环芳烃中的萘、荧蒽、苯并(b)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在 800℃温度条件下的去除率分别为66.28%,73.7%,100%,30.7%和100%;多氯联苯在300~400℃之间含量急剧减少,1000℃时其单体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53、PCB138和PCB180的去除率分别为89.35%、90.66%、89.43%、93.97%、99.1%、84.7%和95.22%. 2种物质迁移规律与处理体系温度变化直接相关,2种物质从污泥中转化释放的温度条件分别为:多环芳烃300~750℃(90%以上),多氯联苯350~900℃(85%以上).处理过程中2种污染物的不同单体间存在复杂的转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