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最大的碳库,对调节大气CO2起重要作用。秦皇岛是生态宜居的旅游城市,对森林CO2实现长期连续监测有助于该城市的碳核算。采用涡度相关法连续观测河北省秦皇岛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明确月尺度的碳源汇特征,量化生态系统呼吸、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系统总的初级生产力在内的碳收支状况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生长季具备一定的碳汇功能,为弱碳汇,固碳量为88.14 g/m2。5、6、8月为碳汇,5月碳汇强度最大为-74.19 g/m2,8月碳汇强度最小为-22.45 g/m2,7月为弱碳源,9月为碳源,分别为4.29、58.83 g/m2;(2)生长季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为88.14 g/m2,处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较低水平;生态系统呼吸为1 400.44 g/m2;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为1 488.58 g/m2;水分利用效率为3.41 g/kg,处于较高水平;(3)生长季月...  相似文献   

2.
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和苏州两个典型城市的中心城区观测点、南京郊区观测点以及南京市溧水区乡村草地和农田观测点为期一年的CO2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不同下垫面之上CO2通量观测值的差异以及城市和郊区不同观测高度的CO2通量观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在CO2地气交换过程中的作用是碳源,而植被下垫面为碳汇;城市粗糙子层中CO2通量观测值随高度增大,上层观测值具有较好的局地代表性;郊区站两个观测高度处于惯性子层之中,CO2通量观测值比较接近,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则反映了各自高度所对应的不同源区域范围内排放和吸收的不同.依据观测数据估算了不同下垫面的单位面积CO2全年净排放/吸收量,南京和苏州市区全年净排放量分别是18.2 kg·m-2和15.5kg·m-2;农田和草地的全年净吸收量分别是2.9 kg·m-2和0.6 kg·m-2;郊区观测点25 m高度所对应的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人为添加氮磷模拟水体富营养化,选用常见水生植物设置5个植物净化处理,研究水生植物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过程中,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个处理的水-气界面CO2排放通量在19.12~395.19mg/(m2·h)之间,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5个处理的水-气界面CH4、N2O排放通量在0.009~0.96mg/(m2·h)、0.024~6.48mg/(m2·h)之间,均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底泥溶解性有机碳(DOC)、底泥氨氮(NH4+-N)、水体pH值、水体溶解氧(DO)、水体叶绿素a(Chl.a)共同影响着水-气界面CO2、CH4、N2O排放通量,其中底泥溶解性有机碳(DOC)对水-气界面CO  相似文献   

4.
以三峡库区万州段干流及典型支流澎溪河为研究对象,监测2019年4~9月水华期间水体中CO2浓度以及12个环境指标,估算水-气界面CO2通量并进行支干流对比.将12个环境指标分为气候因子、水环境因子、碳源因子、营养因子和沉积物因子,探讨5类因子对CO2通量的影响途径和贡献率,进一步为控制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积累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内高阳、黄石和万州平均CO2通量分别为(1.445±1.739)、(3.118±2.963)和(2.899±1.144)mmol·(m2·h)-1,表现为:澎溪河支流高阳<干流万州<澎溪河支流黄石.从变化幅度来看,支流水体CO2通量变幅较大,干流水体变化幅度则相对较小,是较稳定的CO2"源".长江干流作为陆地向海洋的生源物质运输枢纽,相比其支流碳含量和流速更高,这使得通常情况下干流CO2通量大于支流.但水文情势的不同使得同一支流不同点位CO<...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安徽省养殖塘CH4冒泡通量的排放特征,作者采用倒置漏斗法对2个养殖塘CH4冒泡通量进行了为期2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CH4冒泡通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233.90 mg/(m2·d))>春季(87.22 mg/(m2·d))>秋季(56.65 mg/(m2·d))>冬季(0.09 mg/(m2·d))。且CH4冒泡通量存在空间差异,中间区域的CH4冒泡通量显著高于岸边区域。在日尺度和季节尺度上,CH4冒泡通量与20 cm水温显著正相关,与气压显著负相关,但季节尺度上的相关性较日尺度更好。虽然养殖塘面积较湖泊小很多,但其CH4冒泡通量较湖泊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6.
利用安徽寿县地区2016年12月16~17日的观测资料与模拟资料,分析了一次夜间边界层低空急流对PM2.5扩散的影响.此过程中,急流分布范围广,强度大,最大风速可达10~12m/s,而且风向随高度有明显转向,高低层风向差可达90°.急流发展过程中,急流轴基本位于200m以下,急流的最小风速高度出现在400~800m之间.通过分析可知,对于不同高度,急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地面至急流轴范围内,PM2.5总体减少.急流的出现使湍流混合明显增强,在湍流作用下污染物向上混合,使该层PM2.5显著减少,净质量通量的峰值可达-103×10-3μg/(m2·s).急流的水平输送可带来上风方较为清洁气团,同样减少了该层的PM2.5浓度.但与湍流作用相比其影响较小,净质量通量仅为-2.9×10-3μg/(m2·s).急流存在时,还会加强向下的垂直风速,在垂直输送作用下,上层污染物向下输送,增加了该层PM2.5浓度,净质量通量约为11×10-3μg/(m2·s).急流轴至风向转变高度之间,PM2.5总体增加.这是由于湍流作用将低层高浓度污染物输送至该层,使PM2.5浓度增加,净质量通量约为23.9×10-3μg/(m2·s);水平输送作用使该层PM2.5浓度略有增加,净质量通量约为2.3×10-3μg/(m2·s);而垂直输送作用带来了高处较为清洁的气团,减少了PM2.5浓度,净质量通量约为-6.6×10-3μg/(m2·s).风向转变高度至LLJ最小风速高度之间,PM2.5总体增加.湍流作用仍占主导,净质量通量约为17.8×10-3μg/(m2·s);垂直输送作用稍有贡献,净质量通量约为1.4×10-3μg/(m2·s);而水平输送起减少作用,净质量通量约为-3.7×10-3μg/(m2·s).  相似文献   

7.
水库是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喀斯特山区筑坝河流水-气界面CO2扩散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平寨水库为对象,于2020年1月、5月、7月和11月对其水体理化指标进行系统监测,运用TBL模型法计算水-气界面CO2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平寨水库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表层水体pCO2与CO2扩散通量变化范围分别在124.64~558.76μatm和-18.85~15.90 mg/(m2·d)之间,1月表现为大气CO2的源,5月、7月、11月均表现为大气CO2的汇;垂向上水体pCO2变化范围为124.64~5 409μatm,表现为表层低、底层高的差异特征。分析认为,影响平寨水库水-气界面CO2扩散通量的因素主要是:碳酸盐...  相似文献   

8.
时元智  崔远来  才硕  洪大林  程婕 《环境科学》2023,44(3):1572-1582
稻田是一个既排放CH4又吸收CO2的复杂生态系统,在全球水碳循环和碳收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涡度相关法得到2020年鄱阳湖平原双季直播稻田的CH4和CO2通量,定量揭示了稻田碳通量变化特征、累积量和2种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双季直播稻田为CH4排放源,全生育期排放量为52.6 g·m-2,日均排放0.208 g·(m2·d)-1. CH4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强排放期(排放峰)集中在早稻生长中期和晚稻生长前期,早稻85.5%和晚稻92.1%的CH4在强排放期被释放,日尺度峰值分别为0.638 g·(m2·d)-1和1.282 g·(m2·d)-1.CH4通量日变化呈显著单峰型、不显著单峰型和无规律型,强排放期主要为单峰型,该型式下早稻季峰值0...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典型喀斯特城市湖库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其交换通量(F)空间格局,以我国贵阳市阿哈湖水库(AHa)、松柏山水库(SBS)、百花湖(BHH)和红枫湖(HFH)为对象,探索了区域气象水文基础数据、碳酸盐平衡参数及环境因子,进而评估表层水体pCO2及其F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受原位新陈代谢和水文调节,AHa的pCO2为(861.6±462.8)μatm,显著高于SBS (223.6±213.1)μatm、BHH (139.3±63.6)μatm和HFH (126.2±50.9)μatm (P<0.05),且各湖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2)交换速率(k值)在(2.05~3.82) cm/h范围内.AHa的F值为(6.23±9.59) mmol/(m2·d),具有向大气排放CO2的潜力;SBS、BHH和HFH的F值分别为(-5.86±5.25) mmol/(m2×d)、(-8.63±1.03) mmol/(m2·d)和(-7.58±1.10) mmol/(m2·d),表现为大气CO2汇.湖库表层水体pCO2与环境因子叶绿素a (Chla)和氨氮(NH4+-N)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喀斯特湖库碳酸盐耦合光合作用和人为输入极大影响了水体CO2量级.  相似文献   

10.
上海城市河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城区和郊区河流3种温室气体(N2O、CH4和CO2)排放通量的差异,分别于春季(2013年4月)、夏季(2013年7月)、秋季(2013年10月)和冬季(2014年1月),利用浮箱法和扩散模型法对上海市城区河流(苏州河)和郊区河流(淀浦河)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干扰下环境因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2条河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城区河流N2O和CH4的扩散排放通量和浮箱排放通量年均值均比郊区河流大1~2个量级, CO2两种排放通量在城郊区2条河流的年均值相当. 苏州河N2O、CO2和CH4扩散排放通量年均值分别为15.88、6 748.27和84.98 μmol/(m2·h);淀浦河分别为0.61、2 978.98和9.61 μmol/(m2·h). 苏州河N2O、CO2和CH4浮箱排放通量年均值为15.77、4 041.61和6 721.08 μmol/(m2·h);淀浦河为0.60、1 214.77和59.58 μmol/(m2·h). 城市河流呈现出高氮负荷及缺氧的特征,是影响中心城区河流N2O、CO2和CH4扩散排放通量偏高的重要因素. CH4浮箱排放通量和扩散排放通量的差异显示,城市河流中的富碳氮缺氧环境条件有利于随机气泡排放的发生,增强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
崇明东滩芦苇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东滩芦苇群落在生长周期内的3种温室气体——CH4、N2O和CO2的排放、吸收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芦苇群落湿地CH4排放通量受温度影响较大,夏季排放通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年均排放通量为74.46μg/(m2·h);N2O年均排放通量为2.22μg/(m2·h),冬季排放通量最大;CO2的吸收率季节变化明显,年均排放通量为-101.93mg/(m2·h). 温度、芦苇植株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是影响CH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素;而沉积物氮素不足和限制,则是促使芦苇群落表现出对N2O吸收的原因;芦苇的光合作用及土壤呼吸作用随温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控制芦苇湿地CO2的排放和吸收的主要因素. 芦苇植株发达的通气组织是CH4和N2O由大气向沉积物扩散的通道,同时分子扩散过程也是沉积物产生的CH4、N2O和CO2扩散到大气中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沉水植物是东洞庭湖水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水深是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为定量描述三峡水库不同补水调度方式对东洞庭湖典型沉水植物生长生境的影响,以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为目标物种,利用物理栖息地模型建立三峡水库补水调度期间不同出库流量与东洞庭湖刺苦草生长生境加权可利用面积(WUA)的关系。结果表明:刺苦草生长生境的适宜水深为0.2~1.8 m,最适宜水深为0.5~1.0 m;三峡水库实施补水调度后,东洞庭湖刺苦草生长生境的WUA整体呈现均匀上升趋势;三峡水库补水调度期间,出库流量为5 500~10 500 m3/s时,刺苦草生长生境最适宜水深范围对应的WUA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出库流量为9 500 m3/s时WUA最大(74.46 km2),可认为刺苦草生长最适宜出库流量为8 500~10 500 m3/s。研究成果可为通过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进行东洞庭湖水生态环境恢复及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长安站2021年4月~2022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秦岭北麓城郊过渡带近地面大气CO2、H2O浓度、蒸发量以及湍流通量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气象要素对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时段内CO2小时浓度年均值为(404.4±27.9)×10-6,与瓦里关大气背景观测站和全球背景观测站CO2年均值浓度水平相当,水汽小时浓度年均值为9.44g/m3,年总蒸发量为1321.5mm;CO2、水汽浓度和蒸发量均存在显著的月、季节变化特征;CO2和水汽通量存在明显的日、月和季节变化,全年白天均表现为较强的碳吸收,观测时段内CO2总吸收量约为-3047g/m2;夜间表现为碳排放,观测时段内总排放量约为2631g/m2;气温、土壤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均会对区域内CO2  相似文献   

14.
吴一帆  许杨  唐洋博  贾宁  李玮  李翀  殷国栋 《环境科学》2023,44(3):1258-1266
研究区域CO2净排放,对“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在揭示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CO2净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社会发展与CO2净排放的脱钩效应,以期为差异化区域产业发展和碳减排路径提供支持.结果表明:(1)1999~2012年长江经济带CO2排放量上升了2 244.23×106 t,碳汇量在研究时间段增长了148.07×106 t;(2)长江经济带呈现“变绿”趋势,2013~2018年中高碳汇量区域(NPP>800 g·m-2,以C计)面积较1999~2012年上升了23.25%;(3)长江经济带下游经济社会发展与CO2净排放脱钩效应较强,上、中和下游强脱钩城市占长江经济带强脱钩城市的比例分别为12%、34%和54%.  相似文献   

15.
以大型深水水电类水库潘家口水库为例,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在研究区设置33个采样点,采用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和经验模型法对水柱温室气体浓度和水-气界面扩散通量进行了观测及估算,并分析了潘家口水库温室气体浓度及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潘家口水库水-气界面CH4、CO2、N2O平均通量分别为(1.11±1.60)μmol/(m2·h),(1333.31±546.43)μmol/(m2·h),(76.65±19.54)nmol/(m2·h).夏季潘家口水库水-气界面CH4、CO2、N2O平均通量分别为(0.62±1.13)μmol/(m2·h),(746.08±1152.44)μmol/(m2·h),(141.18±256.02)nmol/(m2·h).潘家口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呈现出大的时空异质性,空间上春季和夏季各温室气体通量均表现为干流大于支流;季节上CH4与CO2扩散通量表现为春季大于夏季,而N2O扩散通量夏季大于春季.统计分析表明CH4扩散通量主要受电导率、风速等环境因子影响,CO2扩散通量受风速、pH及DOC影响,N2O扩散通量主要受水柱NO3--N、NO2--N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CO2排放是全球大气CO2的重要来源. 为探讨不同气象背景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覆盖类型以及能源消耗方式对城市CO2排放的影响,利用北京325m气象塔(39°58′N、116°22′E)上140m高涡动相关仪监测的湍流数据,对2009年6月26日—2011年12月31日气象塔周边区域共919d CO2通量的时间变化及方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CO2的年排放量. 结果表明:CO2通量受交通因素影响明显,各季节CO2通量日间早、晚峰值出现时间与车流量高峰时间一致,该特征在冬季表现尤为突出. 冬季取暖会显著增加CO2排放量;受供暖排放和植物休眠的影响,冬季CO2通量全天均高于其他季节,日均值为30.1μmol/(m2·s),显著高于春、夏、秋三季的15.2、17.9和15.8μmol/(m2·s) (t-test,P<0.001). CO2通量在不同方向的分布特征表明,其值与源区内人工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成正比;而在植被覆盖比例较高的方位,其CO2通量相应较小. 气象塔周边区域CO2年均排放量达到30.0kg/(m2·a),但仍小于伦敦的35.5kg/(m2·a).   相似文献   

17.
河口湿地具备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典型的生物化学特征. 利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对长江口崇西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生长季CO2交换呈V字型特征,平均CO2交换量为-0.06 mg/(m2>/sup>·s);非生长季无明显特征,平均CO2交换量为0.025 mg/(m2>/sup>·s). 这与其他生态系统CO2交换特征相符合,主要是生长季的植被光合固碳作用所致. 非生长季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比生长季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更大. 大潮期和小潮期的CO2交换表明,无论是生长季还是非生长季,小潮期从生态系统释放到大气的CO2均高于大潮期,潮汐高度与CO2释放量呈负相关,暗示着高水位抑制生态系统呼吸和阻碍CO2的传输,从而减少了CO2的释放. 通过分析大潮期和小潮期的植被净光合速率发现,同一地点的植被固碳过程受潮汐的影响不很明显. 潮汐对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土壤呼吸释放CO2的过程. 总体而言,崇西湿地在年周期内表现为CO2的汇.   相似文献   

18.
基于规模化人工湿地工程——武河湿地的野外原位监测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人工湿地中温室气体(N2O、CH4和CO2)释放特征与规律. 结果表明,武河湿地工程的N2O和CH4平均释放通量分别为14.35和35.54 mg/(m2·d),表现为N2O、CH4的释放源,但其释放通量低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湿地(主要包括水体和土壤生物呼吸)的CO2平均释放通量为2 889.4 mg/(m2·d). 人工湿地沿程N2O、CH4和CO2释放特征有所不同,平均释放通量呈先升后降规律,在布水渠处N2O释放通量最大,为51.92 mg/(m2·d);而6#溢流堰处CH4释放通量最大,为182.03 mg/(m2·d). 人工湿地中温室气体释放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河口区陆基养虾塘从养殖期到非养殖期一年间的CO2通量变化,以福建省闽江河口鳝鱼滩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月-2017年3月采用悬浮箱/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养虾塘养殖期水-大气界面和非养殖期沉积物-大气界面白天CO2垂直通量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①养虾塘在整个研究期间CO2通量变化范围为-62.87~162.81 mg/(m2·h),平均值为(42.66±18.12)mg/(m2·h),总体上表现为大气CO2的释放源,且呈非养殖期CO2通量平均值[(78.51±16.61)mg/(m2·h)]显著高于养殖期[(17.98±18.26)mg/(m2·h)]的特征.②养殖期间,养虾塘CO2通量呈"排放-吸收"交替变化的特征,而非养殖期养虾塘一直是大气CO2的净排放源.③养虾塘养殖期CO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受到ρ(DOC)(DOC为总溶解有机碳)、ρ(SO42-)、ρ(Cl-)、盐度、pH、ρ(Chla)(Chla为叶绿素a)的影响,其中,pH和ρ(SO42-)是其主要影响因子,而ρ(TDN)(TDN为总溶解氮)、ρ(TDP)(TDP为总溶解磷)、ρ(SO42-)对非养殖期CO2通量时间变化影响较大.研究显示,滨海陆基养殖塘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其排放通量多低于河流、水库等水生生态系统,但高于湖泊生态系统;养殖塘CO2通量受人为影响明显,其较高的变异性与养殖生物、饲料投放以及浮游藻类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静态箱和激光甲烷检测仪等设备开展了50组地表甲烷通量测试,分析了不同龄期垃圾堆体上部土质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能力,并修正了评估现场土质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和甲烷氧化率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80%测试点的地表甲烷通量低于澳大利亚CFI(澳洲碳农业倡议)规定限值60g/(m2·d),导气竖井附近20m范围内存在甲烷通量超过CFI规定的排放热点.填埋龄期3~7a堆体的地表甲烷通量从1.13g/(m2·d)下降到0.53g/(m2·d),7~10a的地表甲烷通量基本保持稳定.甲烷氧化速率和覆盖层底部甲烷通量具有正相关性,现场测得的土质覆盖层最高甲烷氧化速率为63.30g/(m2·d),对应的底部甲烷通量为75.95g/(m2·d).每一龄期堆体上部黄土覆盖层的平均甲烷氧化率均超过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