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扩张型燃烧室中,对凹腔内局部补氧的点火强化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高速摄影手段研究了不同的补氧方式对凹腔内火焰分布特征和燃烧强度的影响,并针对并联双凹腔燃烧室构型,研究了在单侧凹腔补氧条件下向异侧凹腔的火焰传播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凹腔内补氧的方式能调节凹腔内的燃料浓度分布、改善凹腔内的燃烧过程,控制燃烧放热强度;稳态燃烧情况下,观察到凹腔驻留火焰的两种存在特征,分别表现为:由回流区热量反馈机制作用下的凹腔局部驻留火焰和燃烧室全局压力反馈影响下的凹腔剪切层火焰。只有在单侧凹腔燃烧建立了全局压力反馈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凹腔火焰的异侧传播。   相似文献   

2.
陈丽  朱彤 《上海环境科学》2004,23(6):270-272
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um以下的粒子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性极大,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炱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阐述了烟炱生成与排放方面研究的新进展;通过对碳氢燃料在空气中燃烧时烟炱的生成和氧化进行分析,讨论了火焰温度,流场结构等因素对烟炱的生成和排放的影响,为减少高温空气燃烧过程中的烟炱排放量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膜法富氧助燃技术就是采用高分子膜法产生氧气含量大于21%的富氧空气,根据工业锅炉的结构特点、燃料特性和运行工况,采用独特的喷嘴喷射技术,将富氧空气喷入炉膛燃烧区助燃。将膜法富氧助燃技术用于工业锅炉,不仅能使燃料充分燃烧、优化火焰燃烧特性、提高热量有效利用率、减少热量损失、降低燃料消耗,还能减少烟尘、CO及SO2等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4.
2020年8月底至9月初,重庆市主城区发生了持续时间近2周的O3污染过程.期间,在主城区3个观测站点利用苏玛罐和DNPH采样柱采集的环境空气VOCs样品,研究了O3污染期间VOCs组分特征、光化学反应活性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重庆市主城区T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45.08×10-9,各组分体积分数排序依次为OVOCs、烷烃、卤代烃、烯烃、芳香烃和炔烃.体积分数较高的VOCs物种是甲醛、乙烯和丙酮,三者之和占比TVOCs超过30%.OVOCs和烯烃对· OH消耗速率(Li·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具有较大的贡献,是生成O3的关键VOCs组分;其中,OVOCs组分中主要的活性物种为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烯烃组分中主要的活性物种为异戊二烯、乙烯和正丁烯.VOCs中二甲苯与乙苯的比值较低,并且两者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主城区大气中VOCs气团老化程度高,同时还受到其他区域远距离传输的影响.PMF受体模型解析结果显示,主要有5种VOCs来源,依次为二次生成源(27.67%)、机动车尾气源(26.56%)、工业排放源(17.86%)、植物源(14.51%)和化石燃料燃烧源(13.4%).  相似文献   

5.
开展了不同温度条件(150~300℃)下大粒径(>2 cm)厨余垃圾水热碳化实验,研究了水热炭的理化性质、燃烧特性和关键元素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水热温度过低,厨余垃圾颗粒尺寸影响水热碳化效果;大粒径厨余垃圾碳化需更高的水热温度;水热温度250~300℃产生的水热炭具有高热值(24.48~26.9 MJ·kg-1)、高燃料比(0.44~0.56)、高含碳量(59.6%~65.6%)和低含灰量(8.51%~4.35%)的特点.随着水热温度提高,水热炭中碳含量升高、灰含量下降;水热炭的着火温度、燃烬温度、挥发分释放特性指数VI、可燃性指数CI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CP均上升,提高了燃烧稳定性;同时水热炭中K、Na浓度降低,有利于降低水热炭燃烧结焦;N、S在水热炭中分布比例下降,这将减少水热炭燃烧的烟气污染物排放.因此,水热碳化能实现大粒径厨余垃圾的燃料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细水雾作用下25 cm×25 cm×5 cm的煤油火油盘燃烧行为实验,获得了不同水雾流量下的煤油火燃烧的温度和平均质量损失变化规律。研究得出,细水雾的施加会导致煤油火焰燃烧速率增加,若细水雾不能及时灭火,将会强化煤油燃烧,水雾流量越大火焰强化越明显;分析发现,细水雾穿透火羽流后落入高温油面,对油面造成扰动是强化煤油火焰燃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前言大气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各种燃料的燃烧,且主要是来源于煤和燃料油的燃烧。例如,焦化、化工、冶炼、煤气发生、汽车尾气都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在燃烧过程中,由于燃烧不完全生成一氧化碳,排到大气中。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丧失传送氧的功能,造成机体组织缺氧,  相似文献   

8.
昆明松华坝水库沉积物中PAH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昆明松华坝水库人类活动对PAHs(多环芳烃)的影响程度及其污染历史,研究了松华坝水库2根沉积柱(包括集水区人口较密集的1号柱和以山地为主的2号柱)中16种PAHs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1号、2号柱中∑16PAHs(16种PAHs总量)分布范围分别为155.9~471.3和100.7~316.3 ng/g,但1号柱污染程度高于2号柱,可能与其集水区较高的人为排放有关.1号柱中∑16PAHs整体随采样深度的下降而降低,2号柱则随采样深度的下降而增长;这2根柱子PAHs的组成相似,沉积物中PAHs均以2环的Nap(萘)和3环的Phe(菲)为主(二者占比高于50%),高致癌性的4~6环PAHs也有较大占比.分子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结果显示,1号柱中PAHs主要来源顺序为生物质燃烧源(38.8%)>石油源(34.7%)>煤炭燃烧源(13.4%)>石化燃料燃烧源(13.1%),2号柱主要来源为石油源(44.4%)>生物质燃烧源(26.2%)>煤炭燃烧源(15.3%)>石化燃料燃烧源(14.1%),反映了集水区人类活动方式与强度对沉积物中PAHs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nonflame combustion technology usingthermal cyclic carrier of molten salt,简称NFCT).利用沉淀法制备了Fe2O3粉末,并通过机械法加工成氧载体.XRD分析表明所制备的Fe2O3粉末为单一的α-Fe2O3相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表征了氧载体得失晶格氧的过程,随循环次数的增多,氧载体被CH4还原的速率会有所增加,氧载体在CH4和空气气氛中得失晶格氧是可逆过程,反应后,氧载体内部形成了蜂窝状结构.氧载体的转化度最大为82%,占氧载体总质量18%的晶格氧可以用来氧化CH4.在熔融盐反应器中用CH4作为燃料和所制备的氧载体进行了燃料燃烧和氧载体复原的实验研究在燃料燃烧反应的开始阶段,CH4大部分被氧化成了CO2,CO2的体积分数最高可以达到85%,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氧载体的氧化能力下降,不完全氧化产物CO和未反应的CH4的体积分数逐渐升高,3000s时,CO2的体积分数只有50%在氧载体恢复晶格氧的过程中,在1500s以前,空气中的O2都被氧载体所吸收,1500s以后,该过程排出气体中的O2体积分数开始上升,至2000s气体成分与空气的成分相同.在实验中没有检测出NOx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肖文安 《交通环保》1995,16(1):13-17
本文结合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法规的修订,论述了控制汽油机废气中一氧化氮(NO)排放的迫切性。根据泽尔多维奇(Zeldovich)的理论,详细分析了汽油机中NO排放物的生成机理。本文还对汽油机中影响NO生成的当量比、废气百分率和点火正时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废气再循环(EGR)、稀薄燃烧技术和经还原反应法等项控制的NO排放的措施,尤其认为废气再循环(EGR)是汽油机近期采用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一台六缸四冲程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开展了乙醇/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混合燃料对内燃机燃烧和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转速为1137 r·min-1,转矩为735 N·m的工况条件下,随着掺混PODE和乙醇比例的增大,双峰放热越来越明显,扩散燃烧速率增大,有效燃油消耗率增大,有效热效率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1%,其中,DPE5(PODE体积分数为20%,乙醇体积分数为5%)的有效热效率与D100(纯柴油)基本相当.提前主喷时刻、增大喷油压力均使有效热效率增大,CO和碳烟排放降低,NOx排放增大,而对降低HC排放的影响较小.相比D100,混合燃料可降低CO、HC、碳烟排放,在低喷油压力和较晚主喷时刻下,对碳烟的减排效果更为显著,最大降幅分别为85.5%(主喷时刻-1℃ A ATDC、喷油压力900 bar)和82.9%(主喷时刻-3℃ A ATDC、喷油压力600 bar),但不同混合燃料间的排放差异较小.综上所述,重型柴油机使用乙醇/PODE/柴油混合燃料可在热效率相当的前提下对排放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
选取北京市地区典型生物质燃料(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松木、栗树枝、桃树枝)以及民用煤(烟煤、蜂窝煤)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模拟燃烧实验,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及气体样品进行采集,采用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中的有机碳、元素碳进行测定,采用AgilentGC-MS 5977/7890B气质联用仪对燃烧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除蜂窝煤OC、EC的排放因子在2.5~10μm粒径范围内达到最大,其他8种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OC、EC的排放因子最大值均在0~2.5μm粒径范围内.薪柴(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秸秆(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和民用煤(蜂窝煤、烟煤)3类物质燃烧排放VOCs的物种分类差异较大.薪柴和民用煤燃烧排放的卤代烃以及含氧有机物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秸秆的质量分数;在同一类别中VOCs物质分布趋势一致.3种薪柴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2.02g/kg,4种秸秆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6.89g/kg,2种民用煤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2.03g/kg,秸秆类的排放因子最大.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和草梗的臭氧生成潜势较高,而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烟煤以及蜂窝煤的臭氧生成潜势较低,且分布类似.烯烃类、烷烃类、芳香烃类是固体燃料燃烧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VOCs物质.  相似文献   

13.
刘镇  朱玉凡  郭文凯  刘晓  陈强 《环境科学》2019,40(5):2069-2077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二氧化硫、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等大气污染.目前,对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计算了兰州市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VOCs及其相应的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formation potential,SOAFP),其中水泥制造业的OFP和SOAFP占比最大,分别为45. 3%、50. 9%;其次为砖瓦制造业,但其吨标煤燃烧排放VOCs的OFP和SOAFP值最高,折为吨标煤后天然气燃烧产生VOCs的O_3和SOA最小.兰州市主城区化石燃料燃烧源OFP和SOAFP主要为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以及西固区工业企业排放VOCs的贡献,其它地区为水泥制造业、砖瓦制造业、钢铁冶炼业等高能耗的行业的贡献为主.芳香烃是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VOCs中对OFP和SOAFP均贡献最大的一类物质,占比分别为40. 0%和67. 2%,并且在生成潜势贡献前10的物种中芳香烃为主要物种.与生物质燃烧源相比,化石燃料燃烧源具有较强的O_3和SOA生成能力(2. 58 t·t~(-1)和3. 16 kg·t~(-1)).  相似文献   

14.
在一台增压中冷的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上采用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Diesel/Methanol Duel Fuel, DMDF)模式,在重型柴油机常用的A50工况下,通过改变冷却水温度,对各替代率工况下的燃烧特性、排放特性及经济性进行了初步实验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在各替代率工况下,提高冷却水温度,可导致滞燃期缩短,燃烧始点前移,预混燃烧与扩散燃烧占比出现转变,总放热量变化不大.上止点附近缸压有所降低,最高燃烧压力出现小幅度增大.燃烧持续期在替代率为40%左右时变化趋势不同,CA50在替代率为30%、冷却水温度为90℃时最接近上止点.双燃料模式下,随冷却水温度升高,NO_x与CO排放变化并不明显,甲醛与甲醇排放不断降低,且降低幅度不断增大,当量比油耗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模拟青海和西藏2种牛粪在民用炉具中的燃烧过程,采用稀释通道系统与质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在线分析牛粪燃烧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过电子秤实时记录燃料质量的动态变化,获得牛粪燃烧排放VOCs浓度的时间序列与实时排放因子.结果表明,70g牛粪一次燃烧过程持续1100~1500s.牛粪燃烧排放VOCs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总体上呈单峰分布;西藏牛粪在燃烧450s左右VOCs浓度达到峰值7.92×10-6;青海牛粪在燃烧400s左右VOCs浓度达到峰值6.01×10-6.牛粪燃烧VOCs实时排放因子变化范围为40.74~156.88mg/g,趋势不同于VOCs浓度变化,随燃烧过程进行排放因子呈上升趋势.牛粪燃烧至3~4min左右,VOCs排放因子最低.甲醇、甲醛和乙醛3种VOCs排放因子占比最大,其中西藏牛粪燃烧3种VOCs排放占比分别为24.0%±1.9%、11.9%±1.8%和27.4%±1.4%,青海牛粪为22.0%±1.1%、13.3%±2.9%和17.7%±4.6%.本研究首次给出了牛粪燃烧VOCs实时排放因子,可为高时间分辨率排放清单建立和青藏高原地区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典型人为污染源VOCs排放清单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3  
韩丽  王幸锐  何敏  郭卫广 《环境科学》2013,34(12):4535-4542
基于四川省环境统计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利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到2011年四川省典型人为源VOCs的排放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同时还估算了各污染源排放的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与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四川省典型人为污染源VOCs排放总量为482 kt,其中生物质人为燃烧源、溶剂使用源、工业过程源、化石燃料分配源、固定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量分别为174、153、121、21和13 kt;溶剂使用源中,建筑墙壁涂料使用、家具、木器装修以及人造板制造为主要排放行业;工业过程源中,19.4%的VOCs排放量来自于制酒行业.四川省各地区排放数据中,成都市排放量最高为112 kt.四川省臭氧生成潜势总量为1 930 kt.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中,溶剂使用排放源贡献50.5%,生物质人为燃烧源与工业过程源的贡献均为23%左右,化石燃料分配和固定化石燃料燃烧源分别贡献1.0%和1.4%.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高浓度CO2在高温高压情况下对柴油燃烧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柴油表征燃料在CO2/O2氛围下的燃烧反应机理.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了化学反应路径并对反应路径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柴油表征燃料燃烧的仿真.通过搭建定容燃烧弹试验台架和可视化系统进行试验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50% CO2+50% O2氛围下,对仿真与实验的火焰燃烧极限长度和火焰纵截面面积进行对比,最小误差分别为0.39%和0.64%,最大误差分别为8.54%和4.94%,说明此机理适用于高浓度CO2氛围下柴油燃烧特性的研究;CO2的化学效应在柴油表征燃料燃烧时具有促进作用,CO2在2600 K时发生热解,热解产物CO与H自由基等发生反应可以生成着火促进剂·OH;柴油在50% CO2+50% O2、43% CO2+57% O2和35% CO2+65% O2氛围下的燃烧效率比空气氛围分别提高了28.2%、30.4%和33.3%.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不断加剧的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由此而带来的地球温暖化和酸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少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文就近几年来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开发动向作一综述,以供读者参考。1.改善燃烧状态的研究大气中的NO_x主要来自化石燃烧的燃烧,改善燃料燃烧状态,减少燃料燃烧过程中NO_x的生成,可有效减少NO_x对大气的污  相似文献   

19.
火炬系统是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为处理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或剩余的易燃有害气体的控制措施,是保证工艺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火炬燃烧排放的CO2、NOx及未完全燃烧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国内仍没有较为成熟的控制火炬排放的标准,因此形成火炬排放与控制的标准规范已成为绿色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火炬分类及系统组成、燃烧气体的流量和热值控制、引燃火焰及燃烧火焰的检测和监控、系统排放的检测和监控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国外[如US EPA(美国环境保护局)、美国南加州、欧盟等地区]的火炬标准与国内的火炬标准规范进行对比,并以上海市火炬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对于上海市火炬排放控制标准与规范的基本框架建议.框架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监测泄放气的流量、压力,控制泄放气与辅助气的比例,使燃烧气体的热值达到完全燃烧的范围;②监测引燃火焰和燃烧火焰,保证火炬的运行;③监测火炬的可见排放;④加强火炬的监管力度,定时检维修.   相似文献   

20.
基于QAR数据的飞机全航段黑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碳气溶胶是航空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要颗粒污染物.为评估飞机全航段的黑碳排放特性,在一阶近似方法(FOA)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黑碳形成和氧化过程的形成氧化法(FOX).使用GE90-115B型发动机历史QAR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合QAR数据中燃油流量、空气燃料比、燃烧室入口温度、主燃区火焰温度等热力学参数,计算某次飞行全航段的黑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形成氧化法的计算结果高于一阶近似方法,巡航阶段的总排放量高于起飞着陆循环.分析表明,结合实际飞行数据的形成氧化法,考虑了发动机的性能差异、燃烧品质及外界环境条件对排放特性的影响,能够更加真实有效地评估飞机全航段的黑碳排放量,为飞机排放监测及排放的适航符合性验证等效替代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