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大连市为例,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得出综合反映多因素之间复杂关系的样本的投影值.然后构建大连地区SEET复合系统各组成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科技教育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模型,以投影值为中间变量,测度并评价大连1993-2005年系统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大连自2003年以来,SEET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呈动态上升的趋势,但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还较差.  相似文献   

2.
基于DPSIRM框架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论文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内在机理研究,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概念框架的水资源承载力DPSIRM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各子系统明确的含义,以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模拟退火算法用于投影寻踪优化,构建耦合SA-PP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并分析投影特征值的历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即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步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处于水资源可支撑的规模范围内。2006年以前,水资源承载力呈加速增长趋势,其增长潜力较大。2006年以后,水资源承载力波动幅度较大,而2009和2011年年增幅趋于零。最佳投影方向各分量的大小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值越大则对应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越大。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程度最大的5项指标依次为:生活污水排放量、“三废”治理投资、人均GDP、单位GDP水耗和森林覆盖率。压力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比重为26.15%,表明压力子系统是影响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的最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此模型具有实用性,可为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是一个由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5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巨系统。通过提出综合衡量系统“协调性”和“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人居环境复合系统内5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度情况。并运用灰色预测理论构建GM(1,N)动态模型,预测未来几年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是一个由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5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巨系统。通过提出综合衡量系统“协调性”和“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人居环境复合系统内5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度情况。并运用灰色预测理论构建GM(1,N)动态模型,预测未来几年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青浦区城市化中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浦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是一个由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5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巨系统。文章通过提出综合衡量系统“协调性”和“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青浦区在城市化中人居环境复合系统内5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度情况。并运用回归模型,探讨协调发展度与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城市化进程必须与其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协调中的发展协调度方法对晋冀鲁豫接壤区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及调控进行了研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用2个权重相等的子系统,即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Sp和发展经济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值Tp所组成的协调度综合评价值Zp的计算值判断了该区域的“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为基本不协调状态,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所恶化。从2个子系统的单英指标分析了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的原因并用环境经  相似文献   

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2000~2006年柳州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隶属度函数测算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状况,找出柳州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近年来柳州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4个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良好,但柳州市的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粗放,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路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宏观因素分为5个主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能源子系统.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 SD)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定量描述人口、资源、环境、能源与经济子系统中各相关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以模拟其建设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考虑到不同的政策驱动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影响不同,设置了自然增长型、人口控制型、环境导向型、科技导向型、资源节约型和平衡发展型6种建设路径,通过改变主要模型参数的值来模拟关键变量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人口增速过快、产业发展不均衡、水资源匮乏等综合原因造成的.最适合天津市的发展路径是在控制人口增量的同时加强人才引进政策,以此来提高全市科技发展水平,在增加供水方面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再生水利用量,还要增加外来调水.  相似文献   

9.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于研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机制,构建了该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法计算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评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耦合协调度,评估煤炭工业的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08-20...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协调度中的发展协调度方法对晋冀鲁豫接壤区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及调控进行了研究。在经济快速增长(GNP>8%)的前提下,用2个权重相等的子系统,即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Sp和发展经济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值Tp所组成的协调度综合评价值Zp的计算值判断了该区域的“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为基本不协调状态,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所恶化。从2个子系统的单项指标分析了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的原因并用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管理规划的基本原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讨论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以南京市为例,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选取18个指标,构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水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6-2016年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从0.345 0增至0.470 0,整体呈上升趋势.②子系统评分值差异较大.水生态环境子系统评分值波动起伏但总体水平较高,年均评分值为0.615 1;社会经济子系统评分值从0.427 6逐年增至0.635 6.二者为承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水资源子系统评分值低于0.200 0,极大地制约了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水平.③从障碍度分析来看,人口密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就子系统而言,水资源子系统的障碍作用最为显著.研究显示,人口密度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偏低等是制约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本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6个市(区、县)面板数据,构建了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法、耦合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测算了2010—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据此分析研究时段内三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并对子系统发展差异性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整体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度和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时序上各市(区、县)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呈良性向上发展趋势;空间上呈现“两核突出、中部塌陷,外围高于内部”的分布格局和“外围包围中部、由西向东推进”演变特征;研究时段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市(区、县)子系统滞后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呈“无序-有序、同步滞后-局部滞后”发展演变趋势和“U”型发展空间格局,但发展过程中人口子系统依旧存在较严重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借助协调度理论,运用熵值法、回归分析法、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构建福建省ER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模型,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福建省14年来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状进行定量衡量并探讨系统间的发展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年-2013年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迅速,发展水平高,资源子系统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环境子系统,呈现不稳定的波动增长态势;②福建省ERE系统协调度发展是一个内部子系统协同交互、螺旋升降的自组织动态演化过程;③资源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响应和反馈非常明显,资源掣肘成为制约福建省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今后福建省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海岛县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长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保持和提高协调性。基于海岛县这一特殊县级地域的特有属性,构建海岛县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以长岛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协调度,考察了各子系统的内在协调机制及系统协调发展轨迹和时间趋势,结果表明:海岛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逐步优化,波动趋于平缓;系统整体的协调水平减速提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发展持续性的首要问题。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可为海岛县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问题,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出发,运用数学模型对绥化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2004年绥化市生态系统综合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有逐年好转的趋势。其中自然子系统的健康水平最好,对综合健康指数贡献值最大,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对综合健康指数的贡献值相对较小。提高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健康水平,使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子系统健康协调发展是提高绥化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AHP的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渔业资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渔业资源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等3个层次的23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层次灰色综合模型评价了南海海域1978—2007年间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利用水平呈逐步下降的趋势,1984年的综合评价值降至最低水平,仅为1978年的51.7%。1999年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开始波动上升,2007年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为1978年的72.4%。综合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认为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区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可行的。文中并提出了加强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转变渔业经济方式等是提高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承载力3个方面构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相对比较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关联分析法,计算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承载力指数,最后,得出环境承载力指数,此外,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区域发展模式的优化调整,银川滨河新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区域环境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各承载力系统之间属于良好协调状态,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呈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水污染流动"源头-转化-汇入"过程,综合衡量工业、农业、生活源污染排放对成都市主要河流的环境影响,提出"驱动力D (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承载源C (工业、农业、生活源污染排放)-承载状态S (污染程度)-管理M (治理污染投资)"4个子系统的DCSM模型,构建包含3层结构26个指标的成都市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得到各指标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建立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各评价指标权重,根据最佳投影方向确定成都市主要河流2014—2018年的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特征值,并得到相应评价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程度最大的3项指标依次为:工业源COD排放强度、国考断面地表水TP平均浓度、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通过对各个指标的权重分析,表明承载状态子系统和承载源子系统对综合评价结果所起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管理子系统,驱动力子系统作用最小;通过评价等级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8年成都市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逐渐增加,评价等级从Ⅲ级(一般,2014—2016年)转变为Ⅱ级(较强,2017—2018年),说明5年来成都市河流水环境承载力逐步增加.研究表明了基于DCSM模型的成都市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可以为城市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以武汉城市圈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发生的地质灾害作为评价对象,应用GIS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的岩石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子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和质量指数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子系统的质量指数,从而评价各个子系统的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作。广东省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要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打造珠三角绿色生态城市群。通过构建城市开发强度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选取珠三角九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量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揭示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制定能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开发强度对比明显,都市圈特征日益显著。其中,深圳(0.9224)开发程度最强,肇庆(0.0548)程度最弱。(2)资源环境承载力按驱动因子分为自然拉动型及经济拉动型,分别通过自然优势和社会经济投入巩固综合承载力。(3)区域内过半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濒临失调。受经济因素驱动,广州、深圳协调程度相对较高。(4)应对区域内三种不同的协调发展状态,为各类城市制定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